文‖王培娟
昆山土布旅游紀念品的開發與設計項目教學研究
文‖王培娟
昆山土布因其獨特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被列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更好地推廣昆山的旅游特色,政府在周莊設立了“土布坊”。然而,筆者發現,由土布制作的旅游紀念品呈現單調和土氣的風貌,大量堆積的土布生活用品很難獲得游客的認可。本文將以土布紀念品為例,淺析手織土布的開發與創新設計的可能性,并探討高校項目教學與地域文化資源結合的現實意義。
昆山土布;旅游紀念品;開發與設計;項目教學
純手工制作的昆山土布是數千年來蘇南水鄉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種純棉手工紡織品,它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昆山周莊地區紡紗織布具有悠久的歷史,據陶煦《周莊鎮志》(光緒八年·1882)載:“(時出產)棉紗、棉布、縩布、棋子布、雪里青布,以供應四鄉八里的民眾百姓。”[1]895農民種植棉花,用木質紡車紡紗,再用腳踏木制斜梁織布機加工而成。其工藝較復雜,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要經過數十道工序。土布寬幅窄,通常約四五十厘米寬,所以也稱“小布”。手織土布多利用天然植物染料上色,色彩較深沉,以藏藍色為主。通過經緯線編織獲得豐富圖案,有人字、秤星、一字、螞蟻、柳條、毛藍和蘆菲戧等。
土布雖質地較粗糙,但它不使用化學染劑,所以對皮膚沒有刺激。而且隨著水洗次數的增加會愈加柔軟而親膚。它也有很好的吸汗功能,即使在炎熱的夏天穿著也很涼爽,加之結實耐用,故鄉民們常穿它勞作,其實用價值較高,深受人們的喜愛。如今,周莊、錦溪、甪直等江南水鄉地區的部分農民仍然保留著這種民俗服裝。在當今社會崇尚綠色、回歸自然的消費潮流中,土布所具有的純棉質地、手工織造、民族圖案和民間工藝等特點顯得尤為珍貴。
2002年,江蘇水鄉周莊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策劃開設了土布坊,以展示紡紗織布的遺存。土布坊門口有一臺紡紗機,屋內擺放著一臺老式織布機,墻上貼著土布制作流程圖。土布紀念品掛滿墻壁,其種類較多,有旗袍、長衫、馬甲、背包等。據了解,老板家中幾代人都是裁縫,店內的服飾都是自己設計并制作而成。雖然土布紀念品存貨很多,但老板表示并不擔心,因為店面會長期開下去,所以積壓的貨品來年可再銷售。當問及是否關注過土布設計現狀以及會不會聘請設計師做改良創新時,老板直言從未關注過,也不想請設計師。原因是首先請不起;其次,家庭式小作坊能自給自足,老兩口很滿意現狀。店內除了自己設計并制作的土布日用品外,還接受外來訂單,其中“百家被”就是日本人帶來的圖紙,老板按照指示去完成。

便攜式筆袋
由于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和小富即安的心態決定了土布坊并不能很好地宣傳和推廣土布文化。業主在商鋪里陳列土布的舉措更多地是出于商業目的,從設計的角度來看這些土布紀念品缺少創新,其款式陳舊、顏色搭配不講究,顯得沉悶又不合時宜。游客們帶著獵奇的心態走入水鄉古鎮周莊,他們很容易被眼前阿公阿婆紡紗織布的氛圍所感染,被手織土布獨特的鄉土氣息所吸引。因此,不少游客會選擇性購買一兩件土布服飾作為旅游紀念品。當他們穿著這些土布衣服行走在小橋流水的周莊,的確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是一旦他們離開了水鄉氛圍,走進大都市,便會發現這些土布服飾與都市生活格格不入。由此可見,若想很好地推廣土布文化,土布坊現有的紀念品類型和設計是遠遠不夠的。

小烏龜鑰匙包

馬兒布偶

多邊形圖案抱枕
地域文化根植于民族的土壤。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應重視地方民族文化傳統的開發,鼓勵師生們了解當地的歷史和人文傳統,注重社會實踐,使學以致用。“深入生活,這也可視為傳統儒家思想中‘兼濟天下’的入世情懷在美術教學中的體現。”[2]143昆山人杰地靈,地方高校擁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其社會職責是堅守人文教育傳統。與此同時,將地域文化資源融入高等教育可以樹立高校在本地域的社會形象。因此,在了解昆山土布的歷史,并對周莊土布旅游紀念品的設計現狀作調研后,蘇州托普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申請了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昆山地區自織土布旅游紀念品設計開發研究”。接下來,本文將從土布紀念品的開發和設計兩方面作進一步的闡釋。
(一)土布紀念品的開發
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創意產業”蔚然成風,如何發揮創意,改良傳統手工藝值得深究和探討。通過調研,該項目組師生們發現周莊土布坊現有的紀念品遠遠滿足不了都市人的審美需求。傳統的土布旅游紀念品設計有待現代設計理念的融入。“……后工藝藝術作品……其總的發展方向應該是越來越注重抽象性、雕塑性勝過其功能性,越來越具有復雜的智識性內涵以及對于新材料的實驗與探索……”[3]16在土布坊,最常見的土布紀念品是服裝,類型上略顯單一。因此,傳統土布應與時俱進,開發更多元、更個性的生活用品和裝飾物,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同時,設計品應傳遞某種情感,能勾起人的精神共鳴,而不僅僅拘泥于其功能性。所開發的土布用品不僅要滿足功能需求,還要傳遞給人一種民族情懷。
在文化創意產業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文藝青年選擇既有創意又有文化內涵的生活日用品,以此彰顯自己的個性。于是,該項目開發了一系列有趣的日常用品來裝點生活,如文具系列:筆袋、記事本、pad包;廚房用品系列:拼布杯墊、隔熱手套、餐墊;家紡系列:多邊形圖案靠枕、拼布桌旗、動物鑰匙包等。這些土布用品兼具功能性和觀賞性,既是日常生活用品也是裝飾物。除此之外,我們還嘗試設計了具有軟性雕塑感的立體造型,即動物玩偶。設計師利用土布本身的圖案和色彩,拼接出造型各異的馬、羊和烏龜等小動物。由此可見,只有把握時代審美特征,并研究消費者心理,才能開發設計出新的產品。
(二)土布生活用品的設計
水鄉周莊土布旅游文化紀念品的設計需要融入現代的設計思維。如何創新?我們可以從拼接方式、色彩搭配、材質混搭三方面進行實驗和探索。
我國傳統的百衲被、水田衣、百家童衣都是由一塊塊正方形或三角形等拼接而成。這種古老的拼布技法簡單易學,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在周莊土布坊,這種拼布方式隨處可見,但是因為被應用得太過頻繁而無新鮮感,加之,因機械地復制顯得毫無靈氣。因此,借鑒西方現代設計中的創意思維,即利用抽象的點線面拼出個性圖案,可以給傳統的拼接法注入新活力。可由土布裁剪出圓、三角、方形等幾何形,利用重復、特異、發射、對比等多種構成方式,拼出具有現代感的裝飾圖案。此外,土布還可以裁剪出若干種有機形,如花朵、臉蛋、汽車等可愛的造型。創作者可以靈活地根據功能來設計相關圖形,將之衍縫在生活日用品中,從而給人以趣味感。

桌布

桌旗
后現代設計越來越強調色彩的重要性。色彩傳遞某種情感,被消費者們所青睞。因此,在土布紀念品設計中,無論是幾何形還是有機形拼接,都要考慮色彩的因素。因為是植物染色,自織土布的色調較灰暗,以藏青、灰白等為主。在過去的年代里,土布的灰暗色調很容易與農民們辛勤勞作聯系在一起,這是土布的特色之一。然而,灰暗色調給人以質樸感的同時又有種壓抑感,土布坊設計的紀念品在色彩方面并不講究,呈現比較單一的“深淺”色彩搭配。若想贏得更多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土布紀念品在色彩方面需要得到改善。一方面,可以運用現代科技改良傳統染色技法,豐富土布的色調。另一方面,可以大膽利用高飽和的純色棉麻與土布拼接,并結合土布本身的色調和紋樣,使其呈現出活潑的感覺,從而傳達某種情緒。
此外,材質的混搭也是一種風尚,深受年輕人的喜歡。混搭,英文名mix and match,是時尚界的一種潮流,它是指將不同風格、材質的東西混合在一起,按照個人喜好拼湊在一起,混合搭配出全新的個性。因此,我們在土布日用品設計時也大膽嘗試了這一方法。在混搭材料的選擇方面,考慮到土布本身的硬度和粗糙感,可以與有相同質感的麻布、牛仔、皮質、金屬、鉚釘等結合,創造出一種另類的混搭風。需要注意的是,在拼接時應注意混搭材料之間的比例關系。
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應與地域文化結合,并通過實踐項目培養學生們的創新精神。在“昆山地區自織土布旅游紀念品設計開發研究”的項目教學中,師生們激發創造力思維,開發和設計了新的土布生活用品,從而推動了昆山土布文化的傳承。
周莊土布如何能順應時代的潮流?其發展方向不應只停留于復古的形式和懷舊的情懷,而是應該為傳統加入新的精神和價值。如臺灣陳曹倩所說:“注入一股活水,讓中國女紅再一次牽引婦女內在的感動,在現代生活中產生互動……”[4]101
傳統的土布只有融入現代設計思維,才能碰撞出火花,帶來全新的視覺感受。在一系列實驗后,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昆山地區自織土布旅游紀念品設計開發研究”也如期結題。師生們創作出了多邊形杯墊、拼接圖案抱枕、鑰匙包、收納盒、餐墊、桌旗和玩偶等等。這些土布衍生品除了參加學期末的作品展示外,還有幸在2013第二屆中國蘇州文化創意設計產業交易博覽會中展示,并獲得了不少觀眾的認可。我們也寄希望能將課程教學的項目成果與古鎮周莊土布坊實現商業對接,真正實現將高校的人才培養與當地文化資源相結合的目的,使教育反哺當地經濟發展。
由此可見,利用高校創意資源改變周莊土布旅游紀念品的設計現狀具有深遠意義。一方面,傳統文化因地方高校的作用而得到更好的宣傳和推廣。重新開發和設計的創意生活用品可以改善土布坊已有的旅游紀念品的面貌,從而獲得更多人的喜歡。另一方面,高校專業設置和項目教學因為地域傳統文化的滋養,而增添了其地方特色。具有昆山水鄉特色的土布開發和設計的項目教學強化了蘇南高職院校的教育特色。在調研、設計、展示等一系列教學活動中,不難發現,通過高校創新項目實踐可以有效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在日后的專業建設和項目教學中,我們會充分調研本地域的文化藝術資源,并深入實踐這一教育理念。
[1]周莊鎮志編纂委員會.周莊鎮志[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2]武小川.迷失與重塑[D].西安美術學院,2012.
[3]袁熙旸.后工藝時代是否已經到來?——當代西方手工藝的概念嬗變與定位調整[J].裝飾,2009(1).
[4]漢聲叢書.中國女紅[M].臺北:臺灣漢聲雜志社,中華民國八十七年.
G64
A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廳與人民郵電出版社合作并由郵電社資助的教改課題“高職教育地域特色項目教學研究——以‘昆山旅游紀念品設計’為例” 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JSJG535)。
王培娟,蘇州托普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