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念文
摘 ? ?要:我國已進入海洋強國戰略機遇期,在此背景下,涉海高校未來海洋人才的海洋教育勢在必行。文章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為載體,闡述了涉海高校學生海洋史觀培育的現實意義,分析了基于“綱要”教學的海洋史觀培育的有利條件,并提出了基于“綱要”教學的涉海高校學生海洋史觀培育的路徑。
關鍵詞:海洋史觀;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涉海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12-0023-03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戰略,引起國內外各界高度重視,標志著我國國家海洋發展戰略日趨成熟,全體公民對此應有國家意志層面的清醒認識。我國涉海高校作為國家海洋發展人才儲備智庫,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平臺,把握時代脈搏,既堅持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原則,又與時俱進,引入海洋史觀、海洋戰略教育,是當前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改革的有益創新與探索。
一、基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的海洋史觀培育的意義
所謂歷史觀,指人們對歷史的一般看法。歷史觀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對自然界、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認識以及順應這種規律的經驗積累,一種歷史觀的形成對人們價值觀的確立有直接的影響。海洋史觀的出現則是人們偏重于以海洋為觀察歷史的視角,對人海互動以及海洋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的深刻認識。
“人類歷史是一個整體,其整體性在于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世界性的”[1]。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已融入世界的當代中國人必須以世界史的眼光導航中國現代化變革的方向。盡管“陸地史觀”一直是中外學者考察中國歷史的基本模式,但占地球70%面積的海洋客觀存在,當前國際形勢發展以及國家、社會發展對海洋的倚重,引起學界以海洋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并正實現“陸地”與“海洋”的視野通融[2]。這種歷史視野的進一步拓寬,無疑為我國國家發展戰略的制定與實施提供新的路徑選擇依據。從國家戰略看,上升為國家意志的海洋權益也即“海權”,包括國家現實的海洋利益、又包括國家長遠的海洋利益,既包括海洋經濟利益,又包括與之相適應的政治、軍事利益[3]。對海洋世界的關注,從時間和空間角度鳥瞰民族、國家、人類社會發展全貌,多維度審視歷史走勢并做出民族、國家發展的戰略選擇,這種來自民族自覺的歷史觀決定我國未來民族復興的成敗,海洋史觀的培育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21世紀是海洋世紀,國家發展戰略發生重大飛躍,涉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應敏銳洞悉時局,肩負高等教育強國使命,理性梳理中國新的海洋觀,將海洋史觀以及國家海洋戰略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使高校課堂成為國家戰略的有效傳播空間,最終塑造既有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又能高瞻遠矚的戰略型人才,海洋教育大有可為。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全國普通高等院校“05方案”確定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必修課之一,同時,也是全國普通高校歷史學通識教育的唯一課程設置。該課旨在引導新時期大學生認識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發展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規律,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了解國史、國情,從而堅定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以完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4]。“綱要”作為政治理論與歷史學的交叉學科屬性,引入海洋史學、海洋戰略教育,培養國民海洋意識,勢必在國民素質、價值觀培養層面為實現高等教育強國有所貢獻。
二、基于“綱要”教學的海洋史觀培育條件
以“綱要”課程講授為線索,對學生進行較為系統的海洋史觀的培育,既是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應有的內容,也是海洋史觀培育的有效載體。
(一)海洋史觀教育符合“綱要”的本質要求
什么樣的歷史觀決定什么樣的價值觀。不論是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革命道路的選擇,還是當前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主張,都是我們黨經過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得出的結論,而未來我國實現現代化,更需要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導。當前,我國海洋戰略的規劃與實施已經成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海洋觀的確立已成為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因此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應有之義。“綱要”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與大學生海洋史觀以及海洋意識培養教育相適應,是樹立正確海洋史觀有力的教育平臺。
(二)“綱要”的歷史學學科特征為海洋史觀培育提供教學方法論的便利
我國海洋戰略的從無到有以及艱苦卓絕的發展歷程,與中國歷史上中華民族的抗爭、崛起相始終。在教學中,以中國近現代歷史變遷為主線,輔以人類海洋文明史演變的紅線,兩條線索的歷時性契合,形成二者歷史觀論證所需史料的共享,多視角的歷史審視交匯,立體透視中國在全球化浪潮中現代化崛起的演變途徑,二者相互印證,對大學生肩負強國使命,樹立正確價值觀具有深遠的啟迪作用,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綱要”課程社會實踐環節的設置,為海洋史觀培育提供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
對廣大高校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以及國情教育,理論聯系實際是最具說服力的教育方法。當前,我國海洋發展戰略的形成是我國長期以來改革開放國情發展的結果,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課程設置與實踐,對我國當前海洋戰略具體實施的了解與把握,加強高校學生的全球意識,深入領會海洋史觀的具體內涵,有利于培育具有戰略思維的有用人才。
三、基于“綱要”教學的海洋史觀培育路徑
首先,應充實、豐富、梳理中外海洋史教學內容,闡釋人類海洋文明發展的歷史邏輯。其次,努力將海洋史觀培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主旋律契合,做到既堅持闡明本課程思想政治理論的教學目的,又能提供新的歷史視角,培養學生海洋史觀、海洋意識,開闊歷史思維,二者相得益彰,取得良好教學效果。根據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在教學法中,宜采取多種歷史學方法論,由微觀到宏觀的教學過程演繹,詮釋海洋文明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緊密關聯,引導學生對國家海洋戰略的綜合性分析與研究。
(一)在歷史講述中呈現中國海洋文化風貌
沒有對過往歷史的梳理與反省,不足以形成真正的歷史觀。中華文明與海洋文化有著深刻淵源,海洋文化歷史與民族發展歷程相始終。成書于漢朝的古籍《淮南子》,就已記述了先秦時代東南沿海海洋民族及其海洋生活。其載:“是故世異則事變,時移則俗易,胡人便于馬,越人便于舟,異形殊類,易事而悖,失處則賤,得勢而貴”[5]。表示了對越人制舟航海生活習俗的尊重與敬意,這種文化仍見于當今東南沿海人民生活中,甚至凝結為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古代東夷部落以及廣泛活動于東南沿海的古越民族,具有鮮明的海洋民族文化特征,是我國“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重要組成部分。起源于秦漢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縱貫整個中國歷史,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貢獻,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大明帝國先進的航海技術、規模巨大的海上經貿代表了當時全球化趨勢的最高水平,形成以中國為中心、以太平洋為交流空間的“亞洲經濟圈”[6],并以“鄭和下西洋”的航海盛世載入史冊,也為當前構建亞洲區域合作以及中國特色現代化模式提供參考。直至近現代,圍繞南海,廣大華人華僑活躍于東南亞(南洋)的拓殖創業,華人社會群體出現,形成遍布全球的華人華僑文化。同時,在近代,中國在西方現代海洋文明挑戰下,在海洋開發上取得巨大進步,尤其是在現代民族國家建構中,中國現代海權初建。通過對中華文明中海洋文明的歷時性講授,使學生在把握中國近現代歷史脈絡的同時,多視角全方位了解我國文化中的海洋性特征,對當代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戰略,走面向海洋的國家發展道路選擇充滿自信。
(二)通過中外海洋戰略比較研究,認清中國近代落后的根本原因
“綱要”以1840年為中國近代的開端,主要闡明中國邁向現代化之路的曲折與艱辛。東西方文明發展道路的分道揚鑣,產生兩種截然相反的現代化命運。在此期間,中國經歷與西方殖民者一系列海上軍事沖突與戰爭的失敗,由封建帝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綱要”課程歷史邏輯的核心問題,也是我國海洋史的重大事件。反省中國與西方較量失利的根本原因,是西方依托現代海洋文明,激發技術的進步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以及由此導致殖民主義擴張的結果。為使學生更深刻領會其中內在關聯,宜采取比較歷史學的教學方法。
公元1500年左右,以世界地理大發現為契機,意味著人類海洋時代的到來,東西方文明的異質性也在這一時期日益凸顯,差距也從這里開始。恩格斯敏銳指出:“這是展現在一切海洋國家面前的殖民事業的時代,也就是建立龐大的海軍來保護剛剛開辟的殖民地以及與殖民地的貿易的時代。從此便開始了一個海戰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頻繁,海軍武器的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有成效的時期。”[7]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等國圍繞海洋贏得巨大財富,爭奪海權直接導致殖民主義擴張的國家戰略實施,西方海權思想創始人馬漢認為:“所有殖民地的形成與發展都不是天然的,他們的產生與發展是建立在這個國家政策的基礎上,并逐漸演變成正規的、政治性的海洋歷史的一部分。”[8]與此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明朝中后期為分水嶺,中國封建帝國由盛而衰,與國家海洋戰略導向的轉折直接有關,比哥倫布實施的國家航海計劃早60—70年的“鄭和下西洋”不久為“海禁”政策取代,統治者耽于海洋冒險對封建帝國統治的威脅,沉湎于傳統農業與貿易帶來的封建社會經濟的繁榮,國家發展因循乏新,陷入歷史循環的老路。鴉片戰爭后,清朝在海上的一系列屈辱與失敗,直至1894年甲午海戰失敗等一系列歷史事實,最終導致為后來居上的西方殖民者所侵略欺辱。通過東西方共時性海洋戰略橫向比較得出結論:“綱要”所闡述的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正是西方國家海權戰略實施,打敗大清帝國的無情事實。尤見現代國家發展海權戰略的至關重要,是樹立正確務實海洋史觀的關鍵內容。
(三)運用案例教學,全面展示海洋史觀的深刻內涵
海洋觀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國家在海洋問題上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具體體現。目前,對國家海洋利益的維系主要包括海洋國土、海洋資源、海洋權益、海洋防衛等內容。海洋學作為一門綜合學科,單純一維的歷史教學無法綜合分析、理解、評估國家海洋權益全部內涵,因此,結合“綱要”涉及國家海權變遷的歷史事件,引入一系列涉海概念、海洋理論、海洋科技、國際海洋法以及海洋軍事的相關背景與知識點,更能引起學生對海洋學的關切與深入研究。如在“綱要”緒論中,講述古代中華文明對世界的貢獻一節,側重對鄭和七下西洋的具體研究,涉及海洋地理、航海技術、海洋貿易、海洋政治秩序的全方位了解;又如,結合“綱要”課程中清末列強加緊侵略瓜分中國步伐,全國出現邊疆危機一節,將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作為個案,把握我國捍衛國家海洋國土主權的線索與抗爭。此案涉及清末中日琉球歸屬問題談判、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二戰時《雅爾塔協定》規定日本歸還臺灣及其附屬島嶼給中國的合法性、1951年《舊金山和約》美國委托日本管理釣魚島,最后,聯合國海洋法會議1958年通過《大陸架公約》,對島嶼歸屬的有關規定。由此引起圍繞海洋資源的島嶼主權歸屬較量,從而引起學生對我國釣魚島維權的歷史依據與法理依據的探究。由微觀入手,全方位切入國家海洋權益各個領域,使學生形成對國家海洋權益的宏觀認識,涉海案例教學更能激發學生對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激情。
(四)將濱海地方史引入教學
海洋文化與傳統農耕文化差異巨大,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將濱海地區涉海歷史引入“綱要”教學是增加學生對海洋學感性認識的重要渠道,是廣大學生理解海洋文化、國家海洋戰略深層內涵的橋梁。隨著我國國家層面對海洋文化的國民教育重視,海洋社會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也發展起來,在教學中,堅持“綱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教學宗旨,適當介紹濱海地區漁民生活風俗、以“海神”“媽祖”崇拜等為標志的海洋宗教信仰、中國傳統航海、造船技術、海商貿易的過去與現實、濱海社會、社區運作、漁民轉產轉業的內在與外在驅動、海洋執法等等,針對海洋科學集自然、人文、社會科學于一體的學科特點,提供綜觀視角。地方歷史沿革的海洋教育、海洋史觀的培育,也使學生增加文化認同感,文化歸屬感,激發學生對人類海洋文明歷史的學習與探索熱情,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
(五)結合思政理論課的社會實踐環節,開展海洋社會實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海洋事業發展突飛猛進,僅以課堂為陣地的海洋教育已不能反映我國海洋文明建設的全貌,也不能滿足人們對現代海洋文明了解的求知欲,應結合全國高校思政理論教學大綱所要求的社會實踐環節,了解我國海洋國情,關注海洋現實,以期大學生對未來國家海洋發展戰略的實際掌握與深刻領會。安排學生走出課堂,考察與了解我國現代海洋軍事,熟悉與研究國家漁政、海監等海洋執法部門的機構設置以及執法行動,對海洋漁業資源保護,海洋環境保護,跨區域漁業合作、島嶼開發管理、漁民轉產轉業、我國航運業作調查研究等,可以使大學生對我國海洋事業深入細致地結構性把握,理論聯系實際,增強現代人才的海洋使命意識,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質。
綜上所述,充分利用現有高校人文社科通識教育資源,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為載體,在堅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流意識形態下,以中國近現代史發展為線索,豐富思政理論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植入中國海洋學與海洋史內容,使該課成為高校人才海洋史觀培育的教學陣地,積極貫徹國家海洋發展戰略主張,優化大學教育資源,提升大學人才培養層次,造就可用之才。
參考文獻:
[1]張光勇.導論——走向全球史[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
出版社,2002.
[2]李紅巖.“海洋史學”淺議[J].海洋史研究:第三輯,
2012,(5).
[3]何立居.海洋觀教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4]本書編寫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0.
[5]齊俗訓[C]//淮南子:卷11.北京:中華書局,2009.
[6][日]濱下武志;朱蔭貴,歐陽菲譯.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7]蔣一國,于連坤.馬克思恩格斯軍事經濟思想研究[M].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
[8][美]馬漢;一兵譯.海權論[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