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華吉林省公主嶺市廣播電視局,吉林公主嶺 136100
法制新聞編輯的基本原則探討
李艷華
吉林省公主嶺市廣播電視局,吉林公主嶺136100
摘要法制新聞與其他類別的新聞報道相比,不論在選材方面、寫作技巧、切入點以及創新方面,都具備自身特有的原則標準,這需要通過法制新聞的特性進行判斷。
關鍵詞法制新聞;編輯;基本原則
在當前的社會發展當中,法制新聞的作用及其強大,其不但能夠影響一個人,還能夠影響整個國家,甚至是整個社會。人們通過法制新聞可以了解到很多事件的真相,而作為法制新聞的編輯人員,則起到尤為重要的作用。在法制新聞的采訪及傳播當中,除卻本著普通新聞報道的原則之外,法制新聞還需綜合法制新聞的特征,堅持自身的原則。
不論時代發展到何種地步,不論電視新聞行業發展到何種狀態,法制新聞人都需本著新聞傳播不動搖的原則執行,只有穩抓這一方面,才可為法制新聞行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后盾。從根本而言,法制新聞編輯需確保法制新聞的時效性、真實性、重要性,法制新聞編輯需確保在最快的時間獲取最真實有效的信息,分辨出內容的真假并進行傳播,以此符合法制新聞的所需。
從本質而言,法制新聞傳播是為了符合百姓對法制信息的需求,其作為法制新聞的重要觀眾,是法制新聞服務的主體??墒?,傳統法制新聞編輯大多沒有實現以群眾利益為主,沒有與實際相結合,無法滿足百姓內心的需求,貼近感較弱。如此則會形成法制新聞節目收視率下降、社會影響力較弱的現象,對法制新聞的社會傳播效率大打折扣。據有關材料顯示,我國大部分受眾對法制新聞所播出的內容較為不滿,在內容上大多沒有與百姓的生活緊密相連,無法符合百姓的訴求。并且,還有些觀眾認為法制新聞傳播的內容具有虛假成分,播報時用詞不夠嚴謹,使得法制新聞的公信力降低[1]。
面對這一問題,法制新聞編輯人員需強化本身的業務素養及能力,持續分析觀察廣大百姓的所需,對于新聞編輯而言,用詞得當尤為關鍵。并且,法制新聞編輯人員還需有效掌握在采訪當事人及事件中進行編輯,免除虛假新聞的傳播,持續提升與群眾的密切度,從整體上提升法制新聞的編輯能力。
隨著法制新聞的播出,需在法制框架中執行,通過法律的正義感,令法制新聞不但可以展現媒體的公信力,還能夠展現出發展及權威性,從而體現最根本的民主和權利所需,這需要法制新聞編輯依照法制的原則執行。
3.1遵守法律法規
比如法制新聞不可侵犯當事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案件若干文解釋等。新聞單位對經營者、生產者以及銷售者的產品品質提出批評、探討,內容大多屬實,不需要認定成侵害其名譽。主要內容失實,對名譽有影響,則需認定為侵害名譽權。這個解釋的重點在于新聞的真實性。法制新聞編輯需通過案件報道的進程,密切關注審判結果,進行方針的協調。必要時則需提前組建新聞更正或報道最新動態,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法律糾紛[2]。
3.2運用法律用語
是否選擇關鍵詞的法律詞匯,是考察編輯法學的基本狀況。例如:報道內常見的考驗編輯法的基本素養則尤為關鍵?!白锓浮币辉~則不為妥當,應通過犯罪嫌疑人的方式,以法律層面進行探討。罪犯和犯罪嫌疑人的差別在于,罪犯是已經被判定有罪的人員,而犯罪嫌疑人則需要通過審訊之后進行判斷,兩者從本質上存在先后差別,從性質而言則差別更為明顯。在沒有真正了解狀況并繼續發稿時,則需使用“犯罪嫌疑人”的稱位。在我國刑事訴訟法當中指出,在公共機關觀察、檢察院起訴時期,“嫌疑犯罪人員”均為“犯罪嫌疑人”,直到轉送至法院進行審理后,才可被稱作“被告人”。“犯罪”指的是在法院中成立,“罪犯”指的是被法院生效的判斷分析自身有罪,并對刑罰的刑事被告人進行處理。
3.3謹記不要出現“媒介審判”
對于很多案件還沒有受審時,有些媒體的結論性報道早已發出,可是報道由于對國民問題的權利進行適當分割,或對行使案件的相關人士進行犯罪定位,且對法院正在審核并給出判斷的具體時間與結論表示不滿,有些是對法院公審判斷極為不滿,因此,對于司法機關審判則會形成龐大的影響力。在司法機關的規則當中,傳媒通過新聞法官的方式進行宣判,將新聞監督變為媒介審判。我國當前的法律規定,審判權歸于人民法院所有。媒介審判的方式,則體現出審判權的逾越。
通過法制新聞的編輯,可以看出感性宣泄超出理性分析。新聞追尋客觀真實性,可是在新聞事件當中,不論是編輯選題還是記者探訪,乃至配發評論及版面設定方面,都包括媒體立場。這樣的立場可以通過公共方式傳達與表現出具體的情況。實踐理性原則所需的規則論證依舊存在,并且說明媒體的立場,這一立場將公共媒介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規則論證超出形象建立。其次,說理明辨早于敘事訴求。這兩方面在某些層面相同,都較為注重法制新聞內的理性因素,均注重法制新聞編輯中的理性因素。需要重視的是,注重理性原則并非否定性原則,將感性認識融入其中。其次,我國傳統司法傳承至今,長期在情理及法理中轉換。注重理性原則并非否定感性原則,感性因素在新聞報道內無法欠缺,主要在于實現感性與理性的結合。我國傳統司法始終與情理及法制沖突,注重某一方。持續為當前法制社會更新,在持續為當前法制國家改變的過程,法制新聞需轉變引導民眾理性探尋思考方向的轉變。比如對于鄧玉嬌案而言,屬于刑事法律方面的問題。其應為正當防衛?防衛過當?還是故意傷害?可是很多媒體在報道時,并非通過法律性進行報道,而是通過形象建立與虛實訴求進行探討。對于鄧玉嬌案件而言,直接體現了鄧玉嬌的無助與無辜。這類描述性語言領先于專家而不入百姓眼中,再次造成民怨爆發[3]。
法制新聞報道具備其專業性與特殊性的特征,牽涉到社會的各行各業,是人們關注的重點。所以,編輯人員必須嚴格學習相關法律,提升自身法律素質,建立自身強大的法律后盾,才可良好預防和免除在法制新聞報道中產生問題。特別對于通訊及紀實類案件而言,需把握好尺寸。比如對于一些案件而言,有些歸于警方、法院及檢察院,這些內容均需保密,不可在媒體中進行公開。如果必須寫出,則需挑選少量的必要材料進行書寫??傊裁纯梢詫?、什么不可以寫,寫到哪種程度,都需要做到思路清晰。
值得強調的是,法制新聞稿件需要采用嚴謹的法律術語,不然會令讀者對新聞報道的事件及內容造成分歧,對宣傳效果產生影響。比如:對于反序詞而言,不論是犯人與人犯、罪犯與犯罪、證人與認證等用于,對于法制新聞而言都尤為普遍??墒窃谶\用時必須了解具體狀況,使用得當。并且,因為有些作為同音字,編輯人員也許認真辨別、準確把握。刑事案件被告人沒有被判決之前,有些媒體則將其寫為犯罪分子,而新聞報道則用死有余辜來為犯罪嫌疑人盡量減刑。并且,有些案例的報道,編輯人員不可闡述自己的論點,講話需把控分寸,通過事實而非在細節中繼續,如此便可令文章更為簡潔,且以免在細節中產生問題。
綜上所述,好的法制新聞不僅能夠起到弘揚正氣、擊潰邪惡勢力、震懾罪犯的效果,令人們能夠受到法制教育,起到良好的社會效益。對于不好的法制新聞而言,通常會為社會形成惡劣的影響,有些還會對城市的形象乃至穩定造成影響。所以,法制新聞工作人員需有效把握好具體原則的方寸,本著正確的輿論導向,細致謹慎,追尋技巧,為加快依法制國的目標奉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劉利.試談如何做好紙媒法制新聞的深度報道[J].學理論,2011(18):126.
[2]周艷芳.電視新聞編輯的基本素質[J].青年記者,2011 (17):71.
[3]陳朝暉.有關法制新聞標題的質疑與思考[C]//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231-235.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5)140-0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