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克中央電視臺,北京 100010
微博的輿論監督作用探討
龐克
中央電視臺,北京100010
摘要介紹微博能夠進行輿論監督所具備的特點,分析微博的輿論監督作用,并針對其局限性及解決辦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微博;輿論;監督
微博(Weibo),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簡稱,即一句話博客,是一種通過關注機制分享簡短實時信息的廣播式的社交網絡平臺。[1]在理論上,實現輿論監督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但實現監督的過程離不開新聞媒體。在實現輿論監督的過程中,新聞媒體運用自身的獨特力量,幫助公眾了解涉及自身利益的事務,進行信息傳播的同時加強輿論引導。普利策獎秘書長吉斯勒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訪時曾以“9·11”后的美國為例,強調媒體要做好“看門狗”。可以說,在這一時期,媒體充分地扮演著“看門狗”的角色,行使輿論監督的職能。[2]
但微博以其固有的特性,日益在輿論監督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郭美美”事件、李天一強奸案、畢福劍不雅視頻等社會熱點事件中都有著微博的輿論監督身影。相較傳統媒體,微博的特點更鮮明,作用更直接,但局限性也不容忽視。
1.1傳播的便捷性
微博得以廣泛推廣的技術支持主要是手機、計算機等各種可連接網絡的終端,用戶以此可以隨時隨地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動態。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該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49億,增幅明顯收窄。其中,手機網民為5.57億,占網民總數的85.8%。[2]手機和筆記本作為網民上網終端的使用率迅速攀升,互聯網隨身化、便攜化的趨勢為微博的繁榮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
1.2傳播主體的平民化
相比于傳統媒體,微博的進入門檻低,擁有更多的使用者,地域覆蓋面廣,可以隨時隨地地發布,傳播主體平民化,因此,很多傳統媒體都以微博實施新聞監控,獲取他們想要的新聞信息,以在后期進行深加工。當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現場目擊者或者當事人如果手中有一部手機或者一臺筆記本就可以通過微博,在第一時間將信息以圖片、文字、視頻的方式進行“實時直播”,所以微博憑借其用戶的廣泛性和如原子核裂變般的傳播速度,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1.3傳播內容的多元化
傳播主體的平民化、多元化,必然導致傳播內容呈現多元化特征。以新浪微博為例,其傳播內容包括明星的逸聞趣事、社區小巷的生活實況、黨政機構的活動公開、學者專家的思想碰撞,還有草根民眾的心情動態、爆料發現,當然其中既包括常規的新聞信息,也不乏一些爆炸性的重大新聞事件在微博上出現,引起了媒體的關注。
1.4傳播方式的裂變化
相比于傳統的博客而言,微博客所承載的傳播可以說是一種大眾傳播。在傳統的博客傳播中,博主的信息只能被關注此領域的少數人點擊查看,更大程度上是信息的接收,然后根據閱讀者的興趣選擇傳播或者不傳播。在微博客時代,技術設計上的“跟帖”或者“轉發”為民眾進行信息傳播提供了支持;其次,微博傳播內容的多元化基本上可以滿足大多數人的信息需求,草根民眾根據自己的需求,以“一傳多,多傳多”的方式傳播信息,信息多點到達,從而形成強大的影響力。再次,微博客的信息發布之后,傳統媒體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對信息進行重新的整合、加工、過濾,迎合受眾多元化的需求,微博客作為重要信息推廣的載體,最終也往往以重大新聞的形式反映在傳統媒體的版面或時間段里,實現輿論監督的可能。
基于以上特點,微博在輿論監督中可以發揮獨特作用。
1)監視社會環境,提供新聞源。在微博時代,個人開始逐漸在網絡媒體下掌握話語權。主要是互聯網這一新技術的推動使得大眾開始從網絡的后臺走向前臺。現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由閱聽大眾轉變為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消費者。開放性和共享性也讓微博的擁有者有了成為“草根記者”的可能。具體來說,就是廣大網民運用互聯網或手機終端,憑借微博這種新興的新聞出版工具,以反映、議論、評價和呼吁的方式,不斷地提供新的社會熱點信息。同時,傳統新聞媒體也抓住微博這個時尚的傳播工具,作為新聞監控的平臺。“在20世紀,新聞幾乎是由記者、新聞制造者、公關公司的營銷人員一手操控產生。媒體掌握絕對的話語權,公眾只能被動地成為閱聽大眾,只扮演新聞消費者的角色。而微博環境下的新聞報道則更多地以對話或討論的形式呈現,新聞不再是政府或大型機構壟斷的商品,每個人都參與到生產新聞并消費新聞的行列中?!盵3]
2015年3月發生在北京的人大附中學生拍涉機動車違法占道被罵事件,經網友拍攝通過微博曝光后迅速引起了媒體關注和公眾討論,這體現了微博作為新聞源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展現出其“自媒體”式傳播的速度。
2)傳達公眾呼聲,調整社會心態。作為社會個體,其日積月累的情緒、意見等是復雜的,有時也是非理性的。輿論的形成,就是對社會個體的情緒進行調節、疏導、整合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微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普通人在微博上作一種情緒宣泄,微博更多的充當了“傳聲筒”、“排氣閥”的角色。
微博是一個廣闊的平臺,以其用戶數量眾多、內容豐富、傳播速度及時的優勢,將不同個體對某些社會問題的意見聚集,或轉發或評價,形成一種符合大眾價值觀的意見模式。通過對一件事的轉發、評論,傳達出公眾的看法、呼聲,及時被媒體發現,或是得到志同道合者的呼應,通過表達和回應,調整人們的社會心態。
3)監督腐敗現象,擴散熱點事件。在黨和國家強力反腐的當下,微博也成為了向腐敗宣戰的利器。微博的曝光使得諸多腐敗行為無處遁行,從而也使微博發揮了監督腐敗,擴散熱點事件的輿論監督作用。
2012年11月20日,疑似重慶市北碚區區委書記雷政富不雅視頻截圖在微博發布。隨后有關部門介入調查,雷政富被免去重慶市北碚區區委書記一職,其涉嫌受賄罪也被依法提起公訴,最終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諸如此類由微博曝光的腐敗現象不勝枚舉,腐敗分子也在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的監督之下惶惶不可終日。除了腐敗現象,社會熱點事件的微博曝光率也在逐年走高。在去年出版的《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4)》中的數據顯示,2013年網絡輿情事件的首曝媒介以新媒體為主,網絡新聞和微博成為首曝新媒體的主導。熱點事件在微博上的迅速傳播,吸引民眾關注、轉發、評論,其迅速性和材料的一手性使其成為輿論監督的重要平臺。
雖然微博在輿論監督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經過多年的發展,其也暴露出許多局限性。微博作為新媒體的一種,其進入門檻低,用戶龐雜且非實名制,信息泛濫,真假難辨。同時由于平臺的虛擬性導致對微博的監督力度不足,虛假信息和謠言層出不窮,而微博的輿論監督也和公民的個人隱私保護也存在著矛盾?;谝陨暇窒扌?,筆者以為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決:
1)健全傳媒法律法規。健全的法律法規是一個國家、社會能夠正常運轉的基礎,作為社會輿論監督陣地的新媒體,自然不是法外之地?;ヂ摼W雖然具有虛擬性,但仍可以通過法律法規來規范其發展。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檢察院于2013年9月共同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詳細地規定了利用信息網絡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破壞社會秩序的;編造虛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虛假信息,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起哄鬧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今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賬號十條”也對加強網絡實名制,整治互聯網亂象起到了重要作用。法律法規的完善,能夠更好地使微博在法律的框架內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同時也能夠以法律的形式保護相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2)加強公信力建設。當前,傳統媒體已不是人們獲得信息的唯一來源,在年輕人當中,其甚至不是信息的主要來源。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微博等網絡媒體因其開放、迅捷、交互等優勢,在信息傳播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們對新興媒介的依賴度逐步增加。當然,微博現象之下,并不是意味著傳統媒體的末路。不得不承認的是,受眾對傳統媒體的信任度、依賴度正在降低。究其原因,正因為傳統媒體的傳播內容與受眾分離,媒體為了維持其自身的生存導致的廣告泛濫等現象,讓大眾被動地接收諸多他們并不感興趣的信息。另外,傳統媒體在某些社會熱點事件發生時,時常發生“捂蓋子”的行為,讓受眾對信息的接收產生一種云里霧里的感覺,這些都導致了受眾對傳統媒體信任度的降低。“傳統媒體應該注重自身的修養,做好正確的輿論導向,為自己設置好一個正確的價值標桿?!盵4]微博的真假信息泛濫同樣也導致了其缺乏公信力的局限性,筆者認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效融合,可有效解決公信力建設問題,這不僅符合習總書記提出的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要求,也能有效地將傳統媒體公信力強與新媒體傳播力優秀這兩大優勢結合起來。目前我們可以看到,上海報業集團的澎湃新聞,人民日報的俠客島都是這方面的有益探索。
3)開展公民自律教育。新媒體時代給人們帶來了傳播信息的超高自由度,也使得人們可以迅速、便捷的獲得訊息,但享受這種自由的同時,也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從個人的角度來說,首先必須遵守相應的法律法規,做到在網絡中明辨是非,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其次,在轉發或評論時,要做到事先核實,確認消息源,尤其是一些社會突發事件發生時,往往是微博等新媒體輿論監督功能有可能產生異化的時候,這時就需要公民嚴格自律,分辨真偽,不被居心叵測之人利用。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廣泛開展公民網絡自律教育勢在必行,在當下網民數量激增,網絡信息爆炸的環境下,青少年作為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主要使用者,應該獲得相應的網絡自律教育,這有助于他們正確使用網絡,獲得有益信息,屏蔽有害信息。同時,也有助于信息受眾明晰相關法律法規,做到知曉,遵守。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微博”詞條,http://baike.baidu.com/ subview/1567099/11036874.htm.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1502/t20150203_51634.htm.
[3]丹·吉摩爾.草根媒體.南京大學出版社,序ⅱ.
[4]吳亞欣,薛竹茗.新媒體時代微博輿論監督特點及發展策略.人民論壇,2015年(2).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5)140-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