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秀
摘要:
美國的品格教育是在公民教育的范疇下通過多種途徑來開展的,學校是美國實施品格教育的最基本途徑,它通過顯性課程與隱形課程教育,將學校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來塑造具有良好道德和修養的人。中國的品德教育也主要是在學校中進行的,我國應該借鑒美國品格教育的重要經驗,在開發正式課程的同時,特別注重隱性課程的有效作用,以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
關鍵詞:美國;學校;品格教育
學校是美國進行公民教育,培養學生良好品格的重要場所。它是美國進行品格教育的最基本途徑。
(一)美國學校中的品格教育
在當代美國學校進行品格教育的實踐中,不同學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通過各種途徑開展品格教育,這些途徑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2種方式:
1.顯性課程途徑
顯性課程是當代美國通過課程設置進行的品格教育,在課堂教學中逐步滲透品格教育的基本內容,以達到品格教育的目的。
第一,美國學校設置專門的品格教育課程,這些課程大部分是品格教育組織研發出來的,也有一部分是通過品格教育實踐總結出來的,把社會所提倡的核心價值、特定美德整合進學校的課程中。
如“美德月”課程,它被美國400多所中小學所采用,該課程在每個月專門強調一種美德,比如誠實、尊重等。在此課程實施期間,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通過宣傳欄的方式進行滲透,并獎勵該美德的示范生,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
再如“哈特伍德課程”,它被美國350多所學校所使用,以文學作品為載體,通過向兒童講述古典文學作品和文化故事來傳授倫理價值,使學生成為樂于助人、有責任心的人。
第二,美國把品格教育整合到各學科之中,在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進行品格教育的滲透。
如品格教育與歷史課的整合。美國以法律形式規定,各級各類學校都必須開設美國歷史課程,小學講美國歷史故事,中學用140多學時系統學習美國歷史。通過歷史課的教學,增強中小學生的民族責任感。
如品格教育與文學課的整合。教師每天在課堂中向兒童朗讀文學作品,幫助兒童鑒別哪些是美好的品格。比如《紅色小母雞》講述了一只勤勞的母雞和那些不愿意幫助它的動物,涉及到合作、責任等價值觀;
如品格教育與數學課的整合。數學課引導學生刻苦鉆研難題,培養學生面對困難不妥協、不放棄的堅韌毅力。
2.隱性課程途徑
品格教育的隱性課程也被稱為非正式課程或空無課程,它是與顯性課程相對而言的。隱性課程充分利用學校生活中的各種因素,包括學校環境、課外活動等,使這些因素都能具有品格教育的功能。
第一,學校道德氛圍中的品格教育。
美國學校把全校的精神氣質、良好的學習氛圍、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等都融進教育系統,使學生在無形中接受核心價值和美德的熏陶。首先學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管理,使學生成為學校的主人,形成對學校歸屬感;其次培育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通過各種各樣的教育方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在課堂中的合作學習和課余生活中的相互幫助來營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和相互幫助的學生關系。可以說學校的氣質是學生品性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第二,學校物質環境中的品格教育。
美國非常重視學校的物質文化建設,學校的各種建筑物、校服、校歌等都被納入品格教育中,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熏陶。首先學校的建筑物如教學樓、圖書館,甚至不起眼的走廊、餐廳都充分展示學校的核心價值和美德;其次教學樓門廳上的LED顯示欄宣傳學校的教育意圖,教室裝飾有誠實、勇敢等美德的標語,學校的公告、海報都以所要求的價值和美德為核心;最后,青春洋溢、與眾不同的校服、校歌,都體現出學校提倡的勇于創新的價值導向。這些因素形成塑造品格的巨大力量。
第三,課外活動中的品格教育。
學校的課外活動包括典禮儀式、體育活動、學校服務等形式,都在品格教育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首先是許多學校結合傳統設置各具特色的學校儀式如集會、晨會等,在定期的晨會中,校長會公開表揚本周表現出色的學生并把其作為學習的榜樣;其次學校開展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并設立各種獎勵,如“最佳運動員獎”、“公平競賽獎”等;最后,學校服務和社區服務計劃相結合,讓學生參與環境保護、改善醫療等社會活動,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學校途徑的中美比較及啟示
美國品格教育旨在使學校的所有活動和設施(教學、環境、制度等)都具有品格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美國學校品格教育途徑多樣,不僅重視顯性課程的開發,也關注隱性課程的影響,使品格教育滲透到學校課程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品格教育。
目前,我國學校教育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仍然十分普遍,學校德育工作“假、大、空”、“形而上學”。首先在道德教育課程設置上,由教育部統一規劃,各省市沒有自主決定權,內容上泛理想化傾向明顯,脫離實際;其次學校道德教育模式單一,政治課孤軍奮戰,并沒有整合在所有學科課程中;最后對學校道德環境和氛圍的重視也明顯不夠,未能充分發揮隱性德育的功能。學生對學校缺乏歸屬感,對學校的規章制度缺乏認同感,師生關系不完全平等,學生之間有時候也存在不融洽的關系,這樣的教育方式在學生的道德品質塑造上很難取得較好的效用。而美國學校品格教育的做法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第一,在正規的品德教育課程設置上,我國似乎是思想品德課和思想政治課擔負了對學生品德教育的主要責任,教育方式比較單一,對學生主要是進行思想灌輸,使學生感到課堂乏味,課程沒有實際意義。我們可以借鑒美國品格教育的課程設置,由教育部或社會組織開發品德教育的各種課程,使各省市結合當地的特點進行有效實施,拓寬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擺脫單一的課本教學,使學校品德教育更加豐富多彩。
第二,我國品德教育要進行學科資源的整合,使各學科都肩負起品德教育的重任,而不是一味的把任務放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當中。雖然數學課、自然科學課、美術音樂等學科不具備進行道德教育的專業性,但是這些課程中的某些內容蘊含著某種道德品質或者價值觀,同樣可以起到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的作用。這樣,在任何時候都能起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作用。課程的整合還能起到拓寬學生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的作用,因為各個領域的知識都會被學生學習到,學生就能在涉及品德的知識、技能、情感等方面得到均衡和全面的發展。因此將品德教育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相整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第三,我國要注意隱形課程的開發。我國學校應當充分重視隱性德育,優化學校的德育環境,塑造良好的德育氛圍。首先要加強學校的精神文化建設,塑造良好的德育氛圍。最根本的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到全校師生之中,使他們自覺認可和遵守。要把學校塑造成充滿安全關愛氛圍的共同體,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形成相互關愛的友好關系。其次,要加強學校物質環境建設,學校的每一面墻都成為宣傳的工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標語張貼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引導學生自主布置教室,發揮創意才能布置“黑板報”和宣傳欄;并引導學生自主設計校服、校歌并投票表決,增強對校園的歸屬感,培養學生相互合作、民主協商的品德。最后,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如節電一小時,課外采摘,參觀文藝復興之路等,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 涂爾干.陳光金等譯.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 托馬斯·里克納著,施李華譯.培養品格讓孩子呈現最好的一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北京 1000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