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孔子和康德分別建立了仁學的道德體系和以善良意志為本體的道德哲學體系,本文從道德境界出發,從自由意志的凸顯、內在人格世界的立足點和道德人生與自由人生的內在一致性三個方面出發,論證了“仁”與“善良意志”跨地域與跨時代的內在相似性。
關鍵詞:仁;善良意志;道德
孔子的仁和康德善良意志的提出背景有比較大的差異性,時間跨度大,地域也不同,因此針對問題也并不相同,但是在這樣的背景差異下,在倫理道德境界中卻殊途同歸。
一、突顯了意志自由的精神
在孔子和康德的道德體系中,意志的自由作為一條線索貫穿整個思想的始終。孔子的仁是自由意志的選擇,康德的善良意志是自由意志的體現。
商朝時,“帝”“天神”是人們政權的賜予者,成為國家、人民行為的指揮者,周武王東征,滅掉商朝,建立了周王朝,為了解決王朝的正統性,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渡袝ふ僬a》中說“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國王要崇尚道德、用德統治才能永固江山。在周朝明確了“天”的道德功能,“天”有賞罰,對具有道德的人永保安康,對品德敗壞的人進行懲罰。春秋戰國時期“以德配天”的天的道德功用和混亂割據的社會現狀形成鮮明對比,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人的生活動蕩不安。因此,孔子將人自身當做道德的主體,繼承和發揮了“仁”的思想,讓仁成為新的道德準則和道德目標,充分體現了人的意志自由。仁是每個個體的內在要求也是整個社會的行為規范?!吨杏埂分姓f:“成己,仁也”,以仁為核心的內在修養是作為人的根本,是人自身的重要屬性。道德不再是天決定的,也是人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而達到的。人的意志是自由的,通過克服自身的私欲去接近仁,仁是意志自由選擇的結果。
康德認為人是具有不完全理性的感性理性混合體。人的感性方面體現在:個體意志總會有自身的不同的質料,每個體都欲求自身的幸福和快樂;人的理性意志總是和善良意志的指向一致??档碌牡赖聹蕜t具有絕對普遍意義的,是一種意志的絕對必然發展。對個體而言,對道德準則履行就是人作為人的一種職責或義務。人作為一種感性存在,總是受內心不同的欲望的質料的支配,是不自由的表現;而作為理性的人,其行為是遵循理性自身的結果,是理性的自然和必然發展指向,是意志的自由體現。自由意志在康德道德哲學里的體現就是道德自律?!耙庵咀月墒且磺械赖侣珊团c之相符合的義務的唯一原則;反之,任意的一切他律不僅根本不建立任何責任,而且反倒與責任的原則和意志的德性相對立”。意志自律作為道德的最高原則即是自由的本質。純粹理性自身具有的普遍性和絕對性,是符合所有形式的普遍原則。在道德實踐中,理性把經驗質料和先天形式統一結合起來,人就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自由。
孔子和康德都認為人是在道德中而獲得自由的??鬃拥娜释ㄟ^理性認知和實踐而達成,康德的道德法則通過道德自律而實現,他們共同的目的就是讓人獲得真正的自由。但是孔子更強調的是群體自由而康德更注重的是個體的自由??鬃影讶说淖杂煞旁谏鐣锌剂?,康德所推崇的是純粹的意志自由。
二、共同立足于人的道德生命和內在人格世界
關于人性的問題,孔子和康德更突出人的道德屬性,認為理性可以克服部分自然感性。人從愚昧無知到建立起社會國家和文明,就是自然屬性的淡化過程。因此人更應關注自身的認知修養,這才是發展的趨勢。孔子和康德的道德體系的出發點就立足于人的道德生命和內在人格世界。孔子對人性談及不多,也沒有規定人本性的善惡,他重視的是人成善還是成惡,重視人的道德修養?!墩撜Z·里仁》里孔子說“仁者安仁”,有一個強大的內心世界和完美的道德修養才是幸福和自由的條件??档碌牡赖抡軐W也是拋棄了所有感性欲望和生理本能,完全從先驗的無條件的責任和善出發,這樣才能建立完全適應于任何人的道德法則。
孔子的仁和康德的善良意志都體現了人的主體性和自由性,但不受制于人的欲望。道德行為自我克服弱點和欲望,排除感性干擾的過程,是以自身立法,自我救贖的過程,是突破了人類生理本能的限制,而獲得意志自由的過程。在孔子和康德的道德哲學中,無論是孔子對仁的追求,還是康德的道德律都是出于善的要求,出于社會責任,而不是出于自身的私欲和生理本能。人克服了自己的生物性,作為一個社會人而存在。
孔子和康德對內在人格的重視,對道德宣揚,正是在給人的精神世界找一個歸宿點,建立一個道德的家園,實現人的自由和尊嚴。讓人不活在自身屬性的束縛里,掙脫生理、心理的局限,改變狹義自由與社會普遍規范的矛盾,讓自由意志和幸福生活統一,實現“至善”。
三、道德人生與自由人生的一致性
盧梭說的:“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人總是希望能沖破這種束縛狀態而獲得自由即達到自由人生的狀態。自由人生中的人因不再受到束縛而感到幸福,所以也稱為幸福人生。但是幸福人生卻有兩個方面:一種是獲得自由的自由人生,一種是欲望、偏好得到滿足而產生快樂情緒的快樂人生。人不光是個體,還是社會這個整體的組成分子,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人不光光作為個體靜態的存在,更多是與他人互動的動態存在。行為、行為的規范、行為的評價就是道德的研究對象。善的行為就是道德的行為,行為符合善的標準就是實現自己的道德人生。
1、內容一致性
在孔子的道德哲學中,仁作為道德的核心觀念,和人性的基本體現,一方面遵從禮、實踐仁、追求仁。用仁來修煉內心,規范行為就能實現自身的道德人生。另一方面仁作為人性的體現,人的自由意志會不自覺的指向人,回歸本性。人的自由和仁的追求方向是統一的。所以在孔子的道德哲學中自由人生和道德人生是一致的。同樣在康德的道德哲學中自由人生與道德人生也是一致的??档碌牡赖氯松褪菍ι屏家庵镜淖鹁磁c執行。康德所認為的自由人生就是意志的自由。意志的自由就體現在理性的選擇,就是排除所有感性的束縛而獲得先驗的、純粹的普遍的原則。自己為自己立法,自身以自身為目的而不是手段,使人從欲望中解脫出來,實現自由人生。因此他們二者都認為道德人生是與自由人生一致的。
2、目的一致性
在康德的道德哲學中他最后提出了至善的概念,因為遵從和執行絕對命令出于善的義務去做事常常發生的結果是與快樂背道而馳的。而快樂作為幸福的一個要素,常常讓人誤以為快樂等同于幸福。至善是一個幸福與道德統一的境界,在至善中道德的結果必然獲得幸福,而尋找幸福也是實踐道德原則的推動力。那么這里的幸福應該是不受生物本能和情感欲望束縛的自由??鬃尤实木辰缫残枰翱思簭投Y”,遵循禮的規范。這些規范也與人的生物本能、情感欲望相矛盾,需要人們克服自己的私欲,壓抑自身的欲望。也正是因為如此人的意志能夠自由發揮作用,不再被欲望和本能壓制,不再受欲望滿足時短暫快樂的迷惑,人擺脫了愚昧、無知的狀態,掙脫了欲望的奴役,意志從生理中解脫,從而走向文明,走向自由、走向真正的幸福。
由此可看出,道德人生與自由人生和幸福人生在孔子和康德的哲學中是一致的。康德和孔子的道德哲學的目的都是解放人,使人獲得真正的幸福。
[參考文獻]
[1]康德著 苗力田譯.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牛京輝,馮禹.孔子與康德倫理學思路之比較[J].孔子研究.1993,01。
[3]趙祥祿.“仁”與“絕對命令”——孔子與康德的道德人生觀比較研究[J].孔子研究.2012,03。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