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惠燕 鄺日紅 桂湘芬
追蹤反饋護理模式在降低導尿管患者相關尿路感染發生中的應用※
鐘惠燕 鄺日紅 桂湘芬
目的 探討追蹤反饋護理模式在減少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CAUTI)發生中的作用,以指導臨床護理。方法 選取2013年1—12月外科收治的留置導尿管時間≥48 h患者1 713例,作為對照組,行常規護理方案;另選取2014年1—12月留置導尿管時間≥48 h患者1 927例,作為觀察組,行追蹤反饋護理模式。比較并統計兩組患者CAUTI發生率及日感染率、改進措施落實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CAUTI感染率及日感染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大便后清潔尿道口率、尿管有效固定率、護理前后手衛生執行率、尿袋放置合適率、尿管留置時間標注率、尿袋更換時間標注率、留置導尿管3 d后尿培養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追蹤反饋護理模式可有效降低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發生率,與其能有效規范導尿管護理有關。
追蹤;反饋;留置導尿管;尿路感染;護理
留置導尿管是臨床重要醫護措施,是解決排尿困難、預防尿潴留的主要方法[1],然而其易導致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CAUTI),發生率占醫院感染的 20%~45%[2],為醫院感染控制的重難點。追蹤方法學指在對患者進行個案和系統追蹤管理,綜合分析,找出導致問題的關鍵因素及重點控制環節,予以針對性方案解決,為重要的管理方法之一[3]。我院將該理論應用于導尿管患者的臨床護理,實踐顯示可有效降低CAUTI發生率,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12月我院外科收治的留置導尿管時間≥48 h患者1 713例,作為對照組,男女比例1 225:488;年齡12~82歲,平均(47±10)歲;前列腺增生337例、泌尿系結石1 258例、其他118例。另選取2014年1—12月留置導尿管時間≥48 h患者1 927例,作為觀察組,男女比例1 355:572;年齡13~88歲,平均(47±10)歲;前列腺增生382例、泌尿系結石1 383例、其他162例。且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方案。觀察組患者行追蹤反饋護理模式,其實施方法及步驟:①成立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質量改進追蹤方法學管理小組,成員包括主管醫師、感染監控護士各1名,感染管理科副主任護師2名;②設計追蹤路線圖及追蹤方法學表格,并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追蹤路線圖:留置尿管指征評估→留置尿管操作→尿管維護→尿管評估→標本采集、運送→拔管→全程跟蹤監測至拔管后1周;③以面談、詢問病區護士,現場追蹤的形式,進行信息數據收集,內容包括留置導尿管指征、留置導尿管操作過程、導尿管維護過程、導尿管留置時間、標本采集及運送流程、拔管方法等;④綜合分析發生CAUTI的關鍵因素及重點控制環節,查找導尿管留置過程中感染控制存在的薄弱環節或隱患,繪制魚骨圖(圖 1);⑤制訂質量改進措施,規范CAUTI預防與控制操作流程,在本研究中,重點改進如下幾項:大便后行尿道口清潔、尿管有效固定、護理前后執行手衛生措施、尿袋放置合適、標注尿管留置時間、標記尿袋更換時間、留置導尿管3 d后行尿培養;⑥對臨床科室醫務人員進行培訓、干預指導,管理小組進行監督考核,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持續開展質量改進。
1.3 觀察指標 ①統計兩組患者CAUTI發生率及日感染率。CAUTI診斷標準:患者表現出尿頻、尿急等尿路刺激癥狀或伴隨下腹觸痛、腎區叩痛癥狀,尿檢:每高倍視野白細胞男性超過5個、女性超過10個,結合尿培養診斷;日感染率=感染例數/總導尿管使用時間。②統計改進措施落實情況。若患者出現1次相關措施未有效落實,則計為相關措施落實無效,本例統計患者各項措施落實有效率。

圖1 CAUTI原因分析魚骨圖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AUTI發生率及日感染率比較 觀察組共出現92例CAUTI患者,占4.8%;對照組出現171例,占 1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日感染率亦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CAUTI發生率及日感染率比較
2.2 質量改進措施落實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大便后清潔尿道口率、尿管有效固定率、護理前后手衛生執行率、尿袋放置合適率、尿管留置時間標注率、尿袋更換時間標注率、留置導尿管3 d后尿培養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質量改進措施落實情況比較[n(%)]
追蹤方法學是近年來國際醫院評價中新興的一種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評價方法,是過程管理的方法學,能夠作為醫院質量與安全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方法[4]。國內2011年首次將“追蹤方法”納入醫院審評,注重過程管理,極大地推動了醫院管理向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方向發展的進程[5]。本研究則將該理論應用于留置導尿管護理,提出并實際應用了追蹤反饋護理模式,結果顯示其具備一定實際應用價值。
追蹤反饋護理模式要求持續追蹤患者個案及系統的護理現狀,按患者留置導尿管流程設計追蹤路線圖,通過現場調查及詢問找出各流程中薄弱環節,予以針對性強化。薄弱環節的發現可以通過頭腦風暴法、魚骨圖等工具及方法實現,隨后行層層剖析,排除客觀的、暫時無法有效解決的問題,如導管材質、細菌生物膜等的影響,最終找出值得而且可以改進的薄弱點。本例中魚骨圖指出醫師、護士及患者自身均具備一定影響 CAUTI發生率的因素,結合實踐經驗,進一步總結出7項可以在短期內得到強化的措施。此 7項措施不能有效落實而導致CAUTI的原因較為明顯,如尿袋接觸地面可導致污染[6]、高度高于膀胱位置可導致逆行感染[7];不標注導尿管放置時間及尿袋更換時間,可能導致器材更換不及時等[8]。部分措施在既往研究中亦有體現,如余利君指出會陰清潔與尿管固定均為導致尿路感染的關鍵因素,因此建議適當強化[9];袁玉華等[10]也認為成立質量改進小組,行持續監督指導有助于提升護理效果。
與既往研究結論大體一致,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 CAUTI感染率及日感染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追蹤反饋護理模式可降低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率,有助于減少患者痛苦、降低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保證醫療質量及安全。進一步分析我院實際提出的改進措施落實率,亦可發現觀察組患者7項措施有效落實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這又說明追蹤反饋護理模式可有效規范導尿管護理。
考慮到患者個體及地區差異,本研究所提出的7項具體護理強化措施可能僅適用于本院,對其推廣持保留態度。而追蹤反饋護理模式強調從各院自身條件出發,進行過程管理、質量控制,應用價值肯定。
[1] 陳永文.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預防尿路感染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1):35-36.
[2] 程光敏,姜玲,堯興水,等.導尿管相關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4):854-855.
[3] 劉庭芳,劉勇,陳虎,等.醫院評審追蹤方法學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醫院,2012,16(3):1-6.
[4] 張幸國,劉庭芳,楊泉森,等.追蹤方法學在醫院評價及質量持續改進中的應用[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1,27(9):691-694.
[5] 董軍,劉亞平,周亞春,等.追蹤方法學在醫院評審中護理管理的策劃與實例分析[J].中國醫院,2012,16(3):11-14.
[6] 張悅,夏玲.規范管理預防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6):1930-1933.
[7] Conway LJ,Larson EL.Guidelines to prevent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1980to 2010[J].Heart Lung,2012,41(3):271-283.
[8] 尹冬梅,王娟,薛梅彥,等.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在 ICU的應用及效果研究[J].安徽醫藥,2013,17(3):464-466.
[9] 余利君.引起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護理因素與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4):837-837.
[10] 袁玉華,葉志弘,黃麗敏,等.導尿管相關性尿路感染的目標性監測與干預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8):997-1000.
R473.58
A
1673-5846(2015)06-0132-03
東莞市樟木頭醫院兒科新生兒,廣東東莞 523633
東莞市科技計劃項目(課題編號:201410515000587)
鐘惠燕(1976-),本科學歷,主管護師。研究方向:兒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