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斌
根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構建符合素質教育的新要求,學校各年級開設了勞動實踐活動課程。勞動實踐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重在全體同學參與,重在動手,不走過場,使勞動實踐成為培養教育學生的課堂,從實踐中獲取真知。農村中學學生對農業生產不陌生,可現在獨生子女家庭多,孩子嬌生慣養,連農業勞動實踐都很少參加,其他勞動實踐機會就更少了。針對這種情況,學校為學生適當安排了勞動實踐活動,為他們提供勞動實踐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有嘗試探索的機會,在成功或失敗的經歷中,提高素質,增長能力,加深與勞動人民的感情。
一、勞動實踐有方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為了克服勞動實踐的隨意性,我校制定了《學生勞動實踐方案》。
第一條:素質教育是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活動的主要目的。通過勞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樹立勞動觀念、強化服務意識,養成艱苦樸素的作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第二條:各年級各班級輪流開展學生勞動實踐,原則上每個班一學年內參加勞動實踐時間不低于一周。根據學校具體情況安排組織實施、考核存檔。
第三條:學生勞動實踐實行多級考核、綜合評定的考評制度,班主任對學生參加勞動實踐的實際表現進行考核,教導處與團委結合考核意見、學生本人的工作體會以及總體效果對學生評比等級進行綜合認定。認定結果記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手冊》,存入學生檔案。
第四條:學生勞動實踐個人考核等級認定分為優秀、良好、一般、不合格四個等級。(相應等級根據學生綜合測評規定進行測評)
第五條:注意事項。
①參加勞動實踐的班級應提前一天將分組名單報送政教處。
②尊重功能室教師及相關考核人員。
③勞動崗位一經確定,未經考核部門同意不得擅自換崗。
④勞動期間,未經批準私自離開,視情節輕重給予相應處分。
二、勞動實踐長知識
社會實踐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充分考慮學生年齡特點的情況下,學校統籌安排勞動實踐、社會考察和知識講座等,高年級體力勞動實踐所占的多一些。低年級手工勞動時間多一些。實踐活動主要讓學生自己親身去體驗、去實踐。學校為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平臺,指派專人做必要的技術指導,并確保所有活動的安全。以下是實踐案例。
1.電工實踐
電工實踐可以培養學生的正確勞動觀念并使之通過活動來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且從中達到手腦并用,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通過勞動實踐,使學生樹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之感受到“勞動創造人類,創造了財富,創造了世界”的道理;使學生體會到勞動的快樂;為適應現代化社會的需要打下初步基礎。
課前要求學生要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必須循序漸進,溫故知新,注意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實踐應用。
要理論聯系實際,用實踐知識去思考理論問題;用學過的理論知識來分析實踐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實踐加深和鞏固基本知識的理解,并注意培養自己和提高自己的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踐過程中,教師特別強調正確使用測電筆、螺絲刀、鋼絲鉗、電工刀和萬用表等;串聯線路、并聯線路的連接;如何辨別和解決斷路和短路問題。
要求學生掌握測電筆、螺絲刀、鋼絲鉗、電工刀、絕緣膠帶、萬用表的結構和使用方法。了解幾種常見照明電路及故障檢修,明白常用的術語、概念,如萬用表、短路、斷路、閉路等。
了解常見的照明電路,如雙控電路、日光燈電路;知道什么是串聯線路、并聯線路。
學生完成實踐后,教師進行檢查驗收與簡評。
2.手工制作實踐
手工制作我們安排了“十字繡”。“十字繡”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一種方法比較簡單的手工刺繡工藝,是一項細膩的工作。在民間廣泛流行,婦孺皆可為。
刺繡實踐過程中,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可培養學生的文靜心態,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品質,學習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刺繡前,教師要講解方法,讓學生通過刺繡圖認識作品的輪廓、顏色搭配以及穿針引線的方法等。學校為學生準備繡花針、彩線、剪刀等刺繡原料和工具。
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仔細觀察圖案,選擇和圖案對應顏色的彩線,紉好針線,對照著圖案,就可以刺繡了。刺繡時要左手拿圖,右手拿針,從左往右,逐格走線,在每個小方格里繡出十字,不能留下空格,用彩線“繪制”出千姿百態的畫面。
教師應及時糾正學生在刺繡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對制作出較好作品的同學給予表揚,還要保護那些制作“較差”作品的學生的積極性,多鼓勵少批評,找出原因,做好總結,妥善保存好的作品。
3.農業生產勞動實踐
生活條件的提高以及家長對子女的溺愛,現在學生好逸惡勞思想嚴重。農業生產勞動相對較苦,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對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尊重勞動、
尊重勞動成果,樹立勞動光榮的思想,增加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有重要作用;認識各種勞動工具及不同勞動工具的作用;學會使用各種勞動工具;學會組織分工合作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協作精神。
玉米是吉林省主產糧食,普遍種植,參加玉米種植實踐具有普遍意義。
(1)勞動前
必須先認真聽指導教師講解,熟悉玉米種類,明確不同品種的生長習性,株距行距;熟悉新型播種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仔細觀看指導教師的示范動作,正確使用勞動工具。
(2)加強組織紀律性
嚴格按照指導教師講解的勞動程序進行勞動,堅決服從班長的組織分工,嚴禁違反操作程序和勞動紀律的行為。
(3)為保證播種質量
勞動前必須先檢查勞動工具是否完好無損,是否有松動現象,如發現有以上問題立即向指導教師匯報,只有將工具更換或維修好后才可使用。
(4)勞動程序
要求:分組分片進行,分別體驗手工播種和小型農機具播種的過程和區別。
翻地:將上年舊茬滅掉,用犁(多為拖拉機牽引)打成新壟,底肥在打壟時施人壟底,軋平。這一程序可由相關技術人員示范完成。
下種。
①手工播種
每壟安排3名學生,根據不同品種用鏟子等距離刨坑,放人種子(現在精選種子,每坑一粒即可),薄土覆蓋,踩實。
②小農具播種
當前吉林省農村單人使用的小型播種器分為手握式和滾輪式兩種。首先要學生了解播種器結構和工作原理。手握式播種器,將種子和口肥分別裝入播種器內,由播種人員估算株距,將播種器鴨舌狀出籽口插入地下合理深度,一二粒種子自行滑入土中,提起后自行掩埋。不足之處是株距靠目測,距離不精確。滾輪式播種器,將種子和口肥分別裝入播種器內,由播種人員調好株距,順著地壟推著前行,種子就等距播入土中,不足之處是壟面不平時播種深淺不勻。
(5)勞動效果評價和工具驗收
三、勞動實踐增能力
教育教學改革的宗旨就是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勞動實踐是發展能力提高素質的基本途徑,為學生提供了自己動手嘗試的機會,彌補了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缺憾。不管是獨立完成還是集體合作,成功也好,“失敗”也罷,只要學生走出課堂,親自操作,就能養成多種能力。
電工實踐要學生把課內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學生要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理論聯系實際,這類實踐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手工制作,學生獨立完成。這就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工作的能力,對改變現在一些學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養成生活自理的能力,大有裨益。
農業生產勞動實踐要集體完成,還要掌握農機具的正確使用方法。這給學生提供了交流協作的機會,也給學生提供了使用簡單農機具的平臺。可以培養學生相互交流、分工協作的能力,實際操作的能力,為日后工作生活奠定基礎。
課堂教學是以學習理論知識為主,勞動實踐則是靠實踐活動獲取知識,增長能力。勞動實踐課要克服盲目性,重視目的性,要讓學生在反復嘗試中完成任務,達到磨練意志,提高能力,學會做人的目的。勞動實踐課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責任編輯 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