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治理機制思想應用于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可以在新時期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復雜和嚴峻的局面下進一步創新和激活高校黨建工作的形式和效果,從而進一步“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本文從治理機制角度對如何提高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實效性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淺顯思考和建議,希望能夠拋磚引玉,為高校黨建工作理論研究貢獻一份微薄綿力。
近幾年,治理機制思想的應用從以往單一的經濟領域企業管理向更多領域和范圍迅速擴展,治理機制思想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也使得引入這一管理思維的行業和領域得到跨越式的飛速發展。如率先引入“治理”思想的社會管理、政府職能管理,從“管”到“治”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作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深化改革總目標“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要求,其所帶來的巨大變化我們也有著深切體會。
我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由于其自身嚴謹性、特殊性和重要性,仍然以以往的管理思維為主導,雖然較好地完成了高校黨建工作應有的職責和使命,但是在新時期愈加復雜的歷史條件和現實沖擊下,“管理”思維主導的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局限性越來越突出。由此,諸多從事思想政治工作以及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相關管理者也開始思考在新時期下如何創新黨建工作方式和內容,有很多學者也在完善高校黨建工作激勵機制等方面深入開展研究,并且有較豐富的研究成果。那么“管理”和“治理”有什么區別,引入治理機制思想又將會給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帶來哪些變化,這給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有那些啟示,還要先從治理機制的概念入手。
在不同領域,治理有著不同的概念。1995年全球治理委員會對治理給出了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的界定:治理是或公或私的個人和機構經營管理相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它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機構和規章制度,以及種種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種種均由人民和機構或者同意、或者認為符合他們的利益而授予其權力。它有四個特征:治理不是一套規則條例,也不是一種活動,而是一個過程;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為基礎,而以調和為基礎;治理同時涉及公、私部門;治理并不意味著一種正式制度,而確實有賴于持續的相互作用。[1]簡而言之,治理是指一種由共同的目標支持的活動,治理的本意是服務。治理強調的是共同參與,這與以往自上而下的管理有著明顯不同。[2]
機制,指有機體的構造、功能及其相互關系;機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現已廣泛應用于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指其內部組織和運行變化的規律。機制概念中包涵兩層意思:一是事物各個部分的存在是機制存在的前提,因為事物有各個部分的存在,就有一個如何協調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問題;二是協調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一定是一種具體的運行方式。所以機制就是以一定的運作方式把事物的各個部分聯系起來,使它們協調運行而發揮作用。機制從功能上劃分,可以分為激勵機制、制約機制和保障機制。激勵機制是調動管理活動主體積極性的一種機制;制約機制是一種保證管理活動有序化、規范化的一種機制;保障機制是為管理活動提供物質和精神條件的機制。眾多學者已經在上述功能中的某一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在向著機制構成并且發揮作用的方向做出努力。
由此,我們對治理機制也有了比較明確的理解:不同的組織和部分為了完成同一的目標,相互聯系協調、共同作用的過程,以及這一過程的外化現象。那么治理機制如何在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實踐和應用,本文嘗試從治理機制的功能分類中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制約機制方面進行論述。[3]
制約機制是一種保證管理活動有序化、規范化的一種機制。黨建工作中的制約機制也是為了保證黨建工作相關活動有序化規范化的系統的結合。這里的“系統”是指黨建工作的相關制度以及與制度相聯系的作用者和被作用者。近年來,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在快速發展并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逐漸凸顯出一些與制約機制有關的新問題,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具體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現有黨建工作力量有待進一步增加。目前我國高校基層黨務工作者多以兼職為主,院系黨務工作者大多數是兼職,入職要求偏低,且在專業學科背景以及職稱方面沒有專門要求。在學生黨建工作方面主要由學生輔導員承擔,但是由于輔導員隊伍配備的比例普遍不足,年齡結構呈現兩極化趨勢,即30歲以下和50歲以上占大多數,且流動性強,業務不夠熟練,教育培訓跟不上,加之輔導員日常事務性工作較多,諸多因素都影響了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實施。
第二,黨員發展工作有待進一步完善。一些高校學生黨員發展工作欠規范,黨員發展程序不嚴格。有的基層黨支部黨員發展存在突擊、應付現象;有的確定培養對象過于倉促,考察培養時間過短,入黨考察較多集中在成績和社會公德等方面,而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的黨性表現很少得到考驗,致使一些信念不堅定的人混入黨內;少數黨務工作者和黨支部書記缺少工作經驗、業務不夠熟悉,有的缺乏責任心、工作不夠細致,一些本該自己完成的工作甩手讓他人代辦,導致工作出現疏漏;有的入黨材料整理不夠規范,有的材料搞突擊整理,有的填寫內容千篇一律,不能真實反映發展對象自身的特點,有的審查把關不嚴,錯誤較多;有的黨支部發展黨員程序不夠嚴格,存在簡化手續、突擊發展等現象;有的黨支部納新大會只是簡單搞形式、走過場,預備黨員轉正不及時;少數單位組織員談話空洞不實,教育指導作用不大,談話意見千人一面。這些現象相較以往已經大幅減少但是卻仍然存在。
第三,學生黨員教育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全國高校在學生黨員發展數量上已經呈下降趨勢,試圖通過減少發展數量來提高黨員質量,進一步提高高校黨員作為黨和國家發展的先鋒隊和生力軍的帶頭作用和引領作用。但是一些高校在黨員發展以及教育管理上還停留在以往“重發展,輕培養”的陳舊觀念中。學生黨員中仍然存在“船到碼頭車到站”、“入黨之前拼命干,入黨之后松一半”的錯誤思想。有的基層黨組織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發展黨員工作和入黨材料整理上,忽視了黨員的后續教育培養和作用的發揮,缺少對預備黨員和新黨員的繼續教育培訓培訓機制。另外,在支部組織生活方面重視力度不夠,投入不足,活動較少,形式單一,內容膚淺,難以對“90后”學生黨員主體產生吸引力和影響力,難以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的實效。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部分黨員淡化了黨員意識,放松了自我要求,致使行動上松散,思想上麻痹,學習成績下滑,甚至出現一些違紀違法現象,積極作用沒有體現,反而在學生心目中產生相當的消極的影響。
第四,黨建活動的方式方法有待于進一步創新。目前,高校黨建工作方式方法實效性低、內容空乏且流于形式偏多,過分強調灌輸作用,致使學生對黨建活動缺乏參與性、實踐性,難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部分地區由于條件限制,黨建活動宣傳陣地還停留在書報和課堂等傳統媒介,難以走入學生內心,作為黨員教育最重要的活動抓手也就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
第五,黨建工作相關制度政策有待于進一步改進。現今相當一部分高校黨建工作日常規范管理以及評議評比等大多沿用幾年前甚至更早制定的政策。制約性和不完善的問題愈發突出。另外黨建工作效果難以量化,無法制定切實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評優評先方案,導致對于基層黨組織約束性最強的支部和黨員評比也大都是依靠黨務工作者的感性認識進行,日常管理規范很難滲透到黨員生活的各個方面。由于政策的偏離性和缺陷性再加上評比的主觀性,很容易誤導和影響影響基層支部對于“優秀支部”以及“優秀黨員”的認識和努力方向。這些制度政策不僅沒有對對于基層支部有較好的激勵和引導作用,反而成為了制約支部發展和黨員培養的枷鎖甚至毒藥。
以上總結可以看出,高校黨建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約著黨建工作有效開展的因素,如果在源頭上不解決以上制約因素,那么黨建工作就無法構建牢固的實施基礎,無法指導高校黨建工作順利進行,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也將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控制和解決黨建工作中的制約因素從而使黨建工作制約機制成為保證黨建工作發展沿著正確道路行駛的“方向盤”呢?
第一, 以規范黨支部日常管理為根本,抓好黨支部的制度建設。
加強黨員發展工作制度創新,建立完善推優入黨制、發展黨員預審制、發展黨員公示制、特邀黨員組織員制等,積極推行發展黨委委員列席支部黨員大會制、預備黨員教育考察制和發展黨員違紀責任追究制等,提高發展黨員質量,優化黨員隊伍結構。堅持和完善黨內生活制度,切實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和組織生活制度。[4]建立并完善黨務公開制度,健全黨支部向黨員大會定期報告工作并接受評議制度。制定和完善適合本高校基層黨支部工作實際的相關制度體系。
第二,以創新教育方式方法為依托手段,抓好學習型黨支部的陣地建設。
高校黨支部的理論學習一直是高校黨建工作中相對比較薄弱的一環。不學習自然會固步自封、停滯不前。所以構建學習型黨支部是高校基層黨組織完善和發展根本動力。學習型黨支部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龍頭,以黨性教育為核心,以道德建設為基礎,采用專家講學、網絡授課等方法,引入微型黨課、模塊式教育、黨建講堂等形式,開展主題研討、案例分析和專題觀摩等模式,增強教育學習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當前,依托手機軟件等更加方便快捷的新媒介是未來學習方法的新模式,也為黨建工作爭奪新戰場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2015年4月,由中共中央黨校中國干部學習網研發的手機APP學習平臺,開辟了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模式,這對把握高校黨建工作中意識形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三, 以開放式長效式監督機制為目標,抓好透明有效的監督反饋制度建設。
監督反饋機制包括三個方面。第一,黨內監督機制。要通過職責公示制度、工作承諾制度等方式,將黨組織和黨支部的目標任務置于全體黨員的監督之下,將學生黨員和黨支部的“設崗定責”等目標任務置于其他黨員的監督之中,形成組織監督與個人監督相結合、定期檢查與不定期監督相結合的全方位全過程監督體系,確保監督真正發揮作用。對于黨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支部所有成員不能抱著“出風頭”、“得罪人”想法,要充分發揚黨內民主,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按照相關程序向黨組織反饋,黨組織也要關注基層黨支部成員的意見和訴求,深入調研分析問題的根源,從而完善和改進黨組織相關制度和機制,務必確保基層黨建自查自省的途徑暢通有效。第二,黨外監督機制。通過高校教師和普通學生對學生支部各項活動及學生黨員的日常表現進行監督,形成更加廣泛的監督體系和機制,以更加公正、客觀和全面的角度評價學生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學生黨員的先鋒示范作用。第三,媒體公共監督制度。當前,大到校園網絡、電視和廣播,小到手機等微型媒介,已經形成了全方位無死角的監督環境和監督力量。尤其是微博等社交軟件在手機上的廣泛使用,使得這些新興媒體對學生黨員以及黨支部工作的監督早已突破地域限制,這無疑對學生黨員和黨支部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以手機媒介為代表的網絡新陣地不應僅僅是黨支部的學習陣地,更是黨支部和黨員發揮思想引領和教育的宣傳陣地。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治理機制思想是黨建工作的新思路、新嘗試和新挑戰。在學生黨建工作的與時俱進中,必須突破原有的制約其發展的各種問題,勇于接受新事物,才能讓高校黨支部始終引領大學生在正確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俞可平.治理與善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270-271.
[2]陳廣勝.走向善治: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24-129.
[3]李言金,李壽峰. 芻議激勵機制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治理機制實效性影響[J].今日湖北,2014(11).
[4]代浩云.新時期加強高校基層黨支部建設的路徑初探[J].青年文學家,2013(17).
(作者單位:南昌航空大學,江西 南昌 33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