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梅++李玉萍++梁偉紅++謝錚輝++秦小立++姚偉
海南省熱帶作物信息技術應用研究重點實驗室 海南儋州 571737)
摘 要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越發達,就代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程度越高。貴州省屬于典型的山區農業省份,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為推進貴州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首先需要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介紹了貴州省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發展現狀,包括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農產品流通服務、農村金融服務、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農村信息服務等,并闡述了幾種典型的模式,針對貴州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對策。
關鍵詞 貴州 ;社會化 ;服務體系 ;農業
分類號 F32
Pres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Countermeasures
DENG Chunmei LI Yuping LIANG Weihong XIE zhenghui QIN Xiaoli YAO wei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CATAS/Key Lab of Tropical Crop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Hainan Province, Danzhou,Hainan 571737)
Abstract The more advanced the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represents the higher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Guizhou province belongs to the typical mountainous area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s relatively backward. Fo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Guizhou, first need to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Guizhou province agricultural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includ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s,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service,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afety supervision servic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expounds several kinds of typical mode. For Guizhou agricultur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Keywords Guizhou ; socialization ; service system ; agriculture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基礎,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增加農業勞動收入的重要途徑[1]。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能力,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指出“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大力培育發展多元服務主體”,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到“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可見,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2]。
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農業生產“統”的層次不斷弱化,“分”的層次不斷加強,個體農戶越來越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3]。因此,貴州省需要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農業產業化發展。
1 貴州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
1.1 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
貴州省以糧食生產、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為主要目標,以農業科研、教育和農技推廣為主要內容,以“專家定點聯系到縣、農技人員包村聯戶”為主要形式,以“專家+農業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為技術服務模式,不斷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以省、地、縣3級設置的各種領域的農經站為農業技術服務中心,負責指導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在科技創新服務中有效地發揮了主導和帶動作用。另外,加強了農村綜合信息服務中心(站)的建設,截至2014年6月,貴州全省系統已建成村級綜合服務站16 670個、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225個,莊稼醫院1 126個,覆蓋了全省100%的鄉鎮和93%的行政村[4],完善了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的基礎建設,有效地提升了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服務能力。
1.2 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建設
近年來,貴州省多次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農產品供求、價格發生了較大波動,嚴重影響了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5]。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各級政府和部門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確保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應:一是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了農村道路建設的修建和擴建,提高了農村運輸能力以滿足現代農產品運輸和裝卸需求,縮短農產品運輸時間;二是貴州省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借鑒現代物流園區建設理念,精心打造建成了“貴陽石板地利農產品物流園”[6];三是加大了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保障市場供給。endprint
1.3 農業金融信用服務體系建設
為更好地服務農村農業發展,貴州省委誠信辦、省農信社自2006年開始在全省啟動農村金融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經過8年探索實踐,農村金融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14年6月底,全省已建成社員股金服務部43家,農民資金互助社20家,小額貸款公司8家,小額擔保公司1家,資產投資公司2家[4]。截至2014年9月末,全省已創建農村金融信用縣(市)10個,信用鄉鎮528個,信用村8 406個,信用組60 137個。從2010年末至今,累計發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1 492億元,惠及農戶550萬戶。
1.4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
為加強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保障食品安全,貴州省農業、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聯合出臺了《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意見》,明確了食用農產品監管環節和監管職責,進一步理清了監管職責,細化任務分工,有效地解決了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職能交叉和監管空白等問題。另外,貴州省圍繞特色產業發展,按照農業標準化要求,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截至2013年,全省累計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 529個[6],培育出了一批國內外知名品牌,建立并完善農產品檢測站,從生產源頭確保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1.5 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從農戶信息需求內容多樣化、信息服務渠道多元化、信息服務手段現代化的實際出發,建立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有針對性地開展適合農村需求特點的信息服務,讓農民即時獲取相關的信息。2010年,貴州省建設了農家書屋并完成了農家書屋數字化平臺的搭建,致力于提供適合農村用戶信息需求和使用習慣的個性化服務[7]。建設了“貴州農經網”、“貴州省農業科學院12316農業技術咨詢服務平臺”、省級農村信息化服務平臺等信息服務平臺和電子商務平臺[6],采取在村級、產業基地建立信息服務點以及流動信息服務站等措施,向農戶提供產品購銷信息、生產技術信息和政策法規等,以便農戶更好地利用信息做出生產計劃,解決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推動農村信息化的發展。
2 貴州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典型模式
2.1 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帶動模式
貴州供銷社是以農民為主體組織起來的合作經濟組織,提供農資咨詢、銷售等一系列化服務,幫助農民發展商品生產的綜合服務中心,是政府與農民密切聯系的橋梁,對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發揮了協調和指導作用。如貴州縣供銷社牽頭開展“土地流轉租賃使用”,由供銷社投資規劃使用,農民享受租金和盈利分紅。修文縣的茶山村供銷社利用互聯網、電子商務等現代信息技術創建“美麗鄉村供銷合作經濟綜合創新先導區”,調整村產業結構。
另外,合作社也是勞動群眾自愿聯合起來進行合作生產、合作經營所建立的一種合作經濟組織。以“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進行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時,為農民最大限度節約了成本,達到合作社經營利潤最大化,從根本上幫助農民增加收入。
2.2 農業協會模式
農村專業協會是將“小規模、分散化”的家庭經營有效地聯系在一起,加強標準生產、產品銷售、創辦基地等方面的協作,讓農民充分享受農產品加工增值與銷售利潤,提高農產品的高附加值。貴州省先后成立了茶葉、核桃產業、金銀花產業等專業協會,截至2014年6月底,登記的各類行業協會255個[4]。這些協會以“黨政部門+協會+基地+農戶”、“企業+協會+基地+農戶”、“農村能人(大戶)+協會+基地+農戶”和“農業服務機構+專業農戶+協會+基地”4種形式開展技術信息的交流以及科技培訓示范等工作,在科技服務中起著帶動示范的作用。如貴州印江縣新寨鄉按照“政府扶持、部門服務、民辦民管”的原則,成立了新寨鄉茶葉協會,進一步規范了企業的經營行為和市場秩序,同時為提高茶園效率,建立了“茶葉協會、村級茶技員、農戶三位一體”的技術服務隊伍,采取多形式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不斷加強服務體系建設,積極落實技術人員加強現場技術指導,從園地規劃到茶樹栽植、茶園管理進行全程技術服務,大力提升茶產業的科技含量和單產。
2.3 園區示范模式
按照“政府指導、市場引導、企業主導、科技支撐、農民受益”的理念[8],2013年貴州省在9個市州建設了27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黔西南和畢節兩個農業科技園區正式獲批成為國家級科技園區。園區依托園內龍頭企業,整合高等院??蒲性核攘α浚罅ν七M科技創新及應用示范;成立技術服務中心13個,開展生產技術培訓153期,培訓達23 550人次[9],輻射帶動了園區周邊地區農民學習新技術新設備;黔西南園區利用示范區特色農業基地,以“農戶+企業(基地)+市場”的模式,實現產業供銷一條龍服務,構建了新型的農村科技推廣服務。
2.4 科技特派員模式
2013年貴州實施了“百千萬科技特派員”下農村、進企業、駐園區技術創新專項行動計劃[10],各級特派員深入基層開展各種技術服務,將實用技術送到田間地頭,結合區域特色產業,推廣農業新技術,輻射帶動農戶18.7萬戶增收致富。在創業帶富、培養農民職業化、與農民利益鏈接共贏等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2.5 公司+農戶模式
以“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通過企業為主導,與生產基地和農戶實行有機的聯合,為農民提供技術輔導,進行一體化經營,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2015年貴州省丹寨縣某食品公司舉行的辣椒訂貨會,向農戶預定用于生產的農產品原料,形成了公司“點單”,農戶“上菜”的采購模式[11]。在訂貨合同中最大限度給種植戶保障,實現了公司發展,農戶增收的雙贏效應。
2.6 財政支農模式
貴州省農信社推進“誠者信合·村村通”工程建設,通過政府貼息、擔保機構擔保、銀行執行優惠利率、龍頭企業反擔保承貸、農戶使用資金運作等方式,率先建立了“政府+基金+擔保+銀行+企業+農戶+保險”七位一體的金融服務新模式,實現了全省15 511個行政村100%的覆蓋。endprint
3 貴州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
3.1 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機構不夠完善
從公益性服務組織來看,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及推廣方式難以適應現代的發展形勢。主要體現在機構設置不合理導致管理分散、混亂;重視縣級以上建設而忽視了鄉、村級的服務建設;鄉鎮農技人員中農學專業人員比例偏低,且知識結構老化難以勝任現代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各服務組織和機構缺乏合作與聯系。
從其他經營性組織來看,龍頭企業整體實力不強,規模小、帶動農民參與能力不夠。企業的本質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大多數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農戶、會員之間仍然是一種松散的、簡單的買賣或合同方式,沒有完全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專業合作社在運行和決策機制上不夠完善,內部體制不健全,人員缺乏競爭和市場意識及開拓創新精神,缺乏高知識層次的領導人參與管理和決策;協會多集中于產后的銷售服務,不重視產前、產中的服務,另外,大部分協會的技術支撐力量不足,可持續發展力量不夠。
3.2 服務不能完全滿足農民需求
一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理念不夠創新,手段單一,與農民需求脫節,不能很好滿足農民農業生產需求。二是農民的文化素質處于一個較低水平,難以接受新觀念和新技術,而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量增大,導致服務供需矛盾突出。同時,大部分服務機構基礎設施條件不夠完善、自身服務能力不足,農技推廣公益性服務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產業和市場發展的需求。
3.3 農業社會化服務投入資金不足
貴州經濟相對于其他省份發展較落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資金的投入不足,導致基本物質條件和技術手段還未滿足社會化服務體系所需,特別是技術推廣經費缺乏更是直接影響科技成果轉化速度[12]。
3.4 金融政策服務體制不完善
盡管貴州加快了農村金融信用體系的建設,加大金融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但是金融政策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善。主要體現在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存在明顯的縣域差異,農村信貸政策不適應農業經濟發展的趨勢,貴州農村金融機構服務水平處于較低層次,貸款條件不完全適應農業活動需要。
4 貴州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發展對策
4.1 培育壯大多元化集體服務組織
發展壯大多元化集體服務組織,做好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基礎工作。支持村集體牽頭興辦各類村集體服務組織,充分利用集體土地,通過集體自辦、招商引資、入股聯營等形式,因地制宜發展貴州區域特色農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大對供銷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等服務組織和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特別是提高龍頭企業的服務能力,鼓勵龍頭企業通過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13],完善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接機制,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務。強化合作社組織的作用,規范其運行機制。
4.2 發展與農業需求相適應的農業社會化服務
首先,政府部門應根據貴州農業生產需求合理確定主導產業和助推技術,緊貼農民和市場需求,加大新技術、新品種等推廣力度,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其次,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應根據農業生產需要和農民需求,圍繞當前農業生產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開展相對應的課題、成果研究,為農民提供相對應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幫助農民掌握先進適用的技術。發揮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作用,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最后是各類集體經濟組織應明確服務的標準和提高服務質量,開展產前、產中和產后等綜合性服務,擴大服務類型以滿足農民的多樣化需求。
4.3 加強金融支持“三農”的力度
首先,應建立競爭性立體型的農村金融體系,拓展業務范圍。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在支持“三農”中的主力軍作用,嚴格堅持服務“三農”的經營方向,合理安排貸款的發放和回收;大力發展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通過財政、稅收等政策引導地方中小金融機構在縣域設立分支機構,或設立單純的貸款性機構,與農村信用社等農村金融機構開展公平有序的競爭,更大地激發縣域金融支農的活力;充分發揮政策性信貸杠桿作用。調整農業發展銀行職能,擴大包括對農業綜合開發、農村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等的服務范圍,強化政策支農的作用。其次,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風險規避機制。鼓勵商業保險公司開發適合農業生產經營需求的新險種,開辦涉農保險,嘗試建立政府補貼和農戶自繳保費相結合的農業保險模式;鼓勵政府出資的各類信用擔保機構積極拓展符合農村特點的擔保業務。探索開展農村房屋、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進一步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解決好抵押擔保難問題[14]。
4.4 完善農業投入機制
在政策和財政上,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進一步扶持農業發展,強化完善支農惠農措施。保證財政資金投入農業發展的比例和額度,科學規劃指導支農資金整合和引導社會資金的投入。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農業的投入上,整合資金,并將每年的新增財力進行集中投入,最大限度地發揮支農資金的整體效益。設立專項資金、專款專用,直接補貼農民和項目主體,確保資金和各項政策落實到農業生產當中,落實到基層農村中。
參考文獻
[1] 周 珺. 浙江省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D]. 浙江:浙江師范大學,2010.
[2] 關銳捷. 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初探[J]. 農業經濟問題,2012(4):6-12.
[3] 李 俏,王建華. 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政府角色:轉型與優化[J]. 貴州社會科學,2013(1):109-113
[4]貴州省供銷合作社[J]. 中國合作經濟,2014(Z1):140-143
[5] 貴州省農業委員會. 生態貴州 現代物流[J]. 農產品市場周刊,2012(15):24-25
[6] 貴州科技支撐生態農業發展十大亮點[EB/OL].[2014-07-21]http://news.hexun.com/2014-07-21/166
811311.html.
[7] 張 寧,楊 帆. 農業書目資源的網絡化研究—以貴州農家書屋為例[J]. 中國農機化,2012(5):84186.
[8] 輔宏璞.貴州年鑒[M]. 貴州:《貴州年鑒》編輯部.2014:360.
[9] 歸 然. 貴州年鑒[M].貴州:《貴州年鑒》編輯部.2014:42.
[10] 貴州:科技特派員送技術下鄉帶動村民致富[EB/OL].人民網[2014-08-22]http://gz.people.com.cn/n/2014
/0822/c222152-22076761.html
[11] 楊九紅,肖 偉,潘冬冬. 公司訂單式采購 農戶吃上“定心丸”[EB/OL].[2015-03-04]http://www.qdnrbs.cn/danzhai/77944.htm
[12] 王建增.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我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3):20 796-20 797,20860.
[13] 高 祥,孔祥智. 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演進軌跡與政策匹配:1978~2013年[J]. 改革,2013(4):05-18.
[14] 吳 越,呂 姍. 福建省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福建農業學報,2011,26(5):877-8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