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陽縣委黨校調研組 武云 高珊 孔祥金
關于善用文化資源,構建新型城鎮化道路的調查報告
——以渦陽縣為例
渦陽縣委黨校調研組 武云 高珊 孔祥金
渦陽縣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處亳州市中心地帶。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厚。如何促進城鎮化與文化資源的良性互動,在保護和利用傳統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借助于特色文化產業作為產業發展的方向,增強城鎮特色和個性,在新一輪城鎮化浪潮中把渦陽建設成為一個新興的文化名城,對渦陽城鎮化建設以及渦陽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資源;新型城鎮化
所謂的城鎮化是指,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必然經歷的歷史階段。自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式采用了“城鎮化”一詞,到今天為止,我國政府正式啟動城鎮化建設已有30多年的歷史。三十多年來,中國城鎮化進程取得巨大成就。數據顯示,1978年中國的城鎮化率是17.9%,2012年達到52.6%。這意味著,在過去34年中,中國的城鎮化率提高34.7個百分點,平均每年都要達到1個百分點以上。如此迅速的城鎮化推進速度,在不斷改善每個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的同時,也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就指出:“21世紀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有兩件事情:一是美國的高科技產業。二是中國的城鎮化。”
然而,在巨大的發展成就面前,我們也應該清醒的看到,我國城鎮化建設也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制造業為核心,圈地造城,大規模拆遷改造,這是傳統城鎮化建設的普遍模式,由此也帶來了幾個方面的后果。第一,城鎮發展模式單一,資源、環境壓力大,缺乏新產業支撐和發展動力,“千城一病”,“空殼化”嚴重。第二,城鎮形象雷同,缺乏個性風格和文化品位,“千城一面”已經成為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一大敗筆。第三,農民職業身份轉變難以實現,城鎮化的核心問題沒有解決,“人的城鎮化”成為我國城鎮化推進的最大難題。第四,對傳統文化資源造成不可逆轉的摧毀性破壞。舊城被拆毀,村莊荒蕪甚至大規模消逝,傳統文化資源大面積流失。
面對這些問題,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新型城鎮化”概念。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首個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了今后推進城鎮化的六大主要任務。其中,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解決好人的問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全文3萬多字,主要闡明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路徑、主要目標和戰略任務,統籌相關領域制度和政策創新。是今后一個時期指導全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基礎性規劃,其最大亮點仍然是再次突出強調了強調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發展。新型城鎮化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被稱為“中國未來最大發展潛力”。多輪驅動的新型城鎮化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不僅僅是工業,文化資源也應成為新型城鎮化的主要驅動因素。所謂的文化資源是指,前人所創造并積累的文化遺產庫和今人所創造的文化信息總和,包括歷史人物、文物古跡、民俗、建筑、工藝、宗教信仰、語言文字、戲曲等。它以可再生性、異地開發性和傳承性為主要特征。在傳統城鎮化模式舉步維艱之際,文化資源凸顯出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引領和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特別是在特色城鎮建設和就地城鎮化方面,發揮著無可取代的引導和助推作用,是走出傳統城鎮化困境的一個重要選擇。
渦陽縣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處亳州市中心地帶。自北魏黃興元年,始設渦陽郡至今,渦陽可謂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厚。境內有道教祖庭天靜宮、道源國家濕地公園、東岳廟、東太清宮、尹喜墓、張樂行故居、陳摶臥跡等文物古跡。如何合理有效地集聚、融匯和利用這些文化資源,在新一輪的城鎮化建設中,以城鎮化為依托,保護、傳承、創新、延續的這些豐厚博大的歷史人文遺產,走出一條有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對加快渦陽發展,推進文化強縣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多年來,渦陽縣也一直把城鎮化作為推動各項工作的主抓手來全面推進,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如全縣的集鎮和村莊的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完成,并涌現出一批精品村鎮。鄉鎮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逐年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得到改善。然而,與其他地區相比,渦陽縣的城鎮化建設還處于較低的層次和階段,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其一,城鎮化總體水平偏低。2013年安徽省統計局發統計數據顯示,在整個皖北地區中亳州城鎮化率僅為33%。渦陽縣作為整個亳州市城鎮化建設中一個組成部分,起城鎮化比率雖然也在連年上升,但就規模和速度上來說,仍有一定可提升的空間。其二,城鎮化質量不高,中心城鎮的輻射力不強,發展后勁不足。據《渦陽縣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公布以來,我縣城鎮化建設在這一規劃指引下穩步推進,但就現已建設完成的部分中心城鎮來說,大部分經濟基礎薄弱,缺少產業支持,進入城鎮的農民就業和生計難以保障,導致城鎮化建設的輻射力不強,城鎮建設和發展的后勁不足。其三,城鎮化建設的特色不明顯,缺乏突出的特色和風格,與當地的文化傳統結合不明顯。
《孫臏兵法》有云:“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如果說,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吹響了新一輪城鎮化的號角,是新時期新型城鎮化的“天時”,那么在這一背景之下,地方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更要立足“地利”,注重“人和”。
其一,立足“地利”,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以文化資源的產業化推進就地城鎮化的實現,破解傳統城鎮化建設中“城鎮空殼化”和“人的城鎮化”的雙重難題,提高城鎮化質量。
所謂文化資源的產業化即文化產業的發展問題。就渦陽縣的發展現狀來說,由于認識、發展環境、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約,我縣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還不高、活力還不強,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從整體上看,我縣文化產業發展尚屬起步階段,文化產業增加值及占GDP的比重、文化產品市場份額等指標較低,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數量和質量不高。其次,從細節上看,我縣缺乏有較強實力的文化企業和知名文化品牌,現有的文化企業數量有限、企業內部運行管理機制也不健全,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技術、人才投入相當匱乏。這與我縣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是極不相稱的。
新型城鎮化應擯棄或改變以制造業為核心動力甚至唯一動力的傳統模式,促進地方文化資源的產業化利用,比如通過特色文化資源的產業化利用,推動農業經濟向文化經濟轉型,為城鎮發展提供產業支撐和持續發展的動力。在這一過程當中,縣政府應充分發掘利用本地固有的文化資源和人文傳統,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著力培育建設新興的文化產業業態。我縣石弓鎮的陳摶臥跡、張良遺履橋,西陽鎮的范蠡墓等景點都具有很高的歷史與現實價值。如何將這些歷史文化資源更好地保護和發揚光大,并與城鎮化建設有機地結合,就地實現農民職業的轉換,促進就地城鎮化的實現,是我們需要花大力氣研究和解決的事。
其二,立足“地利”,還要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彰顯地方特色,在各地文化傳統基礎上建設特色城鎮。充分利用當地固有的文化資源,從城鎮發展規劃包括空間布局和內容規劃方面入手,以文化來引導城鎮發展,突出城鎮特色,樹立城鎮形象,提升城鎮功能,推進特色城鎮建設,這應當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目標。這其中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尊重、保護而不能違背當地的文化傳統,或破壞當地的文化資源。以《渦陽縣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為指導,我縣將總體發展定位為“道家文化中心(即老子故里)”,其中“一心兩線二區六點” 的文化旅游村鎮建設布局,在緊緊圍繞“道家文化中心”這樣一個城市定位的同時,也充分的尊重并利用當地的歷史人文遺產
利用文化資源,構建有新型城鎮化道路還應關注“人和”。所謂“人和”有兩層含義。其一,我們現在進行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其著力點在于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城市規劃術語標準》將“城鎮化”定義為,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由農村型向城鎮型轉化的歷史過程。所以,新型城鎮化不僅要進行戶籍制度的改革、財稅政策的調整,更要關注文化民生,重視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普遍化、大眾化。為農民提供生活安置和產業轉移的地點,也要為農民提供安置的配套環境與配套政策,消除“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現象,真正實現人的城鎮化。在知識經濟時代,尤其是從農業經濟到知識經濟跨越式轉型時期,如果一個城鎮的大多數居民未能形成與知識經濟時代和現代文明、現代城鎮相適應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那么很難說是它實現了城鎮化。它至多也就是一個沒有靈魂支撐的,用鋼筋水泥堆砌的建筑空殼和空間形態。同時,人們不僅要追求物質生活,還包括精神文化生活。如果一個城鎮僅僅能滿足居民的物質生活需要,而無法滿足居民應有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那么這個城鎮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城市。
“人和”的第二層含義還在于,以文化資源為依托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僅要立足渦陽的歷史和現實,更要扎根渦陽人民,取得渦陽人的理解和支持。以“人和”形成為強大的凝聚力,對外才能輻射出吸引力,才能真正樹立和打響“老子故里”的城市文化品牌。
[1]《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
[2]《渦陽縣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
F299.27
:A
:1671-864X(2015)01-0155-03
武云,就職于渦陽縣委黨校,職稱:講師,主攻方向:文化產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