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妮妮
[摘 要] 近年來,我國居民的健康衛生狀況保持良好。但是我國居民收入仍存在較大的收入差距。居民收入水平影響健康水平,收入、飲食方式、生活方式、醫療水平都對健康產生影響。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低收入者水平,全面重視社會公平,從源頭上解決收入分配不公,從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變居民不良生活習慣,提高健康保健意識。同時,完善醫療保障制度,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加強區域規劃,優化資源配置,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關鍵詞] 居民收入;健康水平;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 F014.4 [文獻標識碼] B
一、我國居民收入與健康水平現狀
(一)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現狀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167元人民幣,與201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相比,增長了10.14%。按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4747元,中等偏下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7元,中等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1元,中等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7元,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0968元。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基尼系數,基尼系數的實際數值在0到1之間,基尼系數越小,收入分配就越公平。基尼系數越大,收入分配就越不公平。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貧富差距的警戒線,低于0.2為收入絕對公平,0.2-0.3收入比較平均,0.3-0.4收入相對合理,0.4-0.5收入差距較大,0.5以上收入差距懸殊,且容易造成社會動蕩。2014年我國基尼系數為0.469,比2013年降低0.004,但是我國居民收入仍存在較大的收入差距。
(二)我國居民健康水平現狀
從全國衛生情況來看,近年來,我國居民的健康衛生狀況保持良好。衛生總費用在2013年達到31868.95億元,相比較2009年增長81.7%。同時,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衛生服務科技性增強。在衛生人力資源方面,總體情況持續增長。我國衛生人員總數在2013年底達到979.1萬人,我國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由2009年1.75人增加到2013年2.06人,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由2009年1.39人增加到2013年2.05人。此外,醫療機構床位持續增加,衛生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全國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由3.32張增加到4.55張。病床使用率也由2009年84.7%增加到2013年88.99%。
從人均預期壽命來看,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66.77歲增長為2014年的76歲,增長了近10歲的預期壽命表明我國這20多年間經濟發展水平快,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這對于我國來講,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二、居民收入水平影響健康水平因素
(一)收入、飲食方式對健康影響
現代生活中肥胖率不斷上升,健康狀況在逐漸惡化。一方面這是由于人們的飲食方式不健康所導致的。谷類食物作為我國傳統膳食的主題,在居民的飲食結構中占據核心地位。然而,人們生活的改善并沒有使谷類食物作為膳食結構的主體,而是更多的食用動物性、脂肪類食物,造成膳食結構不平衡,使得人們預防疾病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如果沒有與食量相匹配的運動量,那么會導致脂肪在體內的的堆積,久而久之會引起肥胖;反過來說,如果運動量過大,而食量不足,則會由于攝入能量過少導致體質也會下降。因此人們要保持食量和能量消耗之間的平衡。
(二)收入、生活方式對健康影響
眾所周知,生活方式,作為廣大學者科學研究中使用度最高的概念之一,包括對人生的目的和意義的思考,正確衡量自己的價值,對事物的認定和辨別是非等的內在思考,一般指對人們的生活習性,休閑方式的擁有和把握,同時也含有人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人體健康具有深層次的支持作用。
人們身體的健康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生活習慣,甚至可以說,生活習慣在健康的保持和良好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古今中外眾多專家學者普遍認可的觀點。人們生活中時常會有疾病發生,究其原因,雖然會有很多因素在其中,但大多會與遺傳或者環境有關。因此,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某種程度上都會對健康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科學技術的進步,生活質量的提高,都會使人們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善。信息化、城市化的發展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對健康也存在潛在的威脅。在城市的居民,以車代步,這樣減少了日常生活中的運動,生活質量的提高會造成營養過剩而運動不足。計算機的發展,使得人們的腦力化發展急劇增加,人們更多的習慣于坐在電腦面前,久坐成病。根據相關調研報告顯示,中國職場人一周的休閑時間中,在家休閑娛樂一周為8.025個小時,體育健身0.984個小時,學習充電2.142個小時,家務勞動2.782小時,外出休閑娛樂2.385小時。可見,城市的快速發展并沒有帶動人們健康生活方式的進步,人們健康保健意識依舊薄弱。
(三)收入、醫療水平對健康影響
首先,進行東部、中部、西部地區間的醫療情況分析。東部地區由于經濟和社會發展速度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也提高較快,東部地區人民所享受到的醫療技術、醫療水平、以及醫療服務的質量也明顯優于中部和西部地區,具體情況如表1、表2、表3所示。
表1 各地區醫療衛生機構數 單位:個
數據來源:2014中國衛生統計年鑒
從表1可以看出,醫療衛生機構在東部、中部、西部地區間的差異。東部地區擁有350906個醫療衛生機構,占比為36.01%;中部地區擁有醫療衛生機構數314415個,占比32.27%;西部地區擁有醫療衛生機構數309077個,占比31.72%。最為明顯地,我們可以從醫院中的綜合醫院和護理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門診部看到,東部地區所擁有的資源還是明顯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的。endprint
表2 各地區醫院等級數
數據來源:2014中國衛生統計年鑒
從表2看出,在醫院等級方面,在擁有一級醫院中,東部地區為2704,占比41.78%,中部和西部占比分別為30.91%、27.31%,明顯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且在一級醫院中的甲等醫院,東部地區擁有數量也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
表3 各地區衛生技術人員
數據來源:2014中國衛生統計年鑒
根據表3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衛生技術人員情況。很明顯,現階段我國的衛生技術人員有43.18%分布在東部地區,衛生技術人員在中部地區的比重為30.23%,西部地區衛生技術人員的比重為26.59%。
三、對策研究
(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1.提高低收入者水平。低收入困難群體處于社會底層,如果他們的收入水平長期不能得到提高,看不到社會公正和共同富裕的前景,不僅會導致需求不足,影響經濟穩定增長,而且會使他們對政府出現信任危機,嚴重威脅社會穩定。雖然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得到普遍提高,但是低收入群體比如農民、農民工的收入卻沒有提高,這樣也會影響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和社會穩定,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這部分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2.全面重視社會公平。處理好公平與效率,可以有效地促進社會公平。公平與效率相輔相成。當然,要想實現效率就必須先實現公平,公平的有效實現可以為效率的實現提供有力的保障作用。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尤其是初次分配的公平上。因為初次分配在整個分配體系中占據核心位置,一開始就注重初次分配的公平,從宏觀上整體把握我國收入差距存在的局面,發現問題,提出對策。根據我國目前的情形,困難群體的收入水平相當低,究其原因除社會發展的原因外,還歸因于收入在初次分配時由于缺乏規范制度導致初次分配就存在不均現象。我國普通職工的收入體系中,正常收入應該是工資收入和績效等制度體系內的收入,但是這樣的收入并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特別是灰色收入占了收入的很大比重。因此,要構建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全面重視社會公平,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確保權利、機會、規則和分配公平,從源頭上解決收入分配不公。
(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1.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居民達到健康狀態極其重要的一步就是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且生活方式對人口健康的貢獻率遠遠高于其他因素。因此,要想擁有健康的身體,就要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同時還要加強體育鍛煉,或者定期出去旅游、外出觀看演出展覽、聽音樂會等,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身體鍛煉的作用,對個人心理壓力也有較好的舒緩作用。
2.提高居民健康保健意識。要對居民加強教育,從思想上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認識到什么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自覺摒棄不良生活方式。只有通過思想上的改變才會帶來行為上的轉變,如此一來,可以大大減少或消除危險因素對健康的影響,預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三)完善醫療保障制度
1.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社會保險統籌層次的高低決定了醫療衛生資源在既定范圍內配置的狀態,范圍越小,越不利于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優化配置。而且,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就是在全社會范圍內,對由疾病引發的經濟風險進行盡可能地分散,而統籌范圍和層次的限制必然會制約這些風險的分散的效果。所以,要想實現醫療衛生資源的優化配置,就要提高社會保險的統籌層次。
2.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從根源上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不亂自用藥,不做無效檢查,不亂收費。切實提高醫生的醫德行為,且依法行醫,預防并有效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提高醫療水平,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從根本上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醫療需求。
3.加強區域規劃,優化資源配置,使區域衛生布局更趨合理,改善就醫環境,提高醫療水平,使服務能力有效提升。同時也要提高疾病預防,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機制。
[參 考 文 獻]
[1]沈偉,沈揚揚.調整個人收入差距與促進社會公平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07
[2]顧永紅,向德平.居民收入與健康水平變動關系研究[J].學術論壇,2014(2):92-99
[3]陳在余,王洪亮.農村居民收入及收入差距對農民健康的影響——基于地區比較的角度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10(5):71-82
[4]鄭士秋.與收入相關的健康不平等研究[D].廈門大學,2014
[責任編輯:王鳳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