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衢 林
近日,記者走進衢州市開化縣,見到素有“江南小布達拉宮”之譽的開化縣長虹鄉臺回山,吸引了大批慕名而來的自駕車游客,他們忘情于開化的青山綠水,迷離于大自然的風韻,讓夜宿農家成為都市人休閑的一種時尚。
像臺回山這樣的鄉村,在衢州市比比皆是。好山好水好生態正是位于錢塘江源頭的浙江省衢州市最亮麗的名片。
近年來,衢州市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文件精神,圍繞“資源增長、林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改善”的目標,積極推進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品位林業發展,創新以“集體所有權、林農承包權和林地經營權”三權分置和多種“入股分紅”股份合作模式為主的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機制,2014年衢州農民人均林業純收入4417 元,林業增收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31%,真正實現了農民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持續增長,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
衢州是浙江省重點林區之一,是錢塘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近年來衢州市森林資源持續增長,林業經濟不斷壯大,生態狀況明顯改善,市森林覆蓋率達到71.5%,名列全省第二,森林面積達到1004.4 萬畝,林木蓄積量達到2342 萬立方米。衢州市野生動植物品種繁多,擁有白頸長尾雉、云豹、大鯢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36 種,南方紅豆杉、伯樂樹、鵝掌楸等國家一、二級珍稀植物26 種,古樹名木11678 株,共有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烏溪江國家級濕地公園和錢江源、紫微山、三衢山、仙霞山、浙西大竹海5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 個省級森林公園、2 個省級濕地公園以及131 個自然保護小區。2006年,衢州成為浙江省首個實現“一片綠”的地級市,2008年,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2012年,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群山環抱,綠樹成陰,成群的石斑魚、青條細鯽等野生魚類在清澈見底的小溪里暢游……記者在常山縣黃塘村看到,清清山澗水匯成小溪穿村而過,溪水清澈見底。村民們說,搞起旅游后,油茶花開四季,小溪成群的魚兒越來越多,成了村里的一道自然風景。
衢州市根據其生態區位、功能,劃定全市生態公益林389 余萬畝,建立了資源管護良性運行機制。按照生態功能劃分方案,加強對開化縣、衢江區源頭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濕地、地質遺跡等重要區域實施重點保護,投入2 億元實施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來保持水土,涵養水源,保護烏溪江、銅山源庫區等400 余萬畝重要水源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實施退耕還林和防護林建設工程,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草則草,25 度以下推行油茶、柑橘等經濟林建設330 萬畝,對25度以上進行封山育林,每年撫育更新28 萬畝森林,形成了帶、片、網相結合的百萬畝綠色生態屏障。
衢州市林業局負責人說,衢州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4640 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1.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38 平方米,城市中心區市民出門平均500 米以內都有公園休閑綠地,空氣負氧離子濃度827.3 個/立方厘米。
據了解,衢州市區重點實施了十大森林城市建設工程、六條市區道路示范提升、四大森林建設。如今,衢州市區的健身公園、市民公園、鹿鳴公園和龍游龍洲公園、江山須江公園、常山東明湖公園、開化玉屏公園等大型城市綠地,喬木樹種面積占比達到80%以上。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已成造福子孫后代的“幸福屏障”。
一個秋日的上午,開化縣齊溪鎮里秧田村婦女余桂蘭拎著兩個大籃子,同往常一樣,來到了位于錢江源大峽谷景區門口的“崗位”上?;@子里,滿滿的都是用食品袋包裝好的番薯干、野生苦丁茶、菜干等,還有許多瓶村民自家養的土蜂蜜。
大峽谷景區建成以后,50 歲的余桂蘭和當地許多村民一樣,在新“崗位”上學會了生意經:娃哈哈礦泉水兩塊錢一瓶;兩塊番薯值五元錢;山里隨處可見的蘭花是許多城市游客眼中的寶貝,不同品種有不同的價格。
齊溪鎮位于錢江源頭,上世紀70年代末曾造出全國有名的“萬畝林場”。依靠“種種砍砍”,木材經濟一直是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近年來,隨著“錢江源頭”的名聲日益響亮,當地黨委政府抓住契機,確立“生態立鎮、旅游興鎮”戰略,全力創建省級旅游強鎮,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城市游客前來“走走看看”。
目前,衢州市開發建設的森林旅游景點有五個國家森林公園、古田山自然保護區、烏溪江國家濕地公園,豐富的森林旅游資源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開發平臺。
據了解,衢州市一二三產聯動發展林業產業,形成了竹產業、木產業、油茶產業為主,特色種植產業、林下經濟產業、森林旅游產業為輔的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建成規模林特產品基地212 萬畝,認定森林食品基地94 個,認定面積36 萬畝,申報林業有機產品認證20 個,林業總產值近280億元,形成了江山木門、龍游竹筍、衢江竹炭、柯城家具、常山油茶、開化鉛筆等區域塊狀產業集群。
衢州市是“中國油茶之鄉”,擁有“常山油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油茶面積65 萬畝,約占浙江全省油茶面積的1/4,油茶產業產值7 億元。在全國100 個油茶重點(示范)縣中,衢州市就有常山、開化和江山等3 個縣(市),其中常山縣是浙江省最大的油茶產區。
記者走進浙江常發糧油食品有限公司時,正值油茶收獲季節。作為首批國家林業龍頭企業,浙江常發糧油食品有限公司老總祝洪剛顯得異常忙碌。去年10月底“常發”生產的山茶油在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掛牌上市,實時關注交易行情就成了他的習慣。“2 個多月時間成交量超過150 噸?!弊:閯倽M臉喜氣,而更讓他高興的是,交易額突破1 億元,大大超過了現貨所值,說明更多資本參與到了交易中,山茶油的關注度提升對長遠發展助益更多。
衢州市木產業非常發達,全市具有年產值億元以上企業13 家,規模以上企業296 家,并在外地建立生產基地,有10 萬農民在木工企業就業,逐步形成了林工一體化生產模式。
衢州市林業局負責人說,衢州木產業年產值124 億元,木材90%以上來源于閩、贛、桂、滇、貴、皖乃至俄羅斯,產品涉及木門系列、人造板系列、家具系列、木制工藝品系列、集成材系列和林產化工系列等6 大產品系列100 多個品種。其中,賀村鎮木業市場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國產原木交易集散中心,躋身全國木材類市場三強,年木材交易量達250 萬立方米以上。
據了解,衢州市特色種植產業和林下經濟都非常活躍,擁有一大批種植大戶和規模企業。特別是林下種植,“一竹三筍”、板栗林下套種茶葉、杉木林中套種農作物、竹林和油茶林套種中藥材等都方興未艾,成為林業經濟的新增長點。
為什么衢州市林業能夠取得如此大的發展呢?記者在探尋中找到了答案。這主要受益于林業改革。按照“國家得生態,農民得實惠”的要求,衢州市積極探索林業股份合作改革,既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抓好相關政策落實,又善于總結經驗逐步加以推廣,形成了四種模式:一是“租金+股金”模式。村集體組織通過林地、林木等資源集中流轉,引入工商資本,經營主體采取租用林地和資源折價入股的形式,開展林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林業特色產業,從而使林農通過村集體組織獲得租金和股金,林農參與其中勞動還可以獲得薪金。二是“保底+分成”模式??紤]一些林業產品(如香榧),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對林農以林地入股的,在沒有產生效益前,按生態公益林補助的標準拿保底收入,產生效益后山上種植收成與林農按比例分成。三是“資金+林權+多元”模式。林農以資金、林權入股自愿組建合作社,種植收成全部歸林農,合作社利用統一采購、培訓、經營、收購、商標、銷售,獲得其他額外收益按資金投入份額進行分紅。四是“林權+托管”模式。林農以林地林木委托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交納一定管理費用,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托管林木采伐、資源保護、撫育、信貸等一條龍服務,獲得收益歸林農。
衢州市是全國17 個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地區之一,被稱為東部生物基因庫,也是華東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重要的生態區位,確保錢塘江一江清水的重要使命,讓踐行生態文明成為發展的主旋律。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開化是林業大縣。齊溪鎮里秧田村老支書張長班回憶,上世紀末,村里還每年能砍600 多立方米木頭,當時村民人均收入5000 多元。世紀之交,為保生態,全縣30%以上山林被劃定為禁止采伐的生態公益林,大規模封山育林,200 余個木材粗加工點被全部關停。
不理解的聲音自然有,更多人主動改行。依靠一方碧水青山,里秧田村100 多戶村民放下砍刀,辦起了農家樂?!翱骋荒甑牟瘢€抵不上一個黃金周收入?,F在,越來越多的城里人來旅游,我們也越來越富,更要保護好一方山水?!贝迕駨垈ブ姓f。
去年,在龍游縣開展林木采伐管理改革試點基礎上,衢州逐步在全市范圍取消了集體商品林采伐限額指標,賦予了林農更大的自主經營權。在放開商品林采伐權的同時,衢州在現有360 余萬畝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的基礎上,又將100 余萬畝遠山、高山納入生態公益林范圍,并將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提高到30 元/畝,使全市林農增加生態公益林補助3000 多萬元。
衢州市林業局負責人說,衢州市在高度關注森林資源生態效益的同時,更加注重森林資源經濟效益,向“死權”要“現錢”,向資源要效益。他們將林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離,開展林地經營權流轉證試點。同時實施農業農村“十大專項”之林業特色產業增效專項,市財政每年安排林業特色產業扶持資金500 萬元,扶持產業發展。
經過近幾年的生態建設,綠色發展已成為衢州市發出的最強音,促進了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有效保護,使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了興林富民的目標。

綠海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