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重
高明(1305—1359),字則誠,舊時以字行,浙江瑞安人,生活在元代中晚期至明代初期,是一位戲劇家。有學者定評高明“偉大”“杰出”,至少“著名”,可惜現在知道他的“名”及其成就的讀書人已經很少了。
歲月常常湮沒一些人和事,但歷史終究會有銘記,即便再漫漶模糊。2013年,中國作家協會組織創作一套“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其中就有高明的一種。
文學史上,高明占據“元末南戲”一章中的一節;作為戲劇家,他卻只有一種劇本《琵琶記》傳世。但就是這一劇本,高明流芳600余年?!杜糜洝窂膯柺酪詠?,一直被人視為傳奇的典范,明清兩代多有刻本,主要的便有40多種。
《琵琶記》的母本是南戲一個催人淚下的劇目《趙貞女》,而《琵琶記》則把它改編為以大團圓作結,其實成了悲喜劇,只不過哀戚的因子更多一點,愁慘的效果更強一點。正因為如此,《琵琶記》的主題思想較為復雜,現當代專家一味地偏于褒獎不可取。
在民國時期以及追溯至明清兩代,學者對《琵琶記》的評介與肯定,在思想意義上的考慮顯然弱于于藝術范疇的著眼。這是正確的。《琵琶記》的成就,除了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加以豐富人物的文學形象的塑造之外,其戲劇藝術結構的間架非常突出,關目沿兩條線索交錯發展,互有映照補充,最后重合在一起,確立了某種范式。此外,《琵琶記》對人物心理的細致描寫,是重要特色;在語言的嫻熟運用上,也顯得成熟,無論曲白,既接近口語,又富于文采。
南戲起于兩宋之際,元初漸衰,元末與北方雜劇接觸而重新趨向興盛,明初逐步定型下來。“北曲以《西廂》為巨擘,南戲讓《琵琶》作魁首”(《中國大百科全書》語),于是,優秀的《琵琶記》遂成為“南戲之祖”,并為明清以來的傳奇戲奠定了基礎。這就是《琵琶記》地位和價值。
必須強調,高明并非“南戲之祖”。他的生平事跡,資料記載很少:早先鄉居讀書,至正五年(1345)中進士,做過幾任浙江的地方小官,后隱退著《琵琶記》,抱病三年而成;其他著述或散或佚,近人收輯其詩文五十余篇。因而,學界對《琵琶記》有作品研究,對高明則鮮有作家研究。如今,2015年8月,“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之《琵琶情·高明傳》出版,實屬難得。
據作者后記說,《琵琶情·高明傳》是一部“以長篇報告文學的方式”寫作的傳記。傳記是記述史事的文體,用報告文學的樣式創作,特點是真實,可以進行藝術加工,富于形象性,抒情性?;趥髦鞲呙飨嚓P資料的稀缺,作者便更加注意對一些傳說故事和民俗的搜集,以及對高氏后裔的尋覓、以期追溯。再說作者金三益金春妙、張益、胡少山三人,同是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也擅長這一類創作。
作者在撰著高明的傳記時,基本秉持嚴肅的態度,顯得難能可貴。他們曾沿著高明求學及為官的足跡,兩次繞行江浙,找到了高明借寓三年創作《琵琶記》的瑞光樓遺址及沈氏祠堂,弄清了高氏后裔的族譜記載,又去過北京,在國子監找到元代進士名錄碑,還去過內蒙古的元上都故城,讓寫作有可供還原的現實場景和用來借鑒的文史資源。
作者金三益都是高明的同鄉,一直以高明為榮。本傳執筆金春妙在飛云江南岸的林垟長大,和高明生活的閣巷僅一橋之隔,從小聽多了高明的傳奇故事,胸腹裝滿了外鄉人根本聽不懂的瑞安方言童謠與農村諺語,包括千百年流傳下來的高腔、鼓詞、蓮花落、彈唱、走馬燈等民間戲文、曲藝等活化石。她“細搜集,會挑選,辨真偽,撮其要”,先達到形似,接著由表入里地深入下去求得神似。
《琵琶情·高明傳》有明確的主題:高明作為戲劇家,“通過《琵琶記》贊美大忠大孝,不獨做官剛直清正,為人亦耿介利他,才成了‘為時名流,留芳至今”,希望在“今日文學之日漸式微”之下,為“高明這樣的文學偉人”作“傾情、詳盡的傳記”。
《琵琶情·高明傳》有明確的架構:不求典章禮儀的逼真,不詳乎去偽存真的求證,也不做孰是孰非的妄斷,只是將高明的史略演繹開來,讓他的精神有一個載體得以有效傳播,讓他的思想有一個平臺予以展示,讓他的文脈有一個渠道得以流傳。
讀《琵琶情·高明傳》,讓人感覺到作者絲絲縷縷的精心撰著。元明交替的歷史變革,夾雜著高于階級矛盾的民族矛盾,也有宏闊的一面;高明不是改變者,只是順應者,但烙印于其身的思想、政治和文化背景,本傳的闡釋盡量深廣,雖然稍稍留有遺憾。
高明作為戲劇家,本傳對他在當世和后世的戲劇貢獻,挖掘有一定深度。人說,戲曲傳承中華民族活態的文化基因,并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綻放著奪目的光彩,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在講述這一意義上,本傳則有點欠缺。
本傳的一個寫作特點,是為鍛造主要典型,而安排個別人物、個別場景、個別情節(恕不一一舉例),得到了很好的烘托效果,可惜有些地方近乎民間傳奇故事之說,這與力求縝密謹慎的傳記(即使以報告文學的體裁創作)未必完全相吻合。本傳的文字鍛煉典雅清麗,也為一大特色,雖說雕琢是風格,可有時候不適合過于文言古典,尤其于對話語言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本傳附有插入一些鮮活的動態說明文字,比如有關高明的紀念活動、有關作者的考察活動等,使之帶著評傳的某些成分,但采自歷代專家的研究評論和作者的思考分析卻集合不足。
最后說一下,《琵琶情·高明傳》有明確的目的:作者欲還家鄉一個心愿,“愛國首先要愛鄉,愛鄉就得尊崇、學習家鄉的歷史文化名人!”
《琵琶記》流行明清天下,也是中國古典劇作中較早傳往國外的一種。據說,該劇本于17世紀首先播揚至東南亞,1841年該劇本有了法文譯本,而后又有英文、拉丁文以及日文的譯本。20世紀20年代,紐約百老匯把《琵琶記》改編為音樂劇《琵琶歌》上演,轟動一時。因此應當說,作者金三益寫作《琵琶情·高明傳》是家鄉的心愿,也可視作是中國和世界的心愿。
(本文攝影:吳小淮、小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