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日
摘要:
隨著韓國語教育的發展,相應的研究與實踐也相應地進行著發展和變化。包括韓國語語言內的各個領域都在跟著時代的發展進行著改變,語法也如此。作為韓國語的最終組成部分之一的語法,一直受到所有學者們的關注,韓國語語法教育也當然地成為了學者們研究的對象。本文通過對前期學者們的研究結果進行整理分析,從韓國語語法的內容、原理與方法、原則及語法項目的等級化等四個方面對韓國語語法教育理論進行了簡單整理。
關鍵詞:韓國語教育;語法教育;語法項目
1. ?語法教育的內容
以語法教育為目的選擇語法項目時,我們不僅要選定以語法范疇或體系為基礎的語法形態,而且也要將習慣使用的句型和慣用型也要選擇進來。即語法單位應包括形態素、詞匯、短語及慣用型等各種形態。筆者認為韓國語教育為目的的語法選定不僅要以從詞匯類型為出發點,而且應從語句成分為中心的角度進行選定。例如,我們需要解釋修飾名詞的是‘慣型詞、用言的慣型形式、名詞+慣型格助詞等的慣形語,而不是單純的一種成分,即語法表現單位具有以復合形式表現出來的特征。這一點和一般的國語教育是有所不同的,在一般國語教育當中,助詞結合型和語尾結合型并沒有得到重視,例如,助詞結合型‘表示‘。這個語法表示沒有任何和‘相符合的意思,但是這個語法主要與例如‘或者 ‘等表示否定的成分相結合使用,并以結合而成的結合型組成一個整體,表達一個意思。再例如像‘這種結合型也是與表示過去時態或者表示某個動作在過去已經完成的‘和 表示‘的 ‘,以及表示‘的連接語尾‘結合而成的一個慣用型。
也就是說,如同下面例句所給出的一樣,‘和 ‘雖然從形態上只能看到‘比‘多一個‘,但是‘不僅沒有受到不能和第一人稱相結合的所帶來的制約,而且在活用的角度也能看到差異。
[例]
由此可見,單單通過語法構成的形態素我們很難分辨‘, ‘的區別,因此我們在向學生講述語法‘, ‘時,應該用‘, ‘分別相應的結合型進行分析解釋,而筆者認為該結合型則應成為一個語法表現單位。
除此之外,也會出現‘, ‘, ‘等某些依存名詞前出現特定的慣形型或者之后只出現特定的助詞、語尾^的情況, 這種形態也是語法教育的一個語法表現單位。
2. 語法教育的原理與方法
語法教育理論爭議中,有這樣兩大觀點。一是應該以語法目錄為中心,從形態角度教授學生語法用語或語法規則;另外的觀點則主張以經驗學習和實現相互交流目的為中心,教授學生語法內在成分。筆者認為隨著語法教育學的發展,爭論的焦點不應該是語法教育本身的效率性。而我們應該更為關注在以交際為目的的語言教育中,應該如何教育語法,并怎樣研究出更好的語法教育方法,這才應該是現今語法教育的論議中心。 另外,我們在考慮交際方法層面上的語法時,除了要考慮作用角度的語法,還要從功能的角度考慮語法。
以學生為中心的過程中心語法學習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認知語法(Intake : noticing grammar)。僅靠目標語言的形式和表象進行語法輸入①很難充分地實現目標。因此,輸入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轉換,即從輸入的觀點去認知(notice)新的語法形式。
第二階段: 區別語法。所謂構造化(Sorting grammar out : structuring)是指由相互關聯的語言單位所構成的組織或結構。區別語法本質上是從學生為中心出發的,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會經歷‘化石化(fossilization)②。
第三階段:知識程序化(proceduralized knowledge)。語言的記憶儲存是有規則的,相互聯系的,且是整體的,即語言知識在人的大腦里是被人們自己無意識的進行了程序化。而語言知識的程序化使得在有些語言輸出過程中,具體的分析和過分的努力顯得并不必要,反而能實現自然地輸出。能實現自然輸出的原因還有因多次反復的使用同樣的形態,使得該表現形態成為了常用的一種語言形態。所謂知識程序化(proceduralized knowledge)也就是指為了使用而準備的(ready-to-use)這些知識的種類。知識程序化不僅包括整體已經是固定形態的慣用短語和俗語,也包括固定形態的常用語和句型。知識程序化的發展并不是教師教授于學生的,而是通過學生自身學到的。
3. 語法項目的等級化
為了發展和激活韓國語教育中的語法教育,需要建立所有教師能作為標準去參考的語法體系。而建立一個標準的語法體系需要將語法項目進行等級化。下面是在語法項目等級化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幾個事項。
第一, 需考慮語法項目的使用頻度;
第二, 需考慮語法項目的難易程度;
第三, 需考慮一般化的可能性;
第四, 需考慮學生期待語法。
但是即使是使用頻度高的內容也不一定是最有用的。另外,相對于在語料庫里分析詞匯的使用頻度,分析整理語法構造的頻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選擇學生期待語法,即學生想學,學生要求的語法也很重要。根據學生不同,對語法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在實踐過程中,有的學生對書面語語法的需求大;相反,有的學生對口語語法的需求相對較大。但是我們也需要不受學生目的影響的核心語法(core grammar)。因此,將語法進行等級化時需以從要素相對少到多,從簡單到困難為標準。
韓國語語法等級化需要已經在各個高校使用的教材中的相關文型表現項目的分析材料,但是現階段還沒有針對韓國語文型表現項目的頻度的相關數據。目前,在研究方面,有針對韓國語詞匯頻度的研究,但是仍沒有針對韓國語文型頻度的研究,并且沒有相應的文型頻度研究的有效的研究方法。因此現階段應該首先使用已出版使用的韓國語教材中的文型表現的重復度或者頻度,以及韓國語學習詞典、韓國語語法詞典等官方工具書里所載入的文型表現項目作為研究分析的基礎材料,并對其進行類型分析。同時也需要與口語相關的文型資料的分析。另外,比較重要的還有針對“準口語”中,以一個整體出現的文型表現材料的分析。
4. 語法教育的原則
Scott Thormurry(1999)中,將語法教育的原則分為了一下四類。
1. 文脈原則(The Rule of Context):語法應在文章的脈絡中進行教學。并且在單獨或者與其他語法比較著教授一個語法形態時,也應和其意義相聯系或在講授過程中說明與其他語法形態的意義差異。
2. 使用原則(The Rule of Use):語法教育不是單純針對語法項目本身的教育,而是幫助學生理解語言并促進學生實際語言表達的教育。作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將先學習的語法用到實際交際活動的機會。
3. 經濟原則(The Rule of Economy):為了提供盡可能多的練習時間,應盡可能地減短說明時間,通過簡潔和準確的說明提高降解效率。
4. 關聯性原則(The Rule of Relevance):應選擇學生認為難的語法,使用之前學習的語言知識向學生進行教授,沒有必要將全部語法知識教授給學生。根據學生本身所了解的知識,與其相聯系地進行教學,不讓學生感覺學習的目標語言的語法與自己母語的語法完全不同。為此,應探究目標語言語法和學生母語語法之間的共同的要素(一般語法)。
5. 按級別的教授模型
(1)初級階段
在初級韓國語語法教育過程中,應從一個語法項目的多個使用方法中的最基本開始進行階段性的教授,并且調整表達相近意思的語法項目間的學習順序。應按照從簡單到復雜,從易到難的順序制定語法學習順序。在初級階段語法教育過程中,沒有必要將語法規則和相關專業用語揭示給學生,因此使用暗示性教學技術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語法概念去學習相應的語法知識。在教授一個語法時,使用能夠明確地表現目標語法的意義和作用的句子作為例子,通過問答確認學生的理解情況,并且在練習過程中,盡可能使用學生關注或者感興趣的主題進行聯系,以實現學生為中心的語法教學。在語法學習前期,并不適合使用直接說明法,因此需要使用大量例句進行講解。這也是初級階段語法教育中比較有效的教授方法。但是并是不是指只要有例句就可以,教師需要在舉出例子之前,使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對例句中的狀況進行簡單的提示。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語法教育的效率。
(2)中級階段
在中級韓國語語法教育首先要將初級階段學習掌握的語法和新的語法內容中擁有與其相似意思的語法相結合,并通過對兩者進行比較和對照向學生進行語法教學。同時,在這一階段應根據語法項目在口語或書面語中的使用情況,有側重的進行教學。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根據實際狀況準確的進行表達。
另外,也應將韓國語母語話者在實際語言生活中所使用的非標準的內容以舉例的形式教授給學生們,以最小化教室學習和實際生活間的差異。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在實際語言生活中的語法使用方法,更好地適應實際生活。按學生所使用的本國語言的差異進行錯誤糾正,可以有效減少錯誤。在教授新的語法項目時,應將歸納法和演繹法③相結合進行教學。
(3)高級階段
在高級韓國語語法教育過程中,一般是將到中級階段所學的語法深化或者語法項目的特殊用法作為教學內容。指導方式的重點也應放在如何讓學生突破使用基本的簡單的語法構造或語法文型進行表達,而使用更適合的好的表達方式進行語言表達。同時,要重點教授語法表現之間的微妙差異或者表達同一個狀況的多個類似語法、俗語、慣用語及連語等。
[注釋]
①輸入:這里的輸入相對于輸出,本文將韓國語的理解(聽、讀)和表達(說、寫)分別解釋為目標語言的輸入和輸出。
②‘化石化(fossilization):指的是一種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會遇到的發達暫停狀態。
③歸納法:先揭示語言材料,然后從中歸納規則的方法;演繹法:先揭示規則,然后通過語言材料對其規則的有效性進行驗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