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N昭
摘要:“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但是,不同高校之間課程的開設效果差異較大,還存在諸多影響課程教學實效性的因素:如思想認識、教學管理、師資結構及教學方法等。調(diào)查顯示,只有處理好知識傳授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及教學與科研間的關系,才能進一步提高課程的實效性。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課;實效性;影響因素;多維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7-0051-02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1]該課程通過宣傳當前國際形勢與國際關系的狀況、發(fā)展趨勢,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國內(nèi)外形勢,正確理解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增強大學生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特別是《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簡稱“13號文”)頒布以來,各高校高度重視“形勢與政策”課的各項建設,課程的規(guī)范性與系統(tǒng)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提高課程的實效性是擺在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思考的問題。
一、調(diào)研概況
為了從深層次了解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的認識,以便于有的放矢地進行實效性研究,筆者以南京師范大學本科生為對象,開展了實效性的專項調(diào)研。
本次調(diào)研以配額與隨機相結合的方法,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1800份,最后回收有效問卷1768份,占總投放量的98.2%。針對該校專業(yè)眾多、規(guī)模各異的特點,我們將調(diào)查問卷按照專業(yè)人數(shù)進行配額,其中,文史類占38%,理工類占32%,藝術類占15%,體育類占8%,其他占7%,同時,對配額內(nèi)的指標進行隨機抽樣,這樣就保證了被調(diào)查樣本的整體平衡性。通過調(diào)查,我們對南京師范大學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效果有了初步的了解。首先,學生對該門課程有較為正確的認識,對課程開設的必要性較為認可。在調(diào)查中,93.3%的學生清楚或基本清楚該課程的性質(zhì),僅有6.7%的學生不清楚該課程的性質(zhì)。同時,在對課程必要性的調(diào)查中,有86.4%的同學認為有必要開設這門課程。其次,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學有所得。在調(diào)查中,44.6%的學生認為通過課程學習能獲得一定信息,31.2%的學生認為對自身素質(zhì)有一定提高,14.9%的學生認為能提高學業(yè),總之,有90.7%的學生認為,通過“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能有所收獲。最后,學生對內(nèi)容的安排、課程的編排、教師的授課水平、考核的方式及教材的使用等方面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評價,有肯定之處,也有改進空間,這對進一步提高課程質(zhì)量具有較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影響“形勢與政策”課實效性的因素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影響“形勢與政策”課實效性的因素很多,經(jīng)過大量的數(shù)據(jù)分析及歸納提煉,結果顯示,以下四種因素是影響課程實效性的主要因素。
(一)思想認識
思想認識是影響課程實效性的重要因素。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是實踐的產(chǎn)物,而認識同時又是再實踐的前提。在“13號文”頒布之前,“形勢與政策”課程在各高校開設情況差異較大,有些高校高度重視,課程教學有聲有色,廣受學生歡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些高校流于形式,課程被邊緣化,沒有取得實際效果;有些高校甚至遲遲不開設此門課程。在“13號文”頒布之后,大部分高校高度重視這門課的教學,嚴格按照文件精神開展教學,不管是在組織領導、經(jīng)費投入、管理體系還是師資結構上均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必須堅持把加強領導作為根本保證,著力解決高校領導班子特別是分管教學領導以及教學管理職能部門負責同志認識到位的問題。[2]在調(diào)研中,學生對課程的教學效果基本滿意及以上的占93.6%,僅有6.4%的學生認為沒有效果。可見,領導班子在思想上的重視程度對“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實效性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教學管理
教學管理是影響課程實效性的保障因素。“形勢與政策”課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要以規(guī)范化制度化建設為重點,加強“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管理。[1]作為一門必修課程,它的課時量、學分數(shù)、考核方式等環(huán)節(jié)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不容有半點折扣。據(jù)了解,有部分高校在教學管理上不能做到應有的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課時數(shù)不足,考核方式不嚴格、不規(guī)范等,這些教學管理中的疏漏都是導致“形勢與政策”課實效性下降的重要因素。在調(diào)研中,學生對課程的安排基本認同及以上的占94.4%,僅有5.6%的學生認為課程安排不是很合理。在出勤率方面,80%的學生出勤率為全勤,11.4%的學生僅有一次曠課。由此可見,教學管理的嚴格規(guī)范是提高課程實效性的基本保障。
(三)師資結構
師資結構是影響課程實效性的核心因素。教師是傳達知識的紐帶,是教學內(nèi)容的傳輸通道。只有建立優(yōu)秀的師資隊伍,才能使課程得以圓滿實施。構建一支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為主體,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是“形勢與政策”課實效性的重要保障。同時,必須配備高素質(zhì)的專職教師來具體負責“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和研究。[1]此外,合理的師資結構對提升師資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按照一定比例,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是符合現(xiàn)在大學師資實際,符合課程需求及確保課程實效的舉措。一方面,專職教師的加入能系統(tǒng)研究課程體系、內(nèi)容分布及教學方法,確保課程的規(guī)范性,同時,能帶動該課程的科學研究水平。在調(diào)研中,學生對師資結構表示滿意的占46.9%,一般的占46.8%,其余為不滿意;在提升師資水平的建議中,60.9%的學生認為,應該聘請專家補充到師資隊伍中,38.3%的學生認為,應該加強教師的培訓。可見,建立強有力的師資隊伍和完善師資結構不能一蹴而就,這需要高校、教師的共同努力。endprint
(四)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影響課程實效性的最終因素。教學方法是提高課程實效性最靈活的環(huán)節(jié),但又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正確的教學方法能喚起學生的共鳴,能使知識得以順利的灌輸。反之,再好的內(nèi)容,如果方法不當,將適得其反。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各高校、各地區(qū)可以結合本地本部門情況進行考慮,可以把暑期“三下鄉(xiāng)”、志愿服務、社會實踐、主題參觀等活動與課程結合起來。
三、提高“形勢與政策”課實效性的多維路徑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響課程實效性的因素很多,以上只是其中的主要部分。為此,我們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和數(shù)據(jù)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只有處理好知識傳授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提高課程的實效性。
(一)處理好知識傳授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
知識傳授在我國基礎教育中占據(jù)著重要比例,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學的組織者與教師已經(jīng)習慣于給學生灌輸知識而忽視了對知識的運用。“形勢與政策”課是集知識傳授與思想政治教育于一體的課程,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及貫穿于其中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構成了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形勢與政策”課應充分把握我國當代的主流思想,積極灌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讓廣大青年學生緊跟黨的步伐,在思想上與黨保持高度一致,在行動上為黨多作貢獻。由此可見,“形勢與政策”課除了進行知識傳授之外,還肩負著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因此,處理好知識傳授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這將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及高素質(zhì)人才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
“形勢與政策”課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其理論基礎較為廣泛,涉及到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社會學、歷史學、軍事科學等學科,是一門學科交叉性、滲透性很強的課程。要開展好本門課程的教學,任課教師必須對這些基礎學科有一定的了解,在開展課堂教學的同時,要進行基礎理論的講解,讓學生掌握相關學科的基礎原理和方法,增加學生理解“形勢與政策”的理論依據(jù)。但是,由于“形策與政策”這門課程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完全依靠理論教學將無法達到課程的教學效果,也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實踐教學是本門課程勢在必行的教學手段,其開展的方式可以形式多樣,以此來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針對學生感興趣的經(jīng)濟問題,可以讓學生從小處著手,開展調(diào)查活動。可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提高形勢政策課實效性必不可少的兩個環(huán)節(jié)。理論教學為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形策與政策”這門課程,深刻領會政策意圖奠定了基礎。實踐教學為理論知識內(nèi)化為學生自身認識創(chuàng)造了途徑,是本門課程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及提升教育內(nèi)涵的動力源泉。
(三)處理好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
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必經(jīng)之路。“形勢與政策”課作為起步較晚的一門課程,在現(xiàn)階段以教學為主,各高校的重點主要放在如何合理組織教學,如何提高教學質(zhì)量等方面。但是,要提升該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育人作用,使“形勢與政策”課程成為精品課程,就一定要處理好教學與科研方面的關系。
一方面,要建立教學與科研共贏的互動機制。通過教學,教師可以在實踐中了解學生的意見與建議,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只有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相互補充,才能達到最佳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要建立教學與科研并重的激勵機制。重教學、輕科研會使教學質(zhì)量低下,缺乏深刻內(nèi)涵;重科研、輕教學會使科研成果空洞,缺乏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8)[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10-211.
[2]劉貴芹.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3):39-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