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呂淑云 李杰 李志科 牛瑞霞
摘要:產學研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尤其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探索新形勢下產學研合作教育新途徑有利于促進產學研合作的良好運營和發展。本文從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拓寬產學研合作形式及內容、完善產學研合作運行機制等角度分析了當前產學研合作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了一些新的合作途徑,最后強調了政府的介入是產學研合作走向良好狀態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產學研合作;新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7-0035-02
產學研合作是指高校、企業、科研單位依托各自優勢資源,各種創新要素優化組合,以培養創新人才、產出創新成果、促進產業發展為目的的社會經濟活動。中國的高等教育正在由世界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轉變,產學研合作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的必然選擇。產學研合作教育起于20世紀80年代,在近30多年的發展中,他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已成為目前各高等院校最基本、最有效、最重要的現代教育模式之一。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是產學研合作辦學的理念和目標。產學研合作辦學形式雖然經歷了發展、探索、改革階段,然而,當前仍存在一些主要問題,如利益分配不均、企業積極性不足、運行機制不健全、學校與企業間技術供給予需求存在脫節等問題。為此,對產學研合作辦學新途徑有必要進行探索研究。
一、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
美國是產學研合作思想的發源地,它的“企業孵化器”模式,以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技術轉讓和專利認可”模式,以促進知識的流動;“科技工業園”模式,如硅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科技與經濟的發展;此外還有“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模式、“高技術企業發展”模式,等等。日本的“共同研究”模式,即大學與企業對雙方感興趣的課題共同開展合作研究;“委托研究員制度研究”模式,即企業技術研究人員到大學里進行學習,并在大學實驗室參與課題研究。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在學生整個大學期間理論知識與企業技能培訓始終相輔相成。國內目前大多采用“基地中心”模式,即高校與企業之間建立聯合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或一些中試基地,這是目前我國采用的主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校和企業的共同發展,“課題項目”模式也是目前國內經常采用的合作方法,即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以某一科研項目為紐帶,建立短期合作關系,該模式的特點是參與人少、合作層次相對較低,合作關系不長久;國內目前也有“校辦產業”模式,“產學研戰略聯盟”模式等,但規模都相對較小。我國當前產學研合作模式主要問題是政府地位沒有顯示出來、政策法規不完善、運行機制不健全,等等。因此,我們要學習和借鑒國外的合作模式,根據我國高校、企業特點,進一步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如建立政府—企業—高校協同創新的合作模式。
二、擴大合作范圍、擴展合作教育形式、擴寬合作教育內容
中小企業、國有企業、科研院所等均可以成為高校產學研合作辦學的合作伙伴,要針對專業特點,擴大合作范圍,讓學生更廣泛地涉獵實踐知識,同時也讓更多的企事業單位參與合作辦學、參與人才培養,并通過合作辦學模式為企業帶來效益(如為企業提供應用型人才,促進企業的成長和發展),等等。
當前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形式相對簡單,主要就是學生到合作企業進行參觀學習,在形式上還可增加學校與合作單位之間開展論壇和研討會等,可以聘請企業技術人員走入高校充當教師角色,可以將部分學生的畢業設計交給企業負責,等等。如不定期的與企業之間舉行研討會或論壇,在學校和企業之間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以利于更好的培養企業所需的人才,同時企業也可以在其中選擇所需學生進行優先培養,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
當前產學研合作教育內容較單一,目前國內很多高校合作教育內容主要是學生大三和大四階段的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為期4周左右,除此之外學生幾乎再沒有與企業交流的機會。而這種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大多走馬觀花,學生學到的知識少,不能給企業帶來任何益處,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會使企業喪失興趣。德國的“雙元制”合作教育模式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該模式主要指雙重職業訓練制度,即在整個大學期間學生既能在學校里學習專業知識又能在企業中接受專業技能的培訓,是一種以企業需求和學生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式。以此為借鑒,在教學課程設置中要豐富內容,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的有機統一,專業課的授課方式增加實踐教學,尤其是與企業合作實踐教學的課程內容要有所增加,可以是到企業學習相關知識,也可以聘請企業單位相關人員授課,并且企業人員參與學生成績考核。英國的“薄三明治”模式也類似于“雙元制”模式,即將企業教育的課程穿插在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中,以豐富校企合作內容,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借鑒。
三、完善產學研合作運行機制
當前產學研合作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校和企業間重視程度明顯不同,高校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力求通過產學研合作提高辦學質量、提高學生就業率,因此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而企業、研究所通常處于被動地位,僅僅是完成合作培養的任務,缺乏合作教育積極性,究其主要原因是這種合作教育模式沒有形成促使產學研有效結合的長效運行機制,沒有真正為企業帶來利益,導致企業動力不足,這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產學研合作辦學的真正意義。建立健全使企業、科研院所能主動承擔人才培養責任,形成人才培養、科技服務與技術創新相結合的互惠互贏的校企合作長效運行機制對產學研合作辦學的健康運行及提高產學研合作效能有決定性作用。
在產學研合作中要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規以及扶持政策,要有一套相應的運行機制,如動力機制、激勵機制、知識轉讓機制、利益分配機制、風險機制、協同機制、學習機制、協議機制,等等。
如建立一套學校按企業需求和學生將來就業意向而與企業之間制定的人才培養機制,學校在大學四年為企業培養技術人才,畢業后可優先到企業參加工作;再如學校與企業之間建立良好的學習機制,建立一套產學研合作教育平臺,企業為培養學生單獨制定一套學習制度、規則和方式,有一套完整的相對學生設置的學習場所和技術人員;建立一套雙方互惠互贏的利益分配機制,這在產學研合作教育中是最重要的運行機制之一,是指學校、企業之間根據各自貢獻大小對所形成的利益(包括文章發表、專利申請、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進行合理分配,重要的是讓企業與高校都能在產學研合作教育中收益;建立一套具有合作技術創新的協同機制,學校與企業或科研院所之間圍繞共性目標、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資源通過合作與分工,實現“1+1>2的有效組合”,協同能力越強,合作效益越大,為此合作雙方要通過溝通,交流建立共同追求的目標,雙方并在整個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知己知彼,對各自優勢資源做到心中有數并充分利用,以提高產學研合作效率,此外,雙方在政策、技術、制度以及風險等方面都要達成協同機制。
總之,要權重和平衡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各種利益,完善和制定合理的運行機制。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但同時也是促進產學研合作良好運營和發展最有效的途徑。
四、政府參與產學研合作教育
外部環境對產學研合作教育具有較大的影響,其中政府的參與會給產學研合作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加強政府對產學研合作運行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的調控力度,是產學研合作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政府的宏觀調控是影響產學研動力機制的主要因素,當前的合作機制僅限于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間,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利益分配不均、資金保障不夠或積極性不足等缺點。政府充當服務者的角色,可以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點,通過經濟法律或政策手段進行宏觀調控,比如利用財政手段資助高校和企業建立校企合作研究室、校企合作培訓基地等,以解決財政問題;通過制定法律法規來規范和管理產學研合作,以解除學校、企業之間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顧慮(如擔心學生實習中的意外傷害等);或是從政策機制上對高校和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起到約束作用,即企業提供學生實習、實訓或開展科學研究的平臺是社會的義務和職責,這就從某種程度上解決了當前因企業和高校利益分配不均帶來的問題。
五、結語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之一,引進國外先進的合作辦學模式和理念是創新產學研合作辦學新途徑的有效方法。此外要根據各高校實際情況,創新合作模式、拓寬合作內容,進一步完善合作機制是我們目前仍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其中,政府的介入會給產學研合作辦學帶來新的活力,這值得各部門深入思考。
參考文獻:
[1]付俊超.產學研合作運行機制與績效評價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2]吳巖.中國產學研合作合作教育發展的新理念、新目標、新任務[J].北京教育.2010,(1):5-9.
[3]李丹.我國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創新研究[D].鄭州:河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4]鄧秋實.校企深度合作辦學機制的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5]郎耀秀.新形勢下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反思及發展路徑重構——基于地方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視角[J].中國電力教育,2011,(5):4-6.
[6]管天球.地方高校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08,(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