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鐵錚

如何看待建立國際生態治理體系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如何確立國家生態綠色外交新戰略?如何推進生態治理中的國家合作?在前不久北京林業大學主辦的“生態治理與美麗中國”國際論壇上,圍繞這些熱點話題,論壇主席、北京林業大學校長宋維明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生態治理越來越體現全球化的趨勢。在生態治理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順應這樣的趨勢,如何發出自己的聲音,如何體現中國的特色,這些都是宋維明一直思考的問題。
宋維明說,全球生態治理的問題主要集中在3 個方面。首先是生態治理的全球性。它不是某個國家、某個地區、某些組織能完成的事情,必須是統一的利益共同體合作。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不同國家在全球生態治理問題上存在嚴重的分歧與利益訴求,使得“嚴重的問題”并不等于“共同的問題”。
宋維明指出,全球生態治理面臨“公地悲劇”窘境,其根源在于“生態責任赤字”和“核心價值觀分野”。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根本基石。保護環境與生態本應是國際社會所有個體和組織的責任與義務。但由于生態環境具有公地特征,有關的國際制度不具備嚴格的懲罰性,對不同國家和地區僅具有軟約束,所以只能是靠各自的責任感和自覺性。
在當前全球生態治理中,普遍存在“生態責任赤字”。其表現是:對當前環境惡化負有歷史的不可推卸責任的發達國家不愿意承擔以往的過失,力圖逃避責任;國際社會各利益攸關方出于各種原因并沒有做好應該做的事。
全球生態治理的各種困境、窘境和難處,焦點在于誰應該負更大責任?誰應該享有更大權力?誰已經享受了很多權力?過去的權力與責任、與今天乃至未來的權利和責任如何分配如何協調?由于這些問題沒有統一的答案,使得全球生態治理在理念共識的路上走了很久,卻并沒有走上行動共識的道路上。
“理念強于實踐的行動。這是現在全球生態治理中面臨的第二種問題。”宋維明指出,不同經濟體利益訴求差異的擴大,使得國家間、地區間的博弈升級,全球生態治理行動遠滯后于理念。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生態治理中存在分歧。發達國家有先發展的歷史優勢,有資金、有技術、有經驗、有能力,而發展中國家受生態環境惡化影響最直接、最嚴重。發展與保護對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一對矛盾的綜合體。處理好兩者間的關系十分困難。在發展中國家內部,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地區的發展中國家也存在很大分歧。發達經濟體內部同樣如此,都不愿為全球生態治理負更多責任。這就造成了全球生態治理行動遠滯后于理念的結果。
在全球性的生態治理活動中,不同利益的訴求千差萬別、層次很多,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發展水平,不同的歷史,對生態發展要求的訴求也是不同的。特別是生態治理和經濟發展有相互促進性,但也有矛盾。在發展中國家,當發展問題成為主題時,對環境保護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正因為有不同狀態的訴求,應該建設全球統一的生態治理體系。但真正實踐起來,由于利益的追求不一樣,目標不一樣,各國在實踐上的行動千差萬別、力度也千差萬別。
全球生態治理的主體是誰?宋維明說,目前,在全球生態治理活動中,影響力最大的并不是哪個國家或政府,反而是在被非政府組織不斷地推進著。

宋維明在“生態治理與美麗中國”論壇上發言
宋維明指出,非政府組織通常借助“一個工具、兩個策略”來實現這種推動。一個工具,就是指非政府組織借助信息工具影響全球生態治理,通過信息傳播工具、通過媒體,形成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兩個策略就是內外策略。一方面對內作為智庫,給政府提供咨詢、做輔助性工作。對外通過組織些群眾性活動推動,給當事者外部壓力。
他認為,這類活動確實做得很多,影響也越來越大。但作用和實效并不一定很突出。其原因在于,它并不是全球生態治理的主體。
“全球生態治理的責任歷史地落在了各國政府的肩上。對此,各國政府不能推卸這種責任?!?/p>
對于這個問題,宋維明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說,這是戰略層面的考慮。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全球生態治理作為生態文明的具體實踐,中國必須參與其中并力主發揮更為主要和關鍵的作用。
2015 年4 月25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這是中國政府對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關于生態文明建設論述進一步落到實處的具體表現。“中國正以實際行動推進全球生態治理的開展。中國的人工林、速生豐產林正在快速發展,制約其發展的制度約束、融資約束等正在消解?!彼尉S明說。

中國是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全球生態治理可分為兩個維度:供給和需求。前者可視為綠色生態資源的積累,是正向積累;后者是綠色生態資源的消耗,為負向積累。僅關注某一方面顯然不是中國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早已參與到全球的生態治理行動之中,而且為全球生態治理探索了一條各利益攸關方相對更容易接受的道路,不會造成“保護”與“發展”的劇烈沖突。
“中國必須要參與全球生態治理,而且不僅僅是參與,更重要的是將中國的理念與實踐展示出來。相比國際社會的無休止爭論與分歧,這更顯務實和可行?!彼尉S明強調說。
宋維明說,如何參與全球生態治理,這個戰術層面的問題也十分重要。中國已經積極地參與到全球生態治理的實踐之中。當前和今后要考慮問題的核心在于,如何更好地在其中發揮作用、彰顯價值,通過中國的參與為全球生態治理增加正能量,實現正向積累。
宋維明說,中國是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一直積極主動地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中國自古以來推崇身體力行而鄙棄夸夸而談。
實踐是第一要務。中國在生態治理中從理念到實踐都做出了與這個國家相稱的努力。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并作為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提出了具體要求,采取了必要措施。這在其他國家都沒有做到。在實踐層面,從上世紀開始,林業部門就積極地推動國家生態環境建設,啟動了林業的六大工程等,取得了顯著成效。進入新世紀后又有新的重大林業政策出臺。保護生態環境、加快生態治理,正在成為國家建設非常重要的內容和越來越多的共同行動。在宋維明看來,這些具體的舉措都是中國參與全球生態治理的具體行動。
宋維明認為,在全球的生態治理體系建設中,各國都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先進國家、發達國家應該承擔它在發展過程中未能承擔的歷史責任。發展中國家應更多地考慮如何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
他說,現在這些問題爭論很多,各國達成共識非常困難。中國不希望只做爭論者,而要做實踐者,希望與更多國家合作,共同完成這一偉大的歷史使命。擱置分歧和爭議,為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優化付出現實努力,為全球生態治理的推進提供可以參考和對照的藍本。
中國有句古話,“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中國正在生態治理中踐行這樣的理念。
宋維明指出,隨著經濟全球化,生態問題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國際生態規則正面臨深刻變革。林業具有生態、經濟、社會等多重屬性,生態綠色外交和林業的國際合作日益受到各方關注。我們要用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主動適應生態全球化的趨勢,推動生態綠色外交和林業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生態治理體系的建立。
“全球生態治理的推進需要各國領導人、各國專家學者等各方的溝通”。宋維明說,只有不斷地溝通、交流,才能逐步形成共識。北京林業大學從2011 年開始,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承辦了五屆生態主題的分論壇,就是在努力搭建這樣的平臺,力圖使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討面臨的生態治理問題。這種交流、溝通、碰撞是非常重要的。
他強調,舉辦生態治理領域國際論壇的目的是通過這樣的平臺,把中國倡導的理念和已有的實踐告訴全世界,發出中國生態治理好聲音。同時也向世界各國學習,汲取他們的經驗,以便更好地為生態治理這個全人類共同的事業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