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火英
摘要:將初中作文寫得生動、傳神,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可謂“作文之難,難于上青天”。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經過數年的教學探索,本文基于“仿篇章結構”、“仿情感變化”、“仿寫作手法”、“仿寫作語言”等四個方面入手分析,從而引導學生通過走進生活,自覺地“仿”作示范,有目的地“仿”入習作,實現創造性的“仿”,使他們的作文水平得到明顯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作文;作文教學;仿寫捷徑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7-0223-02
什么是語文能力?出口成章,下筆成文,概而言之,即“文章”二字。此說雖有夸張之嫌,卻也一語中的。從語文學科的本質看,文章寫得怎么樣,確實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如果從這個前提出發,我們就會尷尬地發現,當前語文教學是多么的失敗,因為學生最怕的就是寫作文,語文教師最頭痛的也是作文課,作文教學像一座高山,橫亙在教師與學生面前。作文教學作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讓學生懂得寫作文是運用豐富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作者真切思想感情的綜合訓練,大到選材立意、布局謀篇,小到遣詞造句乃至一個標點。所以,人們常常抱怨寫作文難,作文教學更難,學者難,教者更難。因此,語文教師應在教學中,讓學生消除作文的畏難情緒,樂于作文,善于作文。消除作文教學的畏難情緒,努力尋求一條所謂的作文教學“捷徑”,幫助學生解決作文難題,語文教師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那么,如何走所謂的“捷徑”呢?“仿寫”就是一項很好的學習技能,從模仿開始,從借鑒走向創新。寫字有字帖,畫畫有畫譜,下棋有棋譜,寫作也是一種技能,如同書法、繪畫、下棋一樣。所謂的“仿”,就是摹擬、借鑒和化用。很多名篇佳句都是“仿寫”來的,林和靖寫“梅”的千古名句“疏影嘴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便是“仿”自江韋的“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模仿鳥的飛翔,借鑒鳥的飛翔原理,才出現了飛機;模仿魚的游泳,借鑒魚兒水中游的原理,才有了潛艇。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與寫作的熟練技能……”由此可見,仿寫例文是寫好作文的基礎。根據我校(城鄉)學生閱讀面窄、寫作能力差的現象,筆者從學生實際出發,從下列方面要求學生進行仿寫。
一、仿篇章結構
1.仿開頭。例如,《我的老師》中“最使我難忘的,是我小學時候的女教師蔡蕓芝先生”,《背影》中“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些都是比較好的“仿寫”素材。
2.仿結尾。例如,我們可以“仿寫”《一面》的“這事到現在已經隔了四年了。在這四年里,我歷盡了艱苦,受盡了非人的虐待,我咬緊了牙,哼都不哼一聲。就是在我被人隨意辱罵、踢打……的時候,我總是昂著頭。我對自己說:‘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這樣我就更加堅強起來”。再如,《我的母親》中“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母親”。
3.仿開頭結尾。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窗前的那棵(樹、花)》為題,結合《紫藤蘿瀑布》、《白楊禮贊》兩篇例文進行狀物抒情“仿寫”。
二、仿情感變化
文似看山不喜平。看課外文章《大師》中石匠的情感變化,即興奮—沮喪—感動—淡定,這讓筆者深受啟發。為什么教師不教給孩子讓他們將活靈活用這些情感變化詞語呢?其實,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提示的詞語寫作文《難忘的一件事》。這件事可以是洗碗、做飯、獨自在家、給父母洗腳等,讓學生仿寫后也出現情感變化,即興奮—沮喪—感動—頓悟,僅僅是一個情感的稍微修改,就能讓他們很容易地寫出一件像樣的文章。當然,學生會因為自身語文水平的高低出現檔次差別,但對程度比較差的孩子來說,這些表示情感變化的詞語會貫穿全文,有了這根“主心骨”,再加上相應的“肌肉”,就會變成一個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師可把初中教材中情感變化出現比較典型的內容加以歸納、整理,根據仿寫需要適當修改,使學生在仿寫時能結合情感變化詞語的提示進行有意識的創作。如《背影》的“不聰明(明智)—反感—理解—感動—流淚”,《阿長與<山海經>》的“討厭—不耐煩—空前的敬意—敬意完全消失—產生新的敬意—懷念”,《蟬》的“厭煩—理解—寬恕—尊重(敬畏)”,《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產生恐懼—頓時有了信心—信心大增—產生巨大成就感”,《荷葉母親》中的“有些煩悶—仍是不適意—仍無法釋懷—不寧的心緒散盡—深受感動”。再如,《默愛如山》中的第一條情感變化線,即害怕—理解—憐惜;第二條情感變化線,即嚴厲—期盼—敬畏。有了例文中給出的情感變化詞語,學生再寫《我的父親》時就會有一個大致的框架,會結合自己父親的實際事例,也會寫得活靈活現,如真人站在身旁。
三、仿寫作手法
教授《列夫托爾斯泰》一文后,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學一課獲一得”的方法,讓學生掌握欲揚先抑的寫法。為了讓學生將此寫作用法運用好,可讓學生根據自身實際寫一篇文章,如《我最難忘的一個人》、《我的爸爸(媽媽)》、《給我影響最大的人》,要求采用欲揚先抑的寫法,仿學《走一步,再走一步》以小見大表現手法,仿學《紫藤蘿瀑布》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仿學《白楊禮贊》欲揚先抑的表現手法。《列夫托爾斯泰》與《白楊禮贊》雖都采用了欲揚先抑寫法,但前者側重寫人,后者側重狀物。
四、仿寫作語言
“五柳先生傳”這一單元的寫作訓練是學寫自傳。在作文指導時,教師可出示老舍自傳、孔慶東自傳,要求學生在這些文章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情況寫篇自傳。如例文:
余姓張,名彥芳。今十五,正年少。余幼時起至今,嘗閑無聊,即進書店,嘗蹲坐于書柜,遨游于書海,每讀至精彩處,時有忘回。讀書有味,更是人生一享受。幼時,嘗聽母訓:攻重點,上清華。余懵懂,嘗熏如此,銘記于心。但余懶散如豕,覺不使愿無違即生之所有。雖童年之時好學上進,嘗兼班長委員之職,即時卻覺追名逐利無聊至極。余長姐為重點大學大三在讀,現正備考研。余從小與之不和,母嘗將余與之相比,不服,立志超乎之。嗚呼!說易做難!嘗攻讀至黑眼圈如荒豆莢般。悲夫!初二即如此,高三咋辦!今余將奮發向上,唯為強者,才能傲視群雄。endprint
——八(5)張彥芳
當然,在仿寫時要根據教學實際,也可將初中經典例文按照各種寫作方法進行歸類,要求學生循序漸進、一步一步有目的、有步驟地模仿,從借鑒走向創新。
1.進生活,自覺地“仿”。教師要讓“仿”走進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寫作成為一汪鮮活之水。“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學生考試經歷多,可謂身經百戰,吃這么多塹,咋就不長一智呢?”(一學生活用教師找其談心的話語寫的《我的老師》片斷)
2.作示范,有目的地“仿”。上課時有意識地進行字、詞、句的仿寫。《喂,出來》將“各取所需”仿改為“各填所需”,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將文中各色人在洞中出現的反應一一找出,這會讓學生能很好地掌握課本知識。因為語言貧乏,有關事、人、景,明知是那樣的,就是無法用語言去準確、形象、具體而幽默地描述出來。針對此種情況,可以時不時將一些常用的歇后語、四字詞語、固定短語“仿”進腦子中,應用在課堂教學上。
3.入習作,創造性地“仿”。著名戲劇家曹禺說過:“我是一個忘恩的仆人,我抽了主人棉被上的經線、緯線重新設計,組成了我現在這件丑陋的外衣,但是我不認為這是我主人的衣服。”這段話告訴我們要創造性地“仿”寫。寫時要借鑒他人的文章,但不是全盤照收(那叫抄襲),不是“仿”作品的皮毛,而應“仿其精髓,使其成為自己寫作的‘營養液”。例如,教授朱自清《春》后,教師可讓學生寫《三明之春》的作文,可在作文課前的一星期,讓學生收集描寫春景的古詩,搜集描寫春景的文學作品并摘錄好詞佳句,進行交流、討論。然后,讓學生投入春的懷抱,去看(視覺)……、去聞(嗅覺)……、去聽(聽覺)……,甚至可以讓學生到沙溪河畔去體會……,最后才動筆。學生作文時可有目的地“仿”寫那些好詞佳句,并恰如其分地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作為一名初中學生,在其習作中既有自己的獨特體驗又有他人豐厚的文化積累,這就是一“仿”的優秀習作。例如,我們可以在《張彥芳自傳》習作中看到不少佳句妙詞出自名家,也會發現《老舍自傳》、《童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身影。
在這個視寫作為一種“生存狀態”的泛寫作時代,與其讓作文教學在日趨封閉、日趨功利中不死不活,還不如用游戲的眼光,給作文教學多注入一點“游戲”的味道,讓學生在享受中用心地從書本中、從生活實踐中“仿寫”,在體驗中體會寫作的樂趣,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參考文獻:
[1]翟國喜.作文教學中的“激發興趣法”初探[A].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第九次年會交流論文論文集[C].2004.
[2]商偉.文如其人,言為心聲——談作文與做人的關系[A].江蘇省教育學會、江蘇省寫作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
[3]林莉.淺談中學研究性作文教學的內涵與特點[A].江蘇省教育學會、江蘇省寫作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
[4]王全志.作文,是心靈的輕吟低唱——淺談新課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學[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河南卷)[C].2010.
[5]姚夏倩,皮連生,宋穎文,張計蕾.小學四年級學生分段能力的教學研究實驗——一項以策略性知識為主要目標的教學實驗[J].心理科學,2001,(02).
[6]陸文蓮.讓作文的天空留下做人的吶喊——如何在作文教學中滲透育人功能[A].江蘇省教育學會、江蘇省寫作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