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穎+姚晶宏+蔡麗



摘 ? 要:文章主要采用中國大學生心理應激量表、Connor-Davidson心理彈性量表以及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探索大學生心理壓力、心理彈性與入學適應的關系問題,結果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與心理彈性能夠預測大學生的入學適應狀況。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壓力;心理彈性;入學適應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12-0100-02
大學生心理壓力與入學適應一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備受關注的研究領域。國內外許多研究報告了日常生活中的應激事件與人們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密切(Winnie,2005;蔡穎,2010)[1-2]。
心理應激(psychological stress),也稱心理壓力,本研究指個體自知正處于重要但困難應對的環境時所出現的心身緊張狀態。壓力反應強度取決于壓力源、個體與環境這三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情況。適應(adaptation)本研究定義為個體對環境及其身心變化的心理與行為反應狀態。心理彈性(resilience,也譯作“抗逆力”、“心理韌性”、“復原力”)可定義為個體成功應對變化、逆境或危機的積極心理品質。有關心理彈性的研究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歷史,積累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成果。Pinquart(2009)報告了心理彈性與應激的適應聯系密切,而且心理彈性對入學一段時間后大學新生的適應狀況具有預測力[3]。迄今國內外關于心理彈性在心理應激與心理健康間的作用基本有三種:直接預測作用、調節作用和中介作用。研究結論不同,有必要進一步驗證。
本研究特別關注從依賴逐漸過渡到獨立階段的大學新生群體。值得提出的是,目前國內大學生適應的有關研究多使用國外量表,存在文化普適性的問題。因此,本研究采用針對了解中國大學生心理應激與適應狀況的本土測量工具,利用問卷調查法探討心理彈性、心理應激與適應之間的關系。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被試
選取哈爾濱市某所高等學校的大學一年級學生為被試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545份,有效問卷數508份,有效率93.2%。其中男生347人,女生161人。年齡最小的16歲,最大的24歲,平均年齡為18.90±0.90歲。
(二)研究工具
《中國大學生心理應激量表》,由梁寶勇和郝志紅于2005年編制[4],共85個條目,包括學習、生活、社交、發展和家庭五個分量表,5點計分,該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測量學特征。
《Connor-Davidson心理彈性量表》中文版,由于肖楠和張建新于2007年修訂[5],共25個項目,包含韌性、力量、樂觀三個維度,5點計分,該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測量學特征。
《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由方曉義等于2005年編制[6],共60個項目,分為情緒、自我、人際關系、學習、校園生活、擇業適應及滿意度七個維度,5點計分,該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測量學特征。
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二、研究結果
(一)相關分析
通過使用SPSS軟件,采取皮爾遜相關法,對508名被試在三個量表上的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詳見表1。
表 1 ?心理應激、心理彈性與適應的相關矩陣
注:***代表 p<0.001,**代表p<0.01,下同。
表1表明,心理應激與適應具有顯著負相關,心理應激與心理彈性具有顯著負相關,心理彈性與適應具有顯著正相關關系。
(二)回歸分析
根據相關分析的結果,為進一步驗證心理應激與心理彈性是否能夠直接預測適應狀況,本研究將適應作為后果變量,將心理應激與心理彈性分別作為先行變量進入回歸模型,一元回歸分析的結果詳細見表2與表3。
表2 ?回歸分析的模型匹配表
表3 ?回歸分析表
表2和表3顯示,心理應激與適應和心理彈性與適應的回歸方程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1和p<0.001),這兩個回歸模型中的變量亦存在統計學意義(p<0.01和p<0.001)。統計結果說明,心理應激對適應有顯著預測作用,心理彈性對適應具有直接預測力。
(三)調節作用分析
根據相關分析的結果,將心理彈性作為調節變量引入,以檢驗心理彈性在心理應激與適應之間是否具有調節作用。結果詳見表4。
表4 ?心理彈性對心理應激和適應關系的調節作用檢驗
表4表明,心理彈性與心理應激的交互作用系數并不顯著,也就是說,心理彈性與心理應激的相互作用對適應沒有顯著預測作用,心理彈性在心理應激與適應之間未起到調節作用。
三、結論討論
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心理應激與適應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心理應激能夠直接預測適應。Pinquart的研究證明了壓力性生活事件對個體心理適應的影響(2009)[5],本研究得出相似的研究結果。生活中的應激性生活事件能夠對適應狀況起到直接預測作用。進而說明對于剛入學的大學生,短期內承受的總體心理應激量越大,其適應狀況就越不好。相反,新生所遇的心理壓力強度越小,對新生活的適應越好。
研究還顯示,心理壓力與心理彈性呈顯著負相關,心理彈性與適應呈顯著正相關,也驗證了心理彈性與應激的適應聯系密切的觀點。心理彈性對適應具有直接預測作用,說明大學生的心理彈性水平越高,會感知或承受更少的心理應激,適應狀況更好;大學生的心理彈性水平越低,入學適應越差。高心理彈性的個體比低心理彈性的呈現更好地適應結果及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這與Pinquart的研究結果基本相同(2009)[6]。
從心理應激、心理彈性與入學適應關系的研究結果看,心理彈性能夠直接和積極影響大學生良好的入學適應。但尚未發現心理彈性能夠抵御應激事件對入學適應的不利影響,心理彈性對心理壓力與適應的關系不具有調節效應。
綜上所述,心理彈性是個體適應壓力的保護性資源,對促進積極適應具有重要貢獻,能夠維護和提升身心的健康水平。因此啟發我們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教育者要積極關注和努力踐行對學生心理彈性的培養,從而促進青年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適應大學新生活。
參考文獻:
[1]Winnie,W.S.et al.A psychosocial model of stress
-distress relationship among Chinese americans
[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5,(3):422-445.
[2]蔡穎,梁寶勇,周亞娟.中學生的升學考試壓力、心理彈
性與壓力困擾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
(2).
[3]Pinquart,M.Moderating effects of dispositional
resilience on associations between hassl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9,30:53-60.
[4]教育部《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課題組,方曉義,沃
建中,藺秀云.《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的編制[J].心理
與行為研究,2005,(2).
[5]梁寶勇,郝志紅.中國大學生心理應激量表的編制[J].
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2).
[6]于肖楠,張建新.韌性(resilience)——在壓力下復原
和成長的心理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