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佳倩+陳雪飛
淺談學生干部的工作拖延現象
●
摘要:
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學生干部存在著工作拖延現象,即不能按照任務進度要求準時完工。要防治工作拖延癥,可以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協調學生個體認知,加強責任感、糾正不合理認知,以增強其自我效能感;二是使學生與學生會組織情感相依,增強其組織認同感;三是使任務與學生預期相符,增強任務選擇感。只有從協調好學生個體認知、加強學生與學生會的情感維系以及提高任務的可行性“‘認知—情感—行為三位一體”出發,才能從源頭上遏制學生會組織中學生干部的工作拖延現象,切實轉變工作作風。
關鍵詞:學生干部;工作拖延;學生會組織
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我們可以觀測到學生干部不能按照任務進度要求準時完工的現象,我們把它稱作工作拖延,俗稱“工作拖拉”。從普遍意義上講就是,學生不能在接到任務時立刻開始行動,經常是在任務期限快到之時才匆匆開始或者干脆拖到期限之后行動。工作拖延這種現象在我們身邊具有較高的普遍性,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調查數據顯示,72.8%的人坦言自己工作有拖延行為。其中,14.0%的人感覺自己的拖延行為“非常明顯”,41.5%的人“比較明顯”,僅7.3%的人感覺自己沒有拖延行為。學生干部工作拖延不僅嚴重影響學生會工作的正常運行,還會引發個體焦慮、內疚自責等負面情緒體驗,對學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也會帶來損害。那么,應該如何防治呢?
一、使學生個體認知相協調,增強自我效能感
從學生個體層面分析,工作拖延是由于學生干部個人的人格特質、態度認知、自我管理等因素引起的態度和工作行為之間的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是學生個體認知失調的一種具體表現。因此,采取相應策略促使學生個體認知相協調,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醫治”工作拖延病癥。一是提高責任感。人格特質中的盡責性是影響工作拖延的重要因素,盡責性高的人做事堅決果斷、意志堅強、有很強的“自我效能感”,而盡責性較低的個體缺少責任心、做事缺乏條理性、不夠謹慎、自律性較差,容易產生拖延行為。因此,工作中,一方面應幫助學生進行成長規劃,用行為塑造法強化學生個人的行為規范,另一方面,學生會指導老師也要明確任務要求、完善問責機制。二是糾正不合理認知。部分工作拖延者之所以拖延工作,無非出于兩種心理傾向:回避失敗和追求完美。回避失敗心理傾向的人認為自身知識、能力不行或工作任務太難,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最終導致拖延;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由于給自己制定了過高的目標或是苛求完美,在沒有把握能成功完成某項任務之前,不愿意動手去做或結束任務。說到底,這兩種心理傾向都是因為害怕完成任務之后收到消極反饋。根據情緒ABC理論,引起個體消極情緒的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他對這些事件的看法、評價,也就是說,學生之所以會對任務結果的反饋、評價感到緊張、焦慮,是因為他們把結果與自我形象聯系在一起,擔心消極的結果反饋會造成不好的印象。因此,只要糾正學生這種不良的認知,不要過分苛求完美、正確評估自身能力,樹立積極的動機信念,從而增強自我效能感,改善拖延行為;三是加強自我管理。當工作拖延者進行某項任務時,由于不善于時間或行為管理,往往會推遲任務的開始,即使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也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擾,而頻繁出現中斷任務去進行其他活動的情況。由于時間管理出現問題,從而導致學生工作態度與行為出現了不一致。因而,在管理學生會過程中,可以指導學生制定工作計劃,讓其學會構建自我時間—目標管理體系,以提高時間管理成效,增強自我效能感。
二、使學生與學生會組織情感相依,增強組織認同感
從學生會組織的視角來說,減少拖延的核心關鍵在于提高學生會組織與學生干部個體的情感相依程度,以增強其組織認同感。多數人之所以拖延任務是因為與組織情感疏遠,認為學生會組織中的任務與自己毫無關系。學生會指導老師應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合理匹配學生會發展目標與學生干部個人目標。目標管理理論認為,只有當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存在一致性時,組織成員才會更有動力實現工作目標。也就是說,指導老師需要采用針對性措施建立基于學生會發展戰略的目標管理體系,幫助學生干部進行成長規劃,根據學生自身需要定期組織培訓,實行全員參與式管理,實現學生會組織與學生干部共生、共長、共贏;二是提高學生會組織公平度。學生干部對工作的態度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學生會組織的信任程度,倘若學生會的運行在各方面能夠盡量做到客觀、公平、公正,學生干部勢必會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待工作。例如,實行差別化獎懲制度、公平的績效考核制度等。三是提高學生會組織的資源支持度。工作任務的完成速度與質量在一定程度上由組織對其資源支持決定,如果學生干部能夠較容易地獲得并支配完成任務所需的資源,則會使其產生信心去完成任務,反之,因害怕失敗選擇逃避或拖延,因此,學生會指導老師應盡量提供資源支持。此處的資源并非僅包括物質資源,還包括學生會組織中各部門之間的信任、組織文化建設等。
三、使任務與學生預期相符,增強任務選擇感
從工作任務出發,工作拖延是由于工作任務的某些特征不具備,而使學生干部對此項任務選擇延遲行動,例如任務的匹配性、可實現性。學生會組織應盡可能最大化地滿足學生干部對任務的選擇感,盡量使工作任務與學生自己的預期相符。一是避免任務的硬性指派。在工作中,多數學生干部工作任務是由指導老師或分管部門的學生會主席向學生干部硬性指派,有些學生會表現出工作與興趣能力的不匹配性,這樣就加大了工作拖延的可能性,
為此,應盡量避免硬性攤派任務,結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合理分配,加大學生的任務選擇自主性。二是提高任務的可實現性。毋庸置疑,組織資源的支持可以推動任務的完成,然而,從工作任務的角度來說,任務的完成還依賴于任務的復雜度、工作量是否合理、任務要求明確度等。從這一層面來說,指導老師或分管部門的學生會主席分解任務時,需要注意任務的難易程度、工作量大小以及制定詳細的工作要求。三是提高任務的效價。員工對某一任務效價感知主要取決于任務的重要性、對任務的厭惡程度、完成任務所得獎勵與其目標的相關性三個方面。因此,管理工作中,需要做到讓學生干部感知到指導老師對工作任務的重視,同時從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例如對學生干部表揚、獎勵等措施。
[參考文獻]
[1]李培. 關于拖延心理的幾個問題的研究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13,28(10).
[2]王錫梅. 基于心理學視角下的拖延行為[J].社會心理科學,2013,28(11).
[3]李曉東,關雪菁,薛玲玲.拖延行為的心理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1(3).
[4]于麗麗,丁亞平. 拖延原因的精神分析探索[J].社會心理科學,2011,26(7).
[5]何琛,解蘊慧,馬力.拖延對工作績效的影響——壓力偏好與任務類型的調節作用[J].心理科學,2012,35(4).
(作者單位:廣東醫學院 ?醫學檢驗學院,廣東 ?東莞 ?523808;深圳市龍崗區第二職業技術學校,廣東 ?深圳 ?518000)
(下轉第47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