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新泉州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福建泉州 362000
媒介融合下的廣播電視媒體傳播形態創新探討
黃志新
泉州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異軍突起,全面影響人類生活的同時,也拓寬了人類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加了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傳統媒體只能單一觀看或獲得信息,但新媒體已經完全達到聲、像、影三合一,由此也逐漸成為時代發展潮流。有專家與和新聞從業者擔憂,傳統媒體將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全面走向沒落。不過從新媒體發展趨勢來看,其短期無法完全取代傳統媒體,只會帶來更多新的挑戰和機遇,因此,只要傳統媒體借新媒體之勢不斷創新傳播形態,便能穩健持久的生存下來。
關鍵詞媒介融合;傳統媒體;新媒體;創新形態
筆者從事一線新聞工作已有9年,對近幾年新媒體的異軍突起感觸極大,尤其在民生新聞板塊,新媒體所帶來的沖擊尤其明顯。在新媒體語境下,傳統新聞如何與時俱進,對采編流程升級再造,傳統媒體的出路何在等,是每一個新聞人所必須要正視和思考的。本文將以筆者多年采編的經驗,就媒介融合下的傳統媒體傳播形態創新做一些思考。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聞的傳播介質日益多樣化,傳播的方式也呈立體化、全方位的特征。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最早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其定義單一即結合原先屬于不同類型的媒介。美國馬塞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浦爾指出,所謂“媒介融合”指的是各種媒介呈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趨勢。2006年4月,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副院長布魯克斯教授在學術講座中解釋:“媒介融合”是新聞學中的一個假設,其核心思想是:在媒體技術發展和藩籬的打破中,網絡、電視等媒介不斷進步,實現各類新聞媒體的有機融合。雖然學者們的理解和定義略有差異,但“媒介融合”毫無疑問是當今媒體發展的重大趨勢之一。面對大量涌現的新媒體和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傳統媒體大變革迫在眉睫。
2.1新媒體化的廣播呈多元化發展
廣播媒體有著自身的優勢,即伴隨性和移動性,但廣播也有先天缺陷,即形式單一、線性傳播和轉瞬即逝。在新媒體時代,廣播應主動對接微博、微信等,創新廣播節目傳播方式,拓展傳播渠道,打造便于網絡在線收聽的多元化平臺。
在這方面,我國最具典型代表的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網絡電臺,中國國家廣播網絡電臺是第一家由我國官方網站開辦,并于2005年7月13日正式開播的國際在線網絡電視。截止目前,國際在線網絡電臺擁有勁曲調頻、輕松調頻、海峽飛虹、南海之聲、手機電視和Office Radio等可供全天收聽的廣播,包括外語教學、資訊、娛樂音樂等一系列服務。國際在線網絡電臺針對網絡聽眾群體,專門制作符合網民收聽習慣的節目,是我國國內當前競爭力和影響力最大的網絡電臺,完美的融合了網絡交互性與線性兩種媒體傳播特點。近年來,全國各地的廣播電臺也都相繼推出了基于微博或微信的手機客戶端,既擴展了節目收聽群體,又增加了聽眾粘度。
不難發現,基于新媒體技術的廣播能突破時空間局限,實現單一信息傳輸到多樣信息平臺的轉變,讓聽眾按照自身喜好選擇收聽的節目。其最顯著的變化就是轉變以往單一聲音傳播的模式,達到全方位包括文本、聲音、圖片、視頻的展現,在節目內容豐富的同時也提升了吸引力。
2.2新媒體化的電視媒體更加“豐滿好看”
通過對網絡和手機終端的有效利用,傳統媒體不僅擴大了觀眾的參與性,也大大改變了傳統電視節目的組織生產和傳播樣式。
在電視節目的組織生產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出現和普及,極大方便了傳統媒體從業者,也極大提高了電視媒體的傳播效能。以筆者所在的泉州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新聞廣角》欄目為例。微博興起后,《新聞廣角》欄目很快開通了官方微博,粉絲達11萬人,獲得了大量的新聞線索和年輕客戶。2014年3月,新聞中心新媒體小組正式組建,《新聞廣角》微信公眾號亮相,目前粉絲已突破8萬人。新媒體小組就前線記者一道,遇有突發熱點新聞,就第一時間在《新聞廣角》微信號推出。2015年5月25日凌晨,原泉州市委書記黃少萍因病逝世,《新聞廣角》微信號第一時間發出消息,立即被新華網、中新社等眾多媒體轉發,當天該條微信的轉發量高達56萬多人次,大量網民留言跟帖,在當晚八點播出的《新聞廣角》里,這些網友心聲就成為新聞內容的一個重要部分,實現了手機客戶端和電視新聞的無縫銜接。此外,在每天《新聞廣角》播出前,微信公眾號會提前推送當天最有看點的新聞預告和部分視頻,借助新媒體平臺,與觀眾有效互動,拉近了跟觀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的距離,增加了用戶粘度,擴大了欄目影響力。
傳統的電視節目,觀眾只能單純被動地觀看接收。觀眾要發表感想要么寫信要么打電話,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短信互動平臺運用而生,觀眾可以通過手機短信,對正在播放的電視節目進行點評互動和有獎競猜?,F如今,隨著越來越普及的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客戶端,觀眾參與節目互動更加方便,速度更加快速。通過互聯網搭建的平臺,觀眾不僅能在手機上隨時隨地觀看電視節目,還可以自由上傳自己制作的視頻節目,借助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最終實現觀眾從單純接收者到傳播新平臺的轉變。
以新媒體為基礎的電視節目更是突破傳統電視節目地域性限制。在以往傳統媒體傳播電視節目不僅受地區限制,還受發射信號限制,像其他地方頻道觀眾是無法收看,只能收看衛視頻道。構建網絡平臺卻不受這種限制,通過網絡電視觀眾可隨時收看任意頻道制作的電視節目。甚至通過網絡平臺即便是身處異鄉之人,也能收看家鄉的電視節目。同時,還能最大化觀眾的自主權,根據自身喜好選擇觀看的電視節目。不難預見,隨著無線傳輸技術的發展,手機電視必將迎來爆發,各類精品化、細分化的電視節目將迎來真正的春天。
跟廣播電臺的網絡化探索類似,現階段,包括中央電視臺和許多省臺、衛視頻道在內,都在向網絡電視臺的方向進行探索,主要方式是通過網絡平臺,直播電視頻道的全部節目和部分精品欄目的點播服務。但是至今沒有找到一個能夠得到普遍認可的轉型模式。不過隨著網絡電視臺的建立,不少學者都認為這不僅是在互聯網上簡單地傳播影視節目,更是經由新媒體互動性反哺傳統媒體,促進傳統媒體創新電視節目的形態。
例如,我國湖南衛視前幾年就設計出一款電視節目互動手機客戶端——呼啦,其成功開創了電視媒體全新的媒體互動平臺,觀眾只需要下載安裝“呼啦”,便可實現線下互動交流。借助“呼啦”客戶端湖南衛視更成功搭建起一條連接家庭的通道,有機連接著個人與家庭收看電視節目的大小屏。一旦觀眾收看湖南衛視電視節目,就可以掃描節目下方出現的二維碼進入客戶端,完成其中相應任務獲取徽章獎勵,而當徽章數量達到一定時,還可以兌換實物禮品。諸如此類電視客戶端,能更好連接手機終端與電視,可滿足觀眾實際參與電視節目互動的需要,最大化調動觀眾積極性。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進步,特別是基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傳統新聞媒體正面臨著重大的變革,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和機遇,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新聞媒體如何健康持續地生存下去,其首先就是創新媒體的傳播形態,要轉變單一媒介單向傳播為多元媒介互動傳播,在打造電視精品節目的同時,盡可能豐富電視節目傳播的渠道和平臺,增加觀眾的自主選擇性,進而留住觀眾。
參考文獻
[1]陳志偉.論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媒介的變化[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1):34-36,56.
[2]秦珅.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傳播形態創新研究[D].河南大學,2013.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5)140-02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