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輝
為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區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上海市金山區教育局以朱涇地區三所初中為試點,成立了朱涇初中學區。作為先行試點,我們在梳理工作思路和做好前期籌備的基礎上加以實施,具體實踐探索如下。
一、立足“區”情,制定實施原則
學區建設以師資流動為突破口,各學校法人不變,行政主體不變,教師編制不變,立足資源共享和校間聯動,促進均衡發展。教師交流作為一種形式,關鍵是要讓優質學校的“文化場”逐漸影響農村學校,使其內化并積淀。為此,我們根據三校校情對學區建設工作正確定位,制定實施了四項原則。
一是優勢互補原則。三所學校各有其自身發展優勢。新農學校的成功教育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科技教育特色在區、市級層面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西林中學是上海市新優質學校,其賞識教育得到大家認可,版畫特色在區內外都有影響力;羅星中學是上海市素質教育實驗校,在“陽光教育”理念驅動下,羅星篆刻、科技教育方面特色鮮明。通過優勢互補,讓不同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特色互相借鑒、相得益彰。
二是重點突出原則。鑒于學區內各校行政體制不變、交流教師的人事關系不變,故其工作性質和任務應為:學區建設并非囊括個體學校的管理,而是將重點放在學校發展的共性之處,主要是教育教學管理和研究、師資隊伍建設。
三是逐步推進原則。隨著學區建設經驗的積累,師資交流的力度將逐步加大,各項工作的開展也更為深入,不同學校的管理等方面不斷交融,學區化建設的成果不斷顯現。
四是有分有合原則。在學區建設中,那些大政方針及普適性、連貫性較強的活動統一開展,以體現學區的整體性;日常的教育教學管理和活動等則三校各自進行。有分有合,使得工作既具有整體性,又便利實效。
二、建立機制,推進學區建設
一是建立學區建設工作機制。根據教育局有關文件精神,成立由三校校長和書記組成的學區管委會,下設教學、德育和黨團共建三個管理工作小組。在此基礎上制定《金山區朱涇初中學區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工作推進的形式、內容、步驟等,確定優勢互補等學區建設四原則。
二是建立學區教師流動機制。逐步加大三校教師交流力度,從預備年級語數英三門學科開始,推及其他年級和學科,包括學校中層干部的交流。參與交流的教師在新的環境下,找到了新的成長平臺。
三是建立學區建設保障機制。首先是組織保障,成立學區管委會和教學、德育、黨團共建三個管理工作小組,確保有關工作的推進和運作;其次是人事保障,參加交流的教師在學校評選先進個人、區級骨干以及年底績效獎勵等方面優先考慮;再次是制度保障,學區管委會制定了相關管理制度和辦法,三個管理工作小組制定好各自的學期工作計劃,確保學區建設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最后是經費保障,學區設專項改革經費,用于開展活動、相關補貼和考核獎勵等。
三、資源共享,促進優質均衡
首先是統一師資培訓。
一是青年教師帶教活動。集中學區內優質師資帶教青年教師,完善帶教制度,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二是加強新教師培訓。利用羅星的市見習教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和西林的英語學科區培訓基地等優勢,使新農的新教師通過跟崗得到全天候的培訓;三是做好掛職教師培養工作。羅星、西林兩校加強對新農來校掛職教師的培養,使他們盡快融入到城區學校的教學生活中,快速提升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四是統一班主任崗位培訓。利用區教研室和羅星、西林優質資源,開設青年教師班主任崗位培訓班,舉行基本功比賽,以此推動學區班主任隊伍的專業化發展;五是統一全員培訓。對共性專題,三校整合并邀請有關專家對全體教師統一培訓。
其次是開展聯合教研活動。
學區教學管理工作小組下設三個中心和三個學科組:培訓中心(負責青年教師帶教、培訓,學校課程設置)、監控中心(負責考試、質量檢測、教學視導、校本作業開發)、學科中心(負責學科教研活動、教學活動);語數外三大學科組(每大組均由相對應學科的行政領導負責,各年級另設大備課組長負責備課組活動)。
教學諸環節的聯合共建。備課環節,各大備課組采取多種形式的集體備課活動,做到標準、內容、方法、資源四統一。并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提高備課和教研活動的效率;上課環節,圍繞課程教學的熱點、難點問題,發揮三校集體智慧,共同研討。統籌安排學區內各校教學特色的專題活動;作業環節,合理開發校本作業,不斷積累相關資料,增大整合力度,計劃在校際共享資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既有學區整體l生又適合各校實際的校本作業系統;評價環節,統一組織學生綜合素質和學業水平測試,在考務等方面做好四統一:統一測試時間、統一命題、統一閱卷、統一質量分析和評估,科學診斷,強化教學過程管理,構建起學區質量監控機制。
另外,根據學區實情,還組織三校骨干力量開展對新農六年級語數外學科的教學視導活動,以及學區內學科競賽、初三年級的學科專題研討、三校特色課程展示交流等活動。根據逐步推進原則,還將聯合開展更多層面的專題研討、學術論壇、經驗交流等活動,校際教研將逐步從大學科擴大到包括小學科在內的所有學科,使其常態化、制度化。
再次是聯合創建學區德育特色?
德育管理工作小組下設德育導師組(以班級管理等常規工作為重心)和特色教育工作組(以體藝科特色創建為重點)。在開展青年教師班主任崗位培訓的同時,還開展以學困生教育為主題的德育微論壇,并在三校學生互動交流方面作嘗試。
今后還將以學生社團、友好班級等為平臺,通過共享和交流,促進學區內學生共同營造溫馨“大家庭”;充分利用和整合社會資源,在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德育網絡方面探索出一條具有朱涇特色的德育之路。
最后是開展黨團聯合共建。
在探索黨團聯合共建模式上,一方面,以羅星“四星”教工社團建設為平臺,三校教師聯合開展有關活動,探索在學區建設平臺上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增強凝聚力的模式;另一方面,以相關節日為契機,探索如何通過學區專題活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校園先進文化,努力開創朱涇學區黨團共建新局面。
如今,學區化建設有了良好的開端,但有些地方尚需不斷完善和深化。一方面,教師的理念有待轉變。如何讓“學區人意識”深入到學校每個人的心中,還有待努力;如何調動骨干教師的積極性,讓他們把學區化建設工作作為自己的分內事并將這項工作做得更好,還需做深入細致的工作。另一方面,過程管理有待加強。基于比較松散的學區化體制,各校都是獨立的法人,教師都有自己的歸屬和學校文化,故如何提高校際互動的交融度,具體工作開展中的各方協調、有關細節的落實到位還有待改進。
(責任編輯 楊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