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瀞漪
構建多元共治的環保新格局
黃瀞漪
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新常態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即將迎來一場深刻變革。這場變革需要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新常態下,中央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預示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即將翻開嶄新一頁: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的深刻變革。這場變革需要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近年來,國家層面帶動各地積極開展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實踐與探索,努力構建政府、企業、公眾良性互動的環保社會行動體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還有進步空間。引導和規范公眾、媒體、環保組織參與環保監督,形成全社會多元共治的環保新格局,是當前環境問題的解局之鑰。
按照政府是環境監管主體,公眾是環境監督主體的基本定位,形成責任明確、分工協作、整體聯動的新格局。
政府應系統化、規范化地開展包括科普宣傳、輿情引導、公共溝通等工作,提升公眾環境責任意識。把解決當前熱點環境問題作為打開社會多元共治新格局的大門,政府部門應統一思想認識,走群眾路線,以解決環境敏感項目引發的問題作為落實“三嚴三實”學習活動的具體行動,改善政府形象,公道正派,增強群眾對政府的信任感。
環保部門作為監管部門,是執法者和督促者,依照法律對污染企業違法排污、未批先建等違法行為嚴肅查處,并對執法情況進行宣傳,提升公眾對政府部門的信任度和支持度,通過公共宣傳讓全社會了解環保部門為改善環境質量所做的努力,看到環保部門履行新環保法的決心與信心。
項目建設單位必須按照法律規定,履行法律義務,做好環境安全技術保障,扎根地方,深耕細作,并做實公眾參與的各項步驟,爭取群眾信任。只有各方協作,才能打開與公眾溝通,促進相互理解的大門,為環保新格局的構建打下基礎。
貫徹新《環境保護法》中關于公眾參與的有關規定,落實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的相關要求,按照《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的相關規定切實推進公眾參與。
針對環境敏感項目,打造全方位的公眾溝通方案。優化公眾參與環境決策途徑,引導利益相關方采用圓桌會、研討會、論證會等方式交流協商,協調各方利益。在重大項目上馬前,主動與公眾溝通,通過民意調查、建立溝通協商平臺等方式廣泛聽取公眾意見和建議,把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有機結合。引入第三方力量,如社會組織或社會化的其他專業團體,為公共利益服務。根據《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規定,可通過購買服務、項目資助等方式引導扶持社會組織參與環保公共事務。政府可以積極嘗試聯合社會組織或社會化專業力量來解決問題,增加一個視角,也增加一份力量。
健全舉報、聽證、輿論和公眾監督的制度,構建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動員全社會監督舉報環境違法行為,使“12369”環保熱線舉報方式家喻戶曉。細化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在實踐中,環境公益訴訟面臨諸多難題,如取證難、訴訟成本高、各地受理標準不一等,為促進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更好地為環保中心工作服務,應細化公益訴訟制度,進一步明確訴訟資格主體,訴訟中的舉證責任以及相關行政機關、第三方監測機構提供證據的法律權責,有管轄權的法院拒絕或受理環境公益訴訟的法律準繩等。
新聞媒體的宣傳和監督,在開創環保新局面的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級黨政組織和領導干部,特別是新聞單位和廣大新聞工作者要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加強宣傳報道力度,發揮正面報道的引導作用和典型案例的警示作用。
新聞媒體的正面宣傳報道具有很強的引導作用。要加大正面典型的宣傳報道力度,發揮好正面典型的引導、激勵和教育作用。要積極宣傳環保系統開展污染防治及動員公眾參與的優秀集體和典型人物,充分發揮正面典型的示范引導作用,弘揚正氣,鼓舞斗志,營造有利于環境保護多元共治的良好輿論氛圍,推動全局工作的深入開展。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善于發現和總結各地方在動員社會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可推廣復制的先進工作經驗,宣傳他們在開拓環保局面上所做出的努力,進一步增強環境宣傳教育工作在全社會的感染力。
政府可以積極嘗試聯合社會組織或社會化專業力量來解決問題,增加一個視角,也增加一份力量。
新聞媒體對反面典型的剖析具有很強的警示作用。有選擇、有重點地剖析一些典型環境違法案件,有策略地開展環保普法教育。企業是環境治理工作的主要對象,抓好典型案例,對違法排污、未批先建等行為予以曝光,讓全社會監督違法企業,讓違法企業承擔法律責任,促成企業不敢違法,繼而不想違法的基本理念,在全社會營造惡意排污企業零容忍的氛圍,促進普通公眾對環保工作的支持理解,為打造環保部門與公眾的多元共治格局贏得群眾支持。此外,媒體還應在針對環境敏感議題的公共關系與傳播方案中發揮輿論引導的作用,促成多方共贏。
綜合考慮社會組織越來越強的社會動員能力,政府部門要主動掌握信息,完善服務、引導其發揮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職能。
首先,應及時掌握NGO動態信息,完善全國環保NGO動態數據庫,掌握NGO背景、業務領域、資金來源和活動狀況,團結可以團結的力量。
其次,要搭建交流平臺,平時與NGO多溝通多聯系,通過征求意見、集中座談、開辦沙龍等形式, 發揮官辦社團的紐帶作用,凝聚社會組織的力量。
另外,要促進NGO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向社會組織贈閱環境書刊,請專家對其進行培訓,讓他們了解更多的環保政策,理解環保政策和措施,提高其參與環境保護事務的能力。
還有,要建立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充分肯定環保社會組織在環境教育、科普宣傳方面的優勢,通過小額資助、技術支持等方式,將部分NGO的工作重心從參與有爭議的環境問題中轉移出來,引導其理性有序地參與環境保護。
此外,還需加強對環保志愿者的管理,嘗試建立環保志愿者分類登記系統,舉辦環保志愿者培訓、研討等,推動志愿者公益活動為環保中心工作服務,并實現志愿者服務組織化、專業化、常態化。
構建全社會多元共治的機制需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共同協作,引導和規范公眾、媒體、環保組織參與環保監督。從制度設計和實踐中保障群眾利益,發揮社會各界的正能量,形成全社會多元共治的環保新格局,生態文明建設的藍圖有望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