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軍 陳偉 賀婧雯 湯遠 袁文華
摘要:基于當前校企對接平臺建設的背景,為實現校企合作互利共贏共進,針對地方院校與企業產學研對接平臺建設進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提出建設校企產學研對接平臺的相關舉措,并對校企產學研對接平臺建設形式及成效評價體系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地方高校;企業;產學研對接;平臺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7-0041-02
一、問題的提出
“產學研聯合工程”概念提出后,經過多年的努力與發展,我國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高校服務于行業產業及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但依舊存在不少問題,如科技投入不合理,高校與企業的校企對接平臺建設需要受該地區的經濟形式的影響較大,加之校企需求信息不對稱,高校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轉化率不高等,尤其是欠發達地區,存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各類技術人才較缺乏以及校企合作平臺對接不充分等問題,造成這些問題,有科技體制和運行機制本身缺乏的原因,也有校企對接平臺還沒有能夠有效地建立起來或者未能有效地運作起來的原因。因此,在這種背景下,要統籌考慮項目技術、市場及管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必須結合行業產業需求、地區經濟內涵式發展、校企各方優勢提出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方式,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本文從校企產學研合作平臺如何對接及其效能評價作一定的探討分析。
二、校企產學研平臺對接基礎
目前地方院校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如配置資源的不合理、缺少高水平的科研帶頭人、無穩定的科研經費、陳舊落后的實驗設備等,加之部分偏遠地區其區域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有能力的大型企業較少,造成校企科研合作平臺搭建的科研學術氛圍不濃、經濟保障不牢固等多方面的不良后果。因此,加強地方高校的科研平臺的建設,有助于該地區地方高校的自身發展,同時也有利于服務于當地企業使其各項競爭能力提升,進而更好地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形成高效、互助和共贏的良性循環。
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高校科研平臺應該是合作實體科學研究活動的基石,能否發揮其顯著的效能,高校的基礎性設施建設的加強及其服務實力的提升是其關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人力物力資源的整合配置、科研經費的合理預算分配、實驗設備的全方位配置、信息的綜合使用和配置、科學研究環境建設、管理制度健全建設。科研平臺建設的重點應集中在人才、實驗和經費三大要素上,因為科學研究的決定性因素就是人才,高素質水平的人才隊伍決定了創新平臺的創新能力;其次實驗條件是科學研究的必備工具,良好的、先進的實驗設備有利于創新思想的成果轉化,沒有了良好的實驗條件做保證,人才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最后,經費是開展各項科學研究活動的基本保障,能夠為平臺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經費支持,是人才培養、實驗設備和科學研究的強勁后勤保障動力。因此,地方院校的平臺建設必須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等一切資源,立足于人才、實驗和經費條件,明確重點科研建設方向,并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優勢。
經過地方高校的自強建設,科研平臺建設趨于完備,培育和諧、進取、自由的學術之風,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圍,各方面的物質技術基礎設施健全,同時內部運行管理機制能夠使得平臺良好運作,這樣地方高校就具有一定的實力和基礎,必定能夠爭取外界的投資與支持,從而吸引更多的企業與之長期合作。
三、產學研對接平臺建設形式
高校與企業組成的有機體,構成了產學研合作平臺的組織機構,充分利用高校、企業的不同優勢資源,通過高校出人才和場地、企業出資金等方式建立實驗基地,結合校企雙方參與共建產學研對接平臺的目的,在了解彼此互利共贏共進的基礎上,通過長期管理和穩定合作研究,開展進行基礎理論研究及培養人才,提升科技研發隊伍實力,進一步推動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建立互進平臺有利于雙方的共同發展。在共建校企合作平臺共同目標的促使下,形成內部關系結構,協調系統組織結構,如圖1所示。
產學研對接平臺建設對地方高校及相關企業都提出了一定要求,高校要求企業憑借其資金設備優勢建立相關的定崗實習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及配置科技特派員等;而地方高校則利用科研人員及政策方面的優勢,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并要求能力出眾的科研帶頭人形成一支能力超強的科研隊伍;通過地方高校與企業的協調創建產學研對接平臺,由雙方共同組成的平臺管理委員會負責平臺的正常運行,包括建立多支創新團隊、共建資源共享機構與對外共同承擔科研項目等;最后通過相互的協調合作、研究成果轉化,實現互利共贏局面。
校企產學研對接平臺組織結構應具備動態性、穩定性、高效敏捷性等系統特點。首先,動態性具體表現為科研團隊的動態變化,平臺管理委員會是科研團隊中的上級管理部門,管理監督合作創新團隊,并負責日常的管理工作和具體資源的調配,同時對校企資源共享機構進行資源調配,且對外承擔課題項目研討,體現了平臺對環境的適應性和柔性。其次,穩定性體現在產學研合作創新團隊之間,是并行研發的關系,彼此地位平等,在組織中,各種創新團隊的人員不輕易改變,不隨平臺及合作創新團隊的組建而改變,平臺的管理委員會具有行政管理職能,負責平臺內部各類信息資源、人才資源等的調配,具有相對穩定性。最后,平臺管理委員會為各創新團隊和合作創新主體提供支撐和服務,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通過不同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使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優化組合,強化企業和高校之間的知識流動和人才流動,同時有利于合作創新團隊各方面能力特別是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效率的提升;聚集各類資源,使得地方高校和企業無力解決的技術難題、信息缺乏等棘手問題得到高效率解決,從而進一步加快創新步伐,促使最終創新的誕生,實現雙方最大利益的共享。
四、成效評價體系
要對產學研對接平臺的研究成果做出科學、公正、客觀、及時的評價是一項非常復雜、困難的工作。必須要有一套較為完善、科學、合理并與基礎研究成果特點相適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同時要求在實踐工作中不斷研究與探索,更需要參與者共同做出不懈的努力,建立如圖2所示產學研對接平臺成效評價體系,從不同方面對平臺建設的成效進行合理評價。
該體系從四個方面反映產學研對接平臺成效,科研成果轉化、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及社會效益,全面地反映了校企產學研對接平臺成效的評價指標。首先,成果評價時考評的標準應盡可能量化,不能量化的方面則可進行定性評價,確保評價過程能夠更加直觀、更加合理的進行。例如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的發表論文、撰寫著作、發明專利就可以通過量化得到直觀的評價,成果獲獎情況及成果知名度等方面則可進行定性評價;創新成果轉化方面的研發創新產品的數量、相關創新成果實際轉化效率都可以進行量化評價,而產品成果市場推廣度能夠進行定性評價。其次,評價時還需掌握各指標在評價體系中的位置,進行一定的側重評價。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在評價過程中始終要緊緊抓住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這兩條主線,平臺科研技術的發展能夠推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經濟在得到發展后,能夠確保足夠的資金投入平臺科研技術的創新,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缺一不可。
五、結語
本文分析了目前校企對接平臺建設的背景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實現地方高校與企業互利共贏的目標,針對校企建立產學研對接平臺建設提出了相關的建議措施,地方高校通過加強自身建設,提升各項實力,尤其是人才、實驗設備和經費方面的建設能力;企業則通過整合自身的設備和資金優勢,在此基礎上建立協同互助的對接平臺。同時對校企產學研對接平臺建設形式及成效評價體系進行了相關探討,提出了量化質化和偏向重點的成效評價形式。以期最終實現校企產學研對接平臺從初期誕生直至良好運作的互利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