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娜
摘要:
本文從高職院校的民辦高職院校的“產品”到底是什么的問題,作為民辦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要重新審視以什么作為檢驗我們工作的標準,引出教育工作者要以學生成長作為檢驗其工作的標準,一切工作都要圍繞著學生進行。并探討了目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忽視“以人為本”的問題。提出了學生管理工作如何做到“以人為本”要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為前提。
關鍵詞:學生成長;檢驗標準;以人為本;需求
自90年代以來,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渴求,給更多的適齡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民辦高職院校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隨著近些年普通高校的一再擴招,不斷擠壓民辦高職院校的生源數量,民辦高職院校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招生方式越來越市場化,面對市場化的沖擊,要厘清民辦高職院校的“產品”到底是什么的問題,作為民辦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要重新審視以什么作為檢驗我們工作的標準。
一、民辦高職院校的“產品”是什么,如何來檢驗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高等學校產品”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界爭論的熱點,任建華提出“學校產品經營中的產品,也即教育產品,就是學校所提供的能夠滿足教育市場需求的教育成果,其形態可以是不同規格的學生,也可以是各種形式的教育服務!”[1]劉春惠也提出“大學的產品包括:培養的學生、創造的知識和提供的社會服務。”[2]1999年厲以寧先生提出了教育產品即教育服務的命題,“教育產品是指教育部門和教育單位所提供的產品,這種產品又叫教育服務。”
[3]到目前為止,這一命題己經被大多數學者認可。
學校是提供學生發展與成長的一個教育場所,而學校環境是教育活動得以實現的客觀條件。特別是換個角度來說,學校的“產品” 就是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的“服務”;而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是環境和條件的創造者和維護者,是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指導者,因此學校的中心是學生, 教育工作者要以學生成長作為檢驗其工作的標準,一切工作都要圍繞著學生進行,要對目前的大學生成長中的心理進行分析,了解學生的需求。
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忽視“以人為本”的問題
近些年來,我國高校對學生管理工作越來越重視,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才,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高校學生管理正逐步向科學化和規范化發展,在強調傳統德育觀的同時,也借鑒了國外的一些管理經驗,開始強調教育性和發展性。但從人本的角度來看,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學生管理工作明顯忽視“人”的現象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只注重社會需求,而忽視了個體需求
一直以來民辦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都是圍繞滿足社會發展需要而進行的,一味的強調讓學生服從社會發展的需求,壓抑和掩蓋了學生的自我需求。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內容和方式要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前提,并對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但是如果不與學生的需求相統一,沒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或參與度不高,管理目標也很難實現。如果學校的管理內容和方式只考慮社會發展需求,而不考慮學生個體需求,就會給學生造成“要我做”的錯覺,使得學生管理形成一種被動的局面,影響管理效果。學生管理過程中忽視學生成長的個體需求,不僅會造成管理過程中的阻礙,而且也會使學生受精神上的壓抑而產生某些心理障礙,從而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2.只注重學校現實需求,而忽視學生發展需求
目前,民辦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只注重于滿足學校的穩定和發展,也就是現實需求,而不是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為重點。“事實上,學校和學生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學生的成長、進步和成才是學校所追求的目標,學校的改革、建設和發展最終也是為了更好地為學生服務”。[4]特別是在民辦高職院校,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學生享有的權利。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以及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深化,民辦高職院校和學生的關系,形成了經濟學意義上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因此,必須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并將學校穩定發展的需求在管理過程中與學生的發展需求達成一致與統一。如果無視學生自身潛能的發揮及個體需求的實現,那學生管理活動就是被動的。任何人都有自我發展的需要,都希望在良好的環境中表現自己的能力,而當前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卻在有意無意之中限制了這種需求。
3.學生培養目標的統一化和單一性
在學生管理工作上,當前的高校通過各種規章制度和統一的模式來規范學生的行為和學習,而忽視了學生們主體受教育的客觀差異性。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性,以及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都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目標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培養多元化、具有綜合能力的學生,不可能企求統一的培養。教育目標如果定的過高和標準統一,一方面會讓學生失去發展的勇氣,另一方面又會使學生陷入無所適從的迷惘困惑,從而導致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三、學生管理如何做到“以人為本”
學生管理工作如何做到“以人為本”要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為前提,有需求就有動力,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就是最大程度激發學生內在動力。“以人為本”的現代高校,如果看不到這一點,就很難談得上教育好管理好學生。從實踐上看,最大限度滿足學生成長需求,要做到三方面的需求。
(1)滿足學生的學業需求
學生上大學是為了將來更好的發展,因此對于學生,學業的需求就是他們的最大需求。學校要緊緊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任務,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做好滿足學生學業需求的工作。首先要科學設置專業課程,將社會需求和學生自我需求相互結合起來,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以及學生想成為社會職業角色。同時積極做好學生考級、考證、考本的服務工作,努力為大學生創造各種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讓每個學生各有所學、學有所得、學有所成的良好局面。
(2)滿足學生的文化需求
校園文化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學生的精神家園,對大學生成長同樣重要。健康的校園文化有助于大學生的成長,積極正面的校園文化無疑對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負面因素起著天然屏障的作用,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最好免疫系統,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因此,要從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校園行為文化、校園精神文化四個層面來構建健康的校園文化,以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3)滿足學生的生活需求
學校要做好后勤服務工作,宿舍的硬件配套設施要更的上時代的需求,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空調、熱水器、上網設備現在已經是學生宿舍的必備設施了,否則會給學生的生活帶來不便,學生的需求上會產生落差。食堂也是學生所關注的一項內容,菜品的豐富程度、口味、質量、價格、衛生狀況等都是學生的生活需求。因此,涉及到學生生活的服務和管理,都要做到科學化和人性化,力求使廣大學生滿意。
[參考文獻]
[1]任建華.論學校經營[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 4,43.
[2]劉春惠.大學的產品是什么[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03,vol.5(2),38.
[3]厲以寧.關于教育產品的性質和對教育的經營[J].教育與發展研究,1999(10):9.
[4] 劉巖 基于以人為本理念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