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體育學院 李徹
論培養乒乓球運動員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性
成都體育學院 李徹
乒乓球是我國的國球,半個多世紀以來為祖國贏了巨大榮譽。其中,尖端的核心技術,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法,強大的團隊精神尤其是過硬的心理素質是重要的源泉,在實力相當甚至處在下風的情況下顯得更為重要。縱觀優秀運動員的成長足跡,無一不是既具有超一流的技術水平,又具有超強的心理素質。在培養乒乓球運動員的過程中,必須既重視他們技術水平的提高,又重視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使二者同時并重,相互促進,涌現出更多的優秀運動員,創造出更加優異的成績。
運動員;心理素質;重要性
乒乓球是我國的國球,半個多世紀以來為祖國贏得了巨大榮譽,被譽為“國球長虹”,甚至小球推動了地球,改變了國際政治格局,為中美建交做出了重大貢獻,令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
翻開中國乒乓球運動的發展史冊,可以清楚地看到,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乒乓球運動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直到目前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乒乓球學院,經歷了艱辛的奮斗歷程,譜寫了輝煌的發展篇章,形成了難以逾越的乒乓長城。國際乒聯多年來針對中國的修改競賽規則,諸如限制比賽人數,21分制改為11分制等等,這些舉措使乒乓球比賽更加激烈,勝負更加充滿了偶然性,然而都沒能阻擋住中國隊奪冠摘金的腳步,沒有撼動中國乒乓球的王座位置。這其中有多種因素,尖端的核心技術,精湛的乒乓球藝,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法,強大的團隊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頑強的意志品質,是中國乒乓球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尤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頑強的拼搏精神,在實力相當甚至在處于下風的情況下顯得更為重要。新中國第一代運動員容國團第一個喊出了“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口號,中國當代著名乒乓球運動員馬琳有一句名言:“奧運會是勇敢者的游戲”,這些都是對心理素質過硬含義的最好詮釋。我國作為一個乒乓大國和強國,有重視運動員心理素質訓練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我們在培養乒乓球運動員的過程中,應該把這項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得更有成效。在此談三個問題。
1.從人的本質屬性上看。人作為萬物之靈,最根本的是有思想、有精神,能夠產生復雜的心理活動,這些心理活動又能夠支配人的行動。有什么樣的思想,就會有什么樣的行動。一個運動員心理素質過硬,在賽場上就能夠思路清晰,從容淡定,戰術明確,生龍活虎,敢打敢拼;反之,心理負擔重,就會縮手縮腳,患得患失,發揮失常,打不出應有的風格和水平。這就是心里素質過硬與否在賽場上的優劣差異。
2.從運動心理學的理論上看。據有關文章介紹,運動心理學的提法,首先出現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創始人顧拜旦的文章中。20世紀60年代以來,運動心理學受到廣泛重視,相關文章和書籍也大量問世,使這門學科得到迅速發展,當今世界體壇研究運動心理學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我國在運動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處在世界領先水平。
3.從運動實踐上看。心理因素作為一種精神現象,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會對運動員在比賽中的表現產生重大影響。據有關資料介紹,上世紀60年代中期,被稱為“智多星”的我國著名乒乓球運動員徐寅生有一篇《關于如何打乒乓球》的講話,為當時的中國女隊解決心理問題、放下思想包袱,在第28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戰勝日本隊、首次奪得女子團體冠軍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毛主席的很高評價。
1.有利于培養比賽型的優秀運動員。國家乒乓球隊資深教練莊家富在《國家乒乓球隊世界冠軍教練的乒乓情緣》一書中說:“有外國專家研究認為,低、中水平的比賽,技術占80%,心理占20%,而高水平選手之間的交鋒,技術與心理所占比例正好成反比,技術只占20%,而心理占80%。就是說,世界級一流選手之間的技術水平是十分接近的,在此情況下,決定勝負的關鍵在心理。兩強相遇勇者勝。缺乏勇氣,缺少斗志,是不能戰勝對手的。有位哲學家這樣講,失去金錢的人損失甚小,失去健康的人損失極多,失去勇氣的人損失一切。乒乓球運動員比賽失去勇氣,便失去戰斗力,哪能不輸球”?翻開中國乒乓球運動的發展史冊,可以從中看到許多優秀運動員的成長足跡,莊則棟、徐寅生、李富榮等老一代乒壇巨星都留下了許多佳話,為中國乒乓球的發展壯大做出了重要貢獻。這就充分說明,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成為一個優秀運動員的重要條件。
2.有利于優秀運動員攀登技術高峰。與其他集體項目的體育運動相比,乒乓球運動具有輕巧靈活,變化多端,技術含量高,在賽場上單兵作戰的特點。表面上看,比的是技術,實際上是運動員技術、心理、智慧、意志、作風的綜合較量,除了教練的指導外,主要靠運動員個人的臨場發揮,而運動員個人的技術,作風,意志品質、心理狀態是否過硬則起著主導作用。而優秀的運動員則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拼搏性,不斷攀登技術高峰。前面談到的中國第一個乒乓球世界冠軍容國團就是這樣。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他在國家隊第一個提出了自己要在兩年內拿世界冠軍的目標。當有人譏笑他是說大話、吹牛皮時,他不去計較,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堅持不懈,刻苦訓練,終于在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為新中國奪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之后,中國乒乓球隊在世界乒壇迅速崛起,上世紀60年代,中國乒乓球隊連續三次蟬聯世乒賽團體冠軍,連續三次蟬聯男子單打世界冠軍;八十年代以來,又多次囊括全部七項冠軍,創造了中國乒乓球的鼎盛時期,保持了長達50多年的長盛不衰。其中,拼搏向上的精神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有利于運動員在關鍵時刻擔當大任。心理素質過硬的運動員在關鍵時刻是能經得起考驗的。最典型的就是前國家乒乓球運動員、現國家二隊教練劉國正。在那場載入史冊的第46屆世乒賽男團半決賽劉國正與韓國選手金澤洙的比賽中,劉國正在處于第一局輸掉、第二局第三局賽末點又一直落后的極其險惡的情況下從容鎮定,臨危不亂,不放棄,不手軟,一球一球爭,一板一板拼,一分一分追,以頑強的毅力挽救了7個賽末點,實現了起死回生,驚天逆轉,創造了乒壇歷史上空前絕后的奇跡,為中國隊奪冠立下了大功。這場驚心動魄、令人窒息的比賽,與其說是技術上的勝利,不如說是意志品質和心理素質上的勝利。劉國正在比賽中所展現的大將風度和王者風范,讓人為之嘆服。時任中國乒乓球隊總教練的蔡振華在一篇文章中高度評價說:“這場比賽至今想起來都感到后怕,因為這是贏了一場在同一局面下再打一百次也贏不了的比賽”。日本記者也在當時的報紙上評論:“中國乒乓球隊強大的秘密決不僅僅是技術”。如果沒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和頑強的作風,這樣的局面是不可想象的。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以此類推,我們也可以說,不想贏球當冠軍的運動員不是好運動員。實際上,打球的人沒有一個是不想贏的。關鍵是要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和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與優秀運動員相比,一般運動員在心理素質上存在的共性問題一是遇到大賽容易緊張,思想保守,想贏怕輸,不敢放手一搏;二是適應能力差,遇到別扭的選手不知道怎么打,關鍵球處理不好;三是發揮不穩定,與高手打反而敢打敢拼,而與水平相近或稍差一些的選手打卻表現欠佳。就像人們常說的,遇強不弱,遇弱不強,內戰內行,外戰外行,訓練瀟灑,比賽緊張。這些問題都是必須要認真加以解決的。
一是要從學會做人做起。宋代大詩人陸游說過:如果要學詩,功夫在詩外。運動員要打好球,首先要從做人做起,這是第一位的。這并不是題外話。因為好球、精彩的比賽,是作風頑強、球藝高超的人打出來的。因此,一個運動員要想不斷地成長進步,起碼要學會做三種人。一是要做一個踏踏實實、兢兢業業的人。二是要做一個用心做事、吃苦耐勞的人。三是要做一個作風頑強、不怕困難的人。這樣,就沒有做不好的事。
二是要在平時的訓練中嚴格要求,嚴格自律。不斷提高技術水平是第一位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要刻苦訓練,不心浮氣躁,不急于求成,把功底打牢。同時,加強心理素質的磨練。使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技術水平是硬實力,心理素質是軟實力,二者有機結合,就能使一個運動員走向成熟、強大、完美。
三是要勇于在比賽中不斷磨練、超越、升華。多打比賽是一個運動員不斷成長進步的階梯。比賽可以檢驗訓練成績,可以磨煉頑強的作風和意志品質,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世界上沒有常勝將軍,但是應該有大將風度,不管對手是強是弱,都要抱著認球不認人,敢打敢拼的態度,而不能欺弱怕強。要把握好比賽過程,領先時不放松、不驕傲;落后時不泄氣、不放棄;相持時不急躁、不蠻干;關鍵時不保守、不手軟,每分必爭,每球必要,打出風格,打出水平。這樣,贏了,精彩;輸了,雖敗猶榮。一個運動員就能不斷地成長進步。
總之,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個優秀運動員必須具備的條件,更是取得優異運動成績的重要保證。因此,在培養優秀運動員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技戰術水平的提高,而且要重視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做到技術水平一流,心理素質一流,意志品質一流,從而不斷攀登技術高峰,創造最佳成績。
[1]《體育大國的崛起》學習出版社2012.3,池建等編著。
[2]《乒乓球教學與訓練》人民體育出版社 2011.9,劉建和主編。
[3]《國家乒乓球隊世界冠軍教練的乒乓情緣》2012.10,人民體育出版社,莊家富著。
[4]《頂住!頂住!!頂住!!!》(求是雜志)2001.15,蔡振華。
[5]其他《心理素質對比賽成績影響的認識和分析》。
G846
:A
:1671-864X(2015)01-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