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夕 月

“我相信你,你能做到的?!薄拔揖椭?,你改不了!”……在教學中,一句良言能激發學生內心的小宇宙,產生無法估算的正能量,而無意中的一句禁語則可能摧毀學生的自信,影響孩子未來的一生。近日,湖北省教育廳公布教師十大美語、十條禁語,征集活動評選結果,以此引導教師們運用美語,反思禁語,規范自身言行。
不少人都曾在學生時代遭受到過教師的語言暴力。很多學生自建的網絡貼吧里,教師的“語錄”每每都會是熱帖。由此來說,湖北省進行“十大美語、十條禁語”征集活動,并進行職業規范,列出“教師十大禁語”十分有針對性。十大禁語有:你不學可以,但不要影響其他人!就你事多,快點,我很忙!你父母是干啥的?沒見過像你這樣的學生!我真受不了你了!我就知道,你改不了!你怎么越來越差了?不想聽的可以睡覺!你要不想學就回去!我怎么一點都感覺不到你們年輕的朝氣!
其實,總結湖北省列出的十大禁語,諸如“你怎么越來越差了、不想聽的可以睡覺、你要不想學就回去”已經溫和多了。事實上,在網上被曝出的老師罵學生的音頻中,“臭不要臉”、“傻子”或“笨蛋”這樣的詞匯也是頻頻出現。
對于語言暴力,更多的老師是“不在意”,甚至根本沒把這些當回事。就是有過反思的老師,也多是將這種做法當作“體罰缺失”后的無奈替代之舉。在這些老師看來這樣的做法可以刺激學生的內心,從而產生逆向的激勵。然而,他們卻忽略了“恥感教育”已經不適合如今的教育方式?!爸袊倌陜和桨残袆印苯M委會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語言傷害”、“同伴暴力”、“運動傷害”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三大校園傷害問題。其中,81.45%的被訪小學生認為,“語言傷害”是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孩子對待惡語的承受能力比成人還差,尤其是,在他們人格還沒有發育健全之時,惡意的攻擊只會導致他們對社會更加排斥,對教師更加仇恨,對學習更加反叛。正如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鄒泓說,“同伴或老師實施的語言傷害,還會給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種陰影,致使他們不再相信外部世界,對社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排斥感……”
總體來說,湖北省出臺的“教師十大禁語”盡管含蓄得多,但以此為形式進行教師教學理念的培育也是一種創新形式。而且,種種“禁止”的規定也取得了一定效果。比如,針對少數教師利用職務之便違規收受禮品禮金等行為,教育部發文設立六條“紅線”,其中包括嚴禁教師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學生及家長贈送的禮品禮金、有價證券和支付憑證等財物。去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建立高校師德建設6 大長效機制,劃出高校師德禁行行為“紅七條”。由此來說,“教師十大禁語”直指教師專業倫理,從“口頭”開始重塑教師倫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公布的《教師語言暴力調研報告》結果顯示,分別有48%的小學生、36%的初中生和18%的高中生遭遇過教師的語言暴力。統計發現,51%的小學生、72%的初中生和39%的高中生認為,教師的語言暴力對其造成了心理傷害。
負責該項調查的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雪梅介紹說,語言暴力指使用侮辱性、誹謗性、歧視性、恐嚇性、貶損性等不文明的語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傷害。相對于侵犯學生的名譽權、隱私權來說,語言暴力是一種比較新的提法,它容易給學生造成比較持久、嚴重的心理傷害。這種傷害有來自學生方面的雙方傷害,但更多的是來自施教者方面的單方傷害。因此,充分認識并避免語言傷害在當前學校教育中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在調查問卷的留言處,不少小學生寫下自己遭受語言暴力后的感受,有人表示會“害怕老師、恨老師”,進而“情緒一直很低沉”乃至“無法正常休息”。一些學生則表示會“厭倦學習”,“引起逆反心理和過激行為”,嚴重的還會產生“自殘、自殺”的念頭。
早在兩年前,“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組委會就“你認為最急迫需要解決的校園傷害”進行過專項調查。結果發現,“語言傷害”的關注度明顯超過調查組列出的其他10 項校園傷害,成為了隱形的校園殺手。
校園中存在的這種粗暴不文明的行為讓人擔憂?!敖處熽犖槟酥琳麄€社會未完全形成尊重未成年人人格權益的保護意識是校園語言暴力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睆堁┟贩治觯斐蛇@種狀況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在我國現行教育體制下,學生的分數往往成為衡量教學質量的惟一標準。學校強調升學率、平均分,德育、法制教育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張雪梅在調查中發現,無論是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還是教師的未成年人保護意識都亟待提高。
此外,教師的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視。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鄭日昌指出,教師們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是造成語言暴力的內因。“教師長期在精神壓力之下,需要尋找釋放的途徑?!编嵢詹f,當前教育體制中引進的激烈競爭,比如末位淘汰、按績取酬等,使教師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再加上教師承載了社會、家庭太多的希望和寄托,但收入、住房、福利待遇和社會地位卻不很理想,付出大于回報使他們心理難以平衡。
另一方面,有社會學家認為我國傳統文化中“嚴師出高徒”、“打是親、罵是愛”等觀念的影響,也使得很多時候學生和家長對老師“恨鐵不成鋼”的做法表示縱容和理解。調查中,有22%的小學生和2%的中學生甚至認為語言暴力能在教育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第23 條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不得有侮辱、誹謗、歧視、恐嚇、貶損等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言行。”據了解,這是地方法規首次將教師禁語規定其中,有關人士希望類似的規定能夠在《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法》、《教育法》等國家法律之中進行明確,以增強對教師文明用語的約束力。
無論有什么樣的理由,教師對學生施以“語言暴力”都是有違職業道德的行為。孩子的心靈很稚嫩,需要家長和教師的悉心呵護。
在我國,無論是《教師法》、《義務教育法》還是《未成年人保護法》,都禁止教師對學生實施體罰或變相體罰。然而,少數教師在教育批評學生時雖未實施體罰,卻往往會使用歧視、諷刺、挖苦的語句,被人們稱之為“語言暴力”。這樣的“語言暴力”在很大程度上摧殘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導致一些學生厭惡教師、厭惡學校,進而厭惡學習,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公眾理應對“語言暴力”說“不”。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講究師風師德是應有的職業操守,關愛學生是應有的職業素養。尤其是低齡未成年人的適應能力和自控能力較差,教師應該對這一客觀事實有充分的認識,并予以耐心、正確的引導,而不能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他們。因為學生犯錯,就用侮辱性的詞進行辱罵,等于是在給孩子“貼標簽”、“戴帽子”,侮辱他們的人格,傷害他們的自尊,甚至導致孩子產生錯誤的自我認知,對他們的成長造成難以挽回的不良影響。
魯迅曾說:“教育是根植于愛的。”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教育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睙o論是愛學生還是相信學生,教師都應該正確地對待學生在學習、行為上的不同表現,讓他們感受到愛,幫助他們樹立起應有的自信心。教師若不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反而使用“語言暴力”在學生身上釋放冷酷、憤怒的情緒,只會讓學生感受到恨,并可能導致他們產生自卑的心理。
教育之善需要細節呈現,教育之美也體現在細節。然而在我們的教育思念下之下,孩子的權利沒有獲得足夠的尊重,反倒是為師者的權力被無限放大,從“黃金棍下出好人”,到“打罵式教育”,一度被奉為教育的法寶和經典。于是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羞辱式教育永遠占據主流,而贊美式教育難有市場,經過長期的責罰式和貶損式的教育,國內孩子普遍缺乏自信且感到自卑,既無獨立而健康的人格,又無自由而具個性的權利意識。
不能不說,教師職業的特殊性不亞于普遍服務行業,其面對的群體屬于需要得到保護的未成年人,無論基于教育方式的轉型,還是出于對未成年人的保護,都需要慎用“禁語”這樣的細節落實。
在國外,若是因為老師的不當用語,使孩子的心靈受到了傷害,那么其可能面臨較為嚴重的后果,或者因為觸犯了教育禁忌而被行政處分,或者因為被家長起訴而面臨職業風險。在現行的教育理念中,保護應是最大的教育責任,除了人身上的安全,還有心理上的健康,以及培養獨立的人格和創新的思維。遺憾的是,在國內長期的應試和功利教育下,整個社會都過多注重了結果,卻沒有認真去審視細節是否恰當。其實,教師禁語也是教育必然遵守的禁忌,以在實踐中彰顯應有的保護原則。只有認識到了禁語的象征意義和實際價值,才有可能有助于重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和師生關系。
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家所羅門教授所說的那樣:“在個體人格發展方面,教師的影響僅次于父母。一個孩子如果擁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愛,又得到一個身心健康的教師,那是無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在父母那邊得到足夠的關懷和愛護,又受到情緒不穩定教師的無端困擾,必將造成許多身心發展的問題?!币虼?,相關部門應該及時規范教師的行為,建立師德檔案,依法依規對使用“語言暴力”的教師予以教育、懲戒,維護學生的正當權益。廣大教師也應該從“語言暴力”的負面事件中汲取教訓,涵養師德,端正師風,真誠地關愛、呵護學生,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學生,真正肩負起教書育人的職責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