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音
摘 ? ?要:語文課程作為高職院校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基礎課程,其內容的構建應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為出發點,以學生的專業特點為切入點,以學生的自身特點為著力點,以滿足學生所需,未來職業夠用為原則。設置既與專業課銜接,緊扣專業的主干課,又與學生長遠發展緊密聯系的輔助性選修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定期開展漢語言文學類專題講座。
關鍵詞:高職院校語文;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12-0017-03
國家教委在1998年版的《面向二十一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原則意見》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培養同二十一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由此可知,高職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作為基礎課的高職語文課程就要緊密配合高職教育的教育理念,以職業技能的養成為主線,以職業素質的培養為核心,以滿足崗位能力的要求為依托構建授課內容。因此,高職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與學生未來從事的職業有必然的聯系,探索對專業課起協助作用的某些語文知識點,更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重視滿足學生未來潛能發展的某些語文基礎課。
一、高職語文教學內容的結構
高職語文課程教學內容是指在高職教育辦學與培養目標的指導下,結合學生在校期間的專業知識,面向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中所包含的一切文化知識及其能力培養。高職語文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分為兩大板塊:一是因專業不同而靈活選擇的公共必修課,如大學語文(相對于基礎知識扎實,理解接受能力較強,未來從事教學與設計表演等職業的學生)、應用文寫作(主要針對財經,工科類學生開設)、演講與口才(幼兒教育、汽車營銷、旅游等專業)等。二是針對學生個體差異,依各自興趣愛好可自由選擇的公共選修課,如: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外國文學、中國民俗文化學、影視文學作品賞析、網絡文學、唐詩宋詞鑒賞、社交禮儀、四大名著賞析等。除此之外,在某方面有研究專長的語文課教師可開展專題講座,開闊學生的眼界,指導學生對作品作家的深度解讀,引導學生感知人類文化的精髓,實現美育教育。
二、建構高職語文教學內容的意義
(一)開設語文課程是實現高職院校辦學目標的重要途徑
高職院校要培養的是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具體來說,高職院校就要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審美教育、創新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個體受教育的程度與層次會影響個人在工作中的貢獻率。198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出現的一組統計數字表明,因個體的文化程度不同,所以其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能力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平均統計結果為:小學文化程度的勞動者可以使生產率提高43%,中學為108%,大學為300%[1]。這充分說明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與勞動者的素質和文化程度有明顯的關系。而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越來越高。而作為直接和用人單位聯系,面向企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高職院校,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就是其辦學與培養目標的重要方面。為了讓學生轉換角色,勝任自己未來的崗位,培養具備職業關鍵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職業關鍵能力中的自我學習能力、與人交流溝通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創新革新能力等的培養也是高職語文課程教學的目標。語文課程承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具有其他基礎課無可比擬的優勢。
(二)開設語文課程是由高職院校學生的現實情況決定的
高職院校的學生來源較復雜。有來自職業高中對口的學生,有從普通高中畢業參加全國高考統一錄取的學生,有高職院校單獨招生吸納的學生。高職院校的學生就生源地而言,相對來說還比較單一,多數高職院校的招生渠道多為本省,或者六七個外省錄取,這就造成了封閉的生源圈,使學生在一個有限的空間里很難有較為開闊的視域。個體的差異也比較的突出。但就總體情況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語文基礎知識儲備量不足、不夠扎實。因此,在日常的寫作中,錯別字多,語句不通順,思路狹窄,就事論事。第二,知識面窄,自學能力差強人意,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較差。第三,理解能力較弱,眼界不夠開闊,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現象,把握不了本質。第四,學習熱情不高,獨立思考能力差,更談不上發明創造了。這種種不利因素影響著學生對專業課的認識與學習,牽制著學生的發展。為了讓學生在三年之后順利實現角色轉變,走上工作崗位,除了學習本專業的知識與技能訓練外,還要有相應的輔助課彌補并完善學生先天營養不良的缺陷。為此,作為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審美鑒賞素質、寫作能力,交際溝通能力的高職語文課程就責無旁貸地擔負起此職責。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三)開設語文課程是高職院校學生未來職業所需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直接面向市場,為適應經濟建設需要以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開設了不同的專業,例如汽車專業、機電專業、計算機專業、商務英語、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市場營銷、水利水電、財會、美術、音樂、旅游、機械、農林等不同專業,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課程體系和自己的課程定位。高職語文課程在每個不同的專業都應有自己的教學內容,對每個專業學生的素質培養起到應有的作用。總之,在高職語文課程教學內容中應涉及對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等的培養。葉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要做到個個學生善于使用這個工具(說多數學生善于使用這個工具還不夠),語文教學才算對極大地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盡了分內的責任。”[2]
三、建構“一主多體,立體化網狀結構”的高職語文教學內容
當今教育的學科發展已趨于跨學科、多種學科互融互動交叉發展的態勢。作為以培養技術人員為辦學目標的高職院校,更應該看到學科發展的交叉特點。關于學科的疆界問題,歷來是人們爭論的焦點,也沒有哪一種觀點理清各個學科的邊界。其實各門學科的疆界確難像做數學題那樣,通過準確的運算得出確切的答案,各學科間的相互聯系才會推動各自的發展。比如,汽車專業就融合了制造、營銷、審美、提升品位等方面的知識。如果一門課程長期畫地為牢,其本身在激烈的競爭中很難脫穎而出,甚而還有被出局的危險。知識的跨學科性已成為未來教育發展不爭的事實,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會捷足先登,獲得強大的職業能力。面對這種發展態勢,高職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應遵循“一主多體,立體化的網狀結構”。在語文基礎課與學生專業課緊密結合的前提下,開設公共必修課,再充分照顧學生的興趣愛好,開設輔助性的選修課。另外,充分發揮語文教師的專長,為學生定期安排漢語言文學類的專題講座。高職院校根據專業課的設置特點,選擇與專業課銜接密切的某一公共必修課,把高職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融入專業課,實現二者的共贏。在此基礎之上,尊重學生的個性愛好,有選擇地開設一些公共選修課。
(一)與專業課銜接,緊扣專業主干課
高職語文能否融入高職院校所開設的各類專業課,這的確是個問題,關乎語文作為人文素質課的地位,更直接影響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語文修養和語文水平。為了使高職語文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顯示,就需尋找高職語文課程新的發展出路。路在何方?是我們語文基礎課教師多年來探討的中心話題,又是一個十分棘手的老大難問題。這個問題難以解決的最大障礙便是語文課程同高職教育的既定目標之間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因此,很多高職院校就順理成章地削弱或取消高職語文課程。為了給高職語文課程爭取話語權,發揮它在育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針對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目標,在專業課處于絕對優越地位的前提下,將專業課和語文課進行銜接,既保持專業課的優先地位,也不放棄高職語文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貢獻力度,緊扣專業課,開設與專業課緊密相關的某一語文主干課,作為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建議開設“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演講與口才”等語文類公共必修課,突出高職語文課程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人文素質性。
“大學語文”包含了文言文閱讀、古代文化知識、歷史典故、神話故事、詩詞文鑒賞、現當代文學賞析等內容。而內容博大駁雜、難度系數較高的大學語文課,對學習者的要求也就比較高。那些漢語基礎知識扎實、知識面寬泛、對文章有一定鑒賞能力的高職院校學生可選擇“大學語文”為自己的公共必修課。在開設有學前教育、平面設計、動漫設計、藝術表演等專業的高職院校也可進行“大學語文”的授課任務,因為這些專業對學生的文化修養要求較高,學前教育是培養幼兒教師的,能真正成為一名教師,非德才兼備不可。平面設計、動漫設計和藝術表演等專業的學生必須對事物有自己的想法,還需要美的東西感染熏陶才會有獨特的創造力。中國傳統文化、哲學、名家名作、詩文鑒賞等是講授的重點。同時可把古代文學中的意象群作為解讀的突破口,讓學生從文章中的意象入手,發掘文意,理解或深度賞析作品。
“應用文寫作”是學生對實用文體的寫作,即行政公文、事務文書、專業文書、日用文書的書寫。“應用文寫作”課的學習內容可以解決我們學習、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現實問題,如尋找丟失的物品可寫啟事;入團入黨要寫申請書,自己家庭有困難,希望校方能夠減免學費需寫申請書;校園內有不良現象時,可寫倡議書。可以說有困難的地方,就會有應用文。在所有的高職語文課程中,“應用文寫作”是最具實用性、最有功利色彩的教學內容,因此,也受到多個專業的歡迎,比如,財經類的、機械類的、新能源類的相關專業都將“應用文寫作”作為首選基礎課程。在兼顧學生專業課與學生實際情況之下,某些專業課任務重的學生可選擇“應用文寫作”課作為自己的語文主干課。學生在學習中,掌握了應用文語辭的特點,寫作的慣用或規范格式,篇章結構的要求,段落銜接的技巧。不僅鍛煉了自己的思維水平,遣詞造句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提升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在功利目的之下又加深了對母語文化的理解與認可。
“演講與口才”是高職院校學生訓練口才的一門重要課程,是由基本理論和口才訓練兩部分內容組成。“演講與口才”在理論授課時,講清楚演講與口才的基本原則、口語交際的技巧及其手段。在實用訓練時,應加強日常交際口才、求職口才、公關禮儀口才、協商談判口才、論辯說理口才等的訓練。為了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流暢無礙,需要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解能力、機敏的應變能力、熟練的語言表達能力。口語交際發生在特定的場景之中,因交際對象、交際場合、交際話題不同,所以談話內容,表達方式通常也不同。在授課中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理論知識上各個專業講授的內容可以相同,但在具體的專業中又要有區別地進行授課。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市場營銷、商務英語、汽車營銷、護理專業等都直接同各種類型的人打交道,因此,一口流利、清晰的普通話,成了順利開展工作的敲門磚、潤滑劑。在校期間訓練這些專業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他們畢業后站穩崗位,實現角色的轉變至關重要。
語言文字是人類思維的工具,而個體的行動又是思維的具體表現,還可以外化為人的道德素質。因此,人的語言文字修養自然會影響到思維的準確度、寬度、深度和靈活度,進而影響到思維的質量。由此可見,語文修養與人的素質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培養學生一定的語言文字聽說讀寫能力是我們每個高職語文教學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以學生長遠發展為著眼點,設置輔助性選修課
在上述與專業知識相融共存的公共必修課基礎之上,我們更要看到學生的個性特點在未來職業發展中的隱性作用。為了滿足學生的個人趣味,彌補高職語文基礎課在課時數、教授內容不足的現實問題,高職語文課程教學內容還要用公共選修課來填補這些漏洞。語文課程作為我國母語文化的承載者,其肩負的文史哲知識極其豐厚,僅僅依靠一學期36課時,難以讓學生對母語文化有較深較寬的認識,對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道德修養、審美情操的提升也收效甚微。面對高職院校培養技術人才的現實,建議開設“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影視文學作品賞析”“民俗文化學”“外國文學”“唐詩宋詞鑒賞”“網絡文學”等公共選修課。
“中國古代文學”可以古代哲學、文學流派、文學體裁、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作為講授的重點。“中國現當代文學”將文學分期、文學思潮、文學流派、名家名作作為講授重點。“影視文學作品賞析”這門選修課向學生梳理電影的歷程、電視的歷程、文學與影視既疏離又聯姻的雙重關系、著名文學作品的改編、影視劇中呈現的人文精神。“民俗文化學”向學生講解民俗文化的緣起、發展規律,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語言民俗這四類民俗中所體現的民俗文化。“外國文學”可將希臘羅馬歷史文化先作總體的講解,再進行名家名作的賞析。“唐詩宋詞鑒賞”把唐詩與宋詞作為兩大模塊,捋順唐詩流派及代表作家作品、宋詞流派及代表作家作品,唐詩與宋詞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這兩種文學樣式存在的社會歷史原因。“網絡文學”作為新型媒介之下的文學存在樣態,可為學生梳理出網絡文學的特殊生存空間,重要的網絡文學(小說、詩歌、散文等),并啟發學生聯系現實探討網絡文學存在的主客觀原因。
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育人,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高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無人文素養的“工具人”。 正如楊叔子所言:“大學的主旋律應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養高級人才,而非制造高檔器材。”[3]為了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的整體素質,就需要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高職院校應既注重專業課學習,又不放棄語文課程的教學,不再使語文課成為與專業課爭搶課時的外來者。讓語文課程融于專業課,通過語文教師的不懈努力,將語文課程的有用性呈現出來,用事實證明它存在的必要性,進而體現高職語文對專業建設和崗位需求的服務性特點。
參考文獻:
[1]周振華.論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者群體[J].上海社會科
學院學術季刊,2001,(4).
[2]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94:150.
[3]楊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談人文教育的基礎地
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