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友
丁潔:“青弋行者”致敬青春
阿友
安徽環保民間組織蕪湖生態中心秘書長27歲的女孩丁潔,大膽探索民間保護河流新模式,以獨特創意將皖南地區的母親河青弋江格式成河流圖書館搬上網絡,讓更多的人參到母親河保護當中來。
2007年,1988年出生的安徽滁州女孩丁潔還是安徽工程大學社會工作專業一年級學生,課余接觸了很多揮灑青春汗水的社會公益組織,受到影響的丁潔決定利用所學特長,將來成為一名有為的公益行業從業者。2011年,丁潔畢業后如愿加入了“蕪湖生態中心”。
清粼粼的青弋江是晥南最大的長江支流,流跨祁門、黟縣、歙縣、旌德等11縣市,于蕪湖市西南郊注入長江,滋潤著流域百十萬人的心田與千萬畝良田。
為了讓母親河長年一江清流,丁潔的主要工作便是風雨無阻跋涉在青弋江兩岸,悄悄進行污染源摸底調查。一旦發現有不法企業偷拍污水,立即取樣,檢測取證后向環保部門舉報,配合執法機構對違法企業進行查處。要保護好青弋江,就要調查熟悉母親河,只有了解污染的隱患與源頭在哪,才能有針對性的展開保護。
安徽黃山市黟縣洪星鄉的方家嶺是青弋江水系和新安江水系分水嶺,也是青弋江的正源。2012年的夏天,青弋行者隊伍來到黟縣洪星鄉。在源頭,隨著經濟發展及盤山公路的修建,山區經濟林開發所得日益成為當地村民主要經濟來源。但黟縣林業局相明文規定:闊葉林嚴禁砍伐,且杉樹林有限制性砍伐(每戶每年砍伐標準為0.5—0.8 立方米/人)。考察隊從剛獲“安徽生態鄉鎮”稱號的洪星鄉政府了解到,該鄉林木采伐量逐年減少,大面積的商品林產生量遠大于間伐消耗量,全鄉森林覆蓋率達到 92%以上,生態環境非常優良,為青弋江涵養出甘甜清流提供了強大生態屏障。
此外,茶葉是山上村民另一主要經濟來源。由于茶樹需在平緩山坡上種植,為保護生態,洪星鄉政府近幾年對坡度較大的茶地推行“退茶還竹”、“退茶還林”,政府為生態保護做出努力得到山民們的支持,可縮減林木采伐指標,保護天然林和公益林,頓使林農茶農收入減少,又因公益林補助標準偏低,山民生活質量受到影響,不利于長遠的保護。
“山民們的利益也應該得到尊重,他們生活應該得到保障,政府應該保護與開發并舉,廣開村民致富渠道,才能使生態保護步入良性循環。”丁潔的建議引起了山民和當地政府官員的共鳴。
青弋江水源豐富,流域群山綿延,絕佳的環境孕育了金頭閉殼龜、麋鹿等珍稀物種,但當地居民現在卻很少能發現它們了。
物種的消失,究竟誰之過?
丁潔試圖尋找答案。青弋江流域建有大大小小的水壩 200 多座,小水電站10多座。小水電利用青弋江的階梯差,開發水利資源,進行發電、灌溉、漁業養殖等經濟活動。這些開發為繁榮當地經濟、便利居民生活同時,對生態的副作用也不容低估。
宏潭鄉的石欄桿水庫建起后,水面抬升了 10 米,水庫附近聚集著大量從上游漂來的生活垃圾。水電站建設、大壩攔腰截斷河流,導致洄游魚類無法正常洄游完成繁殖,同時截斷了上下游魚類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水生動物的繁衍。同時水庫面積較天然河流大很多,必會造成小區域的氣候變化無常。

青弋行者源頭調研。
丁潔走在青弋江畔安謐寧靜的西河古鎮,昔日繁華的商業重埠,但見毫無生機的青石板路和灰暗的舊房子。
西河邊上住著祖孫四代靠魚鷹(俗稱鸕鶿)捕魚為生的老把式漁民高志俊,今年41歲的高志俊15歲始習魚鷹捕魚技術。近30年的捕魚經歷,把他歷練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土著資深掌故。清早起床可通過天色判斷晴雨,可據風向確定船只航向,更絕的是竟可以江水漲水高度估測魚群方位:水流湍急將密集豐茂漁草從河床中央沖向兩邊,激流中魚群而無法安身,則棲息堤壩兩邊沖浪覓食。
然而在大肆采沙、電魚炸魚等毀滅生態極端手段的荼毒下,而今魚鷹幾無用武之地,加之在多元經濟浪潮沖擊下,傳統的魚鷹捕魚技能出現斷檔而后繼無人。高志俊一臉的落寞茫然,“隨著魚鷹、漁夫的老去和年輕人外出務工,那樣原汁原味的原生態場景已經無法傳承,無法在青弋江復活了。”
2014年的青弋行者隊伍,用12天梳理出了流域12個古鎮的無奈與嗟嘆:上世紀90年代后,精壯人口外出打工在城里就業安家,留守古鎮的多是空巢老人看守留守兒童,多數本地人對古鎮的文化嚴重缺乏認同感。許多有價值的古宅古樹在歲月風雨侵蝕中日漸衰敗,但苦于修復技術及資金的缺乏而放任加劇凋敝。一些沿襲幾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竹編、扎紙龍、魚鷹捕魚等后繼無人,當地政府也迫切希望古鎮能夠得到有效保護開發,但一切僅僅停留在意向中,無規劃更無有效措施。“
一個再發達城市如果沒有鮮明歷史和特色文化,就像人失去記憶沒有靈魂一樣,是缺乏生命力沒有內涵的。所以,我們要用一種全新的保護方式喚醒人們記憶,全城動員保護母親河!”丁潔等人暗下誓言。
社會組織力量有限,政府部門監管力量又難以在偏遠地區全覆蓋,因此,急需出現一種能讓全民即時參與與政府良性互動載體,才能讓各界發力使污染源無處可藏,才能讓流域豐富的人文蘇醒。
那么,何不把自己聽說到和看到的青弋江信息完整的搬上電腦?通過展開今昔對比,為母親河建一個最全面最生動最直觀的電子圖書館,必能推動河流信息全面公開,增強公眾的保護意識!
丁潔為自己的創意激動萬分。經過3個月的設計整理,重點圍繞青弋江自然歷史、人文地理、水質狀況及生物多樣性關鍵物種,丁潔建立青弋江資料數據庫,還將徒步考察調研收集到的沿岸相關企業信息、流域支流水系分布、流域典型環境問題、部分支流動植物現狀等信息,清晰整理記錄上傳,設計出一個界面清新的青弋江河流網絡光影圖書館。以此,向公眾展示出一個全新的立體化青弋江,并提供所有信息資料互享互動,擴大了青弋江的知情權及信息公開。
丁潔告訴記者,一個可視化的河流信息圖書館其意義在于:從民間視角出發,建立青弋江流域最全面電子圖書館資料數據庫,旨在尋找引導并匯集青弋江保護的本土力量,最終形成青弋江民間行動網絡和民間智庫。
青弋江網上圖書館運行至今一年多,已吸引眾多蕪湖高校學子加盟。目前,蕪湖生態中心已經培訓30多名青年人直接參與到河流保護中來。在丁潔的帶動下,一大群“青弋行者”們還走進了宣城、合肥、安慶、蕪湖等城市,開展了20多場次的“青弋行者”城市宣講會及高校分享會,讓關注青弋江環保宣傳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