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濤
摘要:
大學生誠信缺失已超出單純高校教育問題的范疇,成為備受人們關注的社會問題。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歷史傳統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既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又與家庭環境、學校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密切相關。大學生誠信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程,依賴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需從觀念、教育、制度和法制等方面著手進行。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缺失;原因 ;對策
求誠守信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現代社會的通行證。大學生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本應成為踐行誠信優良傳統的模范,然而,大學生誠信現狀卻不容樂觀。一定程度上講,大學生誠信缺失已超出單純高校教育問題的范疇,成為備受人們關注的社會問題。探討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并探尋加強誠信教育的對策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誠信的涵義
在中國傳統道德中,誠信包括“誠”和“信”兩個方面,被視為“道德修業之本”、“立人之道”、“立政之本”。“誠”主要包括以下三層含義:一是人的道德品性,是君子應具備的諸多道德品質的基礎。二是道德理想和價值取向,直接影響人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活動。三是道德修養的方法。
“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之一,體現在個人上是人格完整的表征,運用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是人際交往的道德規范,是和“仁”、“義”、“禮”、“智”并列的“五常之本”。信包括三個層面:首先,對天和君的誠敬是信,就個人品質和人際關系來講,信德中包含誠;其次信是朋友之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第三,信還是禮的重要內容。
誠信又是相通的,可以互訓,《二程集》曰“誠則信矣,信則誠矣”。對誠信的要求主要表現在“知”、“言”、“行”三個方面。“知”指在精神和信仰層面,不自欺欺人,嚴守自省;“言”的方面指誠實不欺,信守諾言,講究信用。“行”的方面就是要言行一致,在行動中不違真,不欺人。所以,誠信是個人修養的必備品質和情操,表現在個人言語和行為中,是知行的結合,是內在品質與外在行為的統一。
二、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狀
(一)學業上舞弊現象嚴重。考試作弊手段花樣翻新,從夾帶、偷看、交頭接耳發展到使用現代通訊工具、甚至雇傭“槍手”。抄襲他人的日常作業、期末論文,任意拼湊實驗報告和數據,甚至盜用他人作品以致侵犯其著作權。
(二)惡意拖欠學費,騙取國家助學貸款。一些非貧困學生惡意欠費,將學費用于吃喝玩樂,一些學生制造貧困生的假身份,騙取助學貸款。還有部分同學拒付學雜費住宿費,甚至拖欠、拒還助學貸款。
(三)戀愛動機不誠。當代大學生戀愛呈現非責任化傾向,談戀愛不是為了結婚,更多的是抱一種“玩“的態度。多角戀,畸形戀等不正常戀愛的出現,使戀愛無果,影響學業,甚至發生惡性的傷害事件。
(四)履歷造假。不能正確對待入黨、評優、評獎學金、競選學生干部等,功利心極重,使用賄賂、拉選票等欺騙手段,以致正當競爭扭曲化。就業方面,問題尤為突出,制造泡沫自薦書、虛構教育背景、隨意多家簽約與毀約等誠信缺失的事情時有發生,直接影響到學校的聲譽,最終危及大學生的群體形象。
(五)網絡道德虛擬。在虛擬網絡中,傳統道德制約機制被弱化。大學生作為網絡使用最多的群體之一,往往不經思考,便隨意發表言論,甚至利用網絡的虛擬性,互相謾罵、攻擊,網絡道德缺失嚴重。
三、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
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歷史傳統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又與家庭環境、學校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密切相關。
(一)傳統文化中誠信規范的片面道德化而非制度化。
我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講究道德教化,倫理道德規范是調節個人、家庭和社會關系的基本行為準則。在儒家思想中,“誠信”作為古人修身養性、處世為人的道德規范而存在。《論語》中就多次提到“誠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言必行,行必果”(《論語·子路》),“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城門立木”、“烽火戲諸侯”和“甑子殺豬”等典故的存在也說明了古人對誠信道德的重視。道德作為一種自律規范,缺乏社會的監督和指導,將誠信始終囿于道德范疇,僅限于個人思想道德領域,而沒有進入社會制度和法律層面,從而嚴重弱化了其對人的行為的約束性。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
(二)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確立了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經濟體制改革方向。市場化取向帶來經濟的高速發展,也引起了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巨大變革,加速了我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在傳統文化逐漸為現代文化取代的過程中,出現了傳統道德體系遭到破壞,而新的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或者新舊兩種道德出現矛盾的地方,引起了社會的道德真空和道德沖突。主要表現是社會丑惡現象的增加,如政治領域的貪污腐化、錢權交易、以權謀私;市場交易中的制假售價、坑蒙拐騙、偷稅漏稅;學術領域的假文憑、假學歷等。因此,身處社會大環境中的大學生必然深受影響。
(三)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傾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談舉止、品行作風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當前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的不良傾向。父母只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而忽視孩子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養成。一些家長不注意言傳身教。在孩子面前說謊、弄虛作假、投機取巧,甚至告訴子女“做人不可太老實,老實人吃虧”和“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教導孩子不誠信。
(四)學校德育的薄弱和偏差
1、應試教育導致重“智育”輕“德育”。大學教育并未真正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教育內容和方法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窠臼,對學生的評價還是以分數為標準,分數是決定學生評獎評優、升學深造的核心標準。這種情形下,對學生德育的關注必然讓位于對學生分數的追求。這恰好可以解釋出現“考試不作弊,來年當學弟;寧肯沒人格,不可不及格”這樣的順口溜的原因。
2、德育的單純政治化。德育內容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個方面。然而,現行的大學德育課基本上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要內容,側重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取向,堅定的政治方向和遠大的政治理想,而忽視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培養。
3、德育內容的符號化、空洞化,缺乏時代性。當前的德育關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共產主義等社會層面內容,對于與大學生生活、學習、成長密切相關的道德和社會問題缺乏有力的解釋,無法跟上社會變革的步伐,缺乏吸引力和說服力。
四、加強大學生誠信建設的對策
大學生誠信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程,依賴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需從觀念、教育、制度和法制等方面著手進行。
(一)更新誠信教育觀念。首先深化德育改革,克服極端功利主義傾向,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其次,建立互動平臺,加快傳統單項施教的誠信教育向現代多向、平等、互動的誠信教育轉變,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人格影響人。再次,注重大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使大學教育充分發揮其提高學生各種能力的作用。最后,誠信教育應樹立終身化意識,形成系統化體系, 并上升到學校誠信文化建設的高度。
(二)創新誠信教育內容和手段。首先,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要把“兩課”教學作為學生誠信教育的主陣地,開設信用道德教育和與信用管理的相關專業課程,加強學生的信用意識。其次,其它各門課程教學也要結合自身課程特點進行誠信教育。同時采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開展針對性教育,如組織有關專題的講座、座談會,討論會、征文、讀書會等活動。同時,要及時補充課堂以外的誠信知識,可采用帶領學生參觀具有良好信譽的企業等多種方式。[1]
此外,高校誠信教育要應用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廣泛收集大學生道德規范信息,對大學生進行多方面、全方位的立體式教育。尤其要發揮網絡誠信教育活動的作用,利用網絡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具體手段包括建立大學生的誠信教育網站,開辟BBS論壇,在線答疑等。
(三)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大學生誠信檔案是聯系學校與社會的的橋梁,也是誠信教育和誠信制度建設的結合點之一,
[2]具有加強他律和自律的雙重效應。誠信檔案應具有科學性,其中誠信記錄是重點,主要涉及大學生借還貸款、學費繳納等情況。此外,加強誠信檔案對大學生的非誠信行為的約束作用。如利用誠信檔案對辦理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實行動態管理等。學校要把大學生誠信檔案納入網絡化管理,向社會公開誠信檔案,并與就業等聯系起來。在國外,日漸成熟的大學生誠信檔案制度值得借鑒。
(四)建立大學生誠信獎懲機制。高校在每個大學生建立信用檔案并定期對學生的信用狀況進行評估的基礎上,要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來做后盾。把學生誠信行為與學生評獎評優、加入黨團等掛起鉤來,讓誠實守信者得益,不誠信者承擔相應的責任。如學校要制定相關的規定,對各種非誠信行為要視不同的情況進行分別處理,諸如惡意拖欠學費貸款的除給予相應的處分外,還可以扣留其畢業證件等。
(五)完善法律約束機制。沒有切實的法律保障,任何善良的誠信和公正訴求只能流于形式,[3]現代誠信體系必須夯實法律基礎。按照現代市場經濟的規則要求,圍繞規范信用秩序,信用資料公開、合法、正當的收集與使用進行明確界定,規范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強化信用監管,保障信用信息征集、信用服務、信用評定等行為有序開展,逐步建立和完善誠信管理的政策法規和制度體系,真正做到在誠信領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4]
加強大學生誠信建設不僅關系著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與發展,而且關系著民族的未來。因此,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把大學生誠信建設作為一件大事抓住抓好,努力培養誠實守信的合格大學生,為推進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韓自存.大學生誠信教育存在的問題、成因及對策.皖西學院學報,2005.
[2]石為群.高校檔案在思想道德建設中的教育功能.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4.
[3]張青文.對大學生就業誠信問題的分析與對策.運城學院學報,2004,(6).
[4]章舜欽.論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法制保障.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05,(3).
(作者單位:山東女子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