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溫珮瀅北京印刷學院,北京 102600
微博微信中的版權保護問題探討
陳靜,溫珮瀅
北京印刷學院,北京102600
摘要在大數據背景下,網絡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媒體的誕生,微博微信作為新媒體的代表已成為當今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于人們微博微信版權保護意識的淡薄,各種類型的版權沖突時有發生,因此,探討微博微信作品的版權保護問題,對新媒體環境下網絡信息傳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微博微信;版權保護;侵權行為;網絡傳播
伴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信息的大量傳播,微博微信以實時傳輸、文字短、互動性強等特征深受廣大網民的喜愛。除了個人發布一些原創內容文字外,各類公眾號也相應推出了自己的原創文章或者是轉載文章來吸引讀者閱讀。而且,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一些傳統的電視媒體節目如《奔跑吧兄弟》、《非誠勿擾》等也開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來與粉絲互動。伴隨著微博微信使用浪潮而來的是信息的大量生產和復制,任何人只要注冊賬號后就可以一鍵轉發,但這并未經過作者的同意,因此,版權侵權問題時有發生。我們不禁要問:字數在140字之內的微博是否擁有版權?微信個人發布和公眾號推送的文字是否享有版權?如果有,又該如何調控作品版權和微博微信個性化互動性強的特征?在數字出版迅速發展的情境下,以上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探討。
微博微信發布內容的自由性與靈活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受眾使用,其功能包括互動留言、心情描述、圖片發表及歌曲分享等,這期間并不存在盈利的動機。然而,微博微信發布內容的隨時性和隨意性并不能掩蓋其發布內容仍然具有版權這一根本要義。也就是說,小到作者的一句話新聞,大到一篇蘊含作者深刻思想的文章,都是作者智慧的結晶,都相應的要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從法律上來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規定: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微博微信內容只要具有了作為作品的顯著特征就應該納入著作權保護的范疇[1]。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當事人法律意識的淡薄和對數字出版領域內微博微信傳播內容版權的不重視導致的侵權問題時有發生。版權保護勢在必行,這不僅是對于原創作者智力勞動成果的尊重,也是進一步完善數字出版領域內版權保護力度的重要方面,因此,只要符合作品要求,微博微信作品應該享有版權保護也成為不爭的事實。
微博微信版權侵權類型為抄襲和剽竊,再往細里劃分,根據侵權主體、侵權目的和侵權方式來看,又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2]。
2.1傳統媒體根據節目需要和受眾喜好直接挑選作品后傳播
隨著微博微信原創內容的增多,其中一些作品內容因其藝術性和思想性較高而被傳統媒體所采用。由于傳播的廣泛性和互動性,作者作品的發表其實一開始就置身于公共環境下,這種被大眾默許的“公共作品”往往被傳統媒體直接拿來使用。比如著名的搞笑類精彩視頻節目《微博江湖》,視頻內容全部來自網絡等大眾媒體上精彩有趣的小段子,通過將其他作者創作的內容整合后剪輯成視頻播出,再配上主持人“默默”搞笑的語調,抓住了讀者的眼球,無疑增加了其收視率。
2.2受眾直接復制原創作品為自己作品
作者的原創內容經用戶復制后發表在用戶自己的微博和微信上,這種不對原作者作品轉發的行為實際上已經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權。轉發和復制最主要的區別就在于對原作者署名權的保護與否,經過轉發的微博微信,會留有原作者的微博名或者微信公眾號,而復制過的信息則沒有這些標識。
侵權行為的發生往往是因為原作者作品經過無數次復制后發表卻不知道真正的原創作者是誰,這容易讓人覺得該內容是復制者原創的。如果這條內容實用性極高,則會增加大眾對該復制作品作者的關注,增加了對其的信賴,通過其他人的轉發,大大傳播了復制作品作者的知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粉絲數量。
2.3新媒體平臺之間互相抄襲復制
這種抄襲方式抄襲的主要是名人微博,通過制造虛假粉絲并以自己的虛假身份進行廣泛傳播,即將某個平臺上作者的相關內容(包括微博名、頭像、微博等)整體復制轉入另一個平臺中,并保持同步更新,如2010年爆發過數十位新浪微博名人集體維權事件,聲討其他門戶網站的微博復制。
首先要對微博微信作品進行立法保護,目前我國已有《著作權法》、《侵權責任法》、《網絡信息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通過具體的司法解釋和規則來對微博微信作品進行立法保護。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制訂專門的微博微信立法來對作品進行保護。《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在網絡上侵犯他人的一切民事權利。所以在微博微信平臺下,只要是通過抄襲、盜用等手段侵犯了微博微信作品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無論是微博博主、報刊雜志等傳統媒體還是微博服務提供商,都是侵權主體,都要承擔法律責任。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再加上自己的思考,筆者認為,微博微信版權治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明確微博服務提供商的責任和提高侵權賠償額
微博服務提供商對微博平臺上出現的各種問題起著監督管理的責任,除了對內容上明顯存在反動、色情、暴力等敏感性詞語進行自動過濾和篩選外,一般不會主動進行審查。本文筆者認為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明確微博服務提供商的責任:審查義務的貫徹落實、臨時凍結平臺賬戶兩個方面[3]。
1)審查義務的貫徹落實需要微博服務提供商對微博微信用戶發布的相關內容信息進行初步的審查。
由于微博內容更新快速互動性強,且其自由公平的特征不適合微博服務提供商對其細致入微的審查與刪除,因此,微博服務提供商可以在微博微信平臺上利用相應安全技術,在保障權利人隱私的前提下審查有相似或相同內容的信息,在確保權利人之間并不存在惡意侵權的情況下容許相關文字、圖片或視頻信息的發布。除此之外,微博服務提供商還可以通過對相關內容的審核自動屏蔽掉一些不良內容,從而凈化網絡環境。
2)臨時凍結平臺賬戶,微博服務提供商在臨時凍結平臺賬戶之前,必須要明確該平臺賬戶是否涉及舉證人所舉報的信息。
當微博服務提供商接到司法行政機關或者當事人的舉報的時候,要通過審查來決定是否凍結該平臺賬戶。當該平臺賬戶并沒有舉證人所提到的問題時,微博服務提供商就需要及時對平臺賬戶解除凍結。 在賠償金額的設置上,筆者認為單純依靠字數計算是不適合的,因為微博微信發布的信息必是短小簡潔的,這并不能充分保證權利人相關權利的保護。因此,通過權利人網絡公眾影響力的大小進行賠償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具體可以是通過是否為網絡“大V”、粉絲數量的多少、評論轉發人數的多少、在讀者中的知名度的高低來確定。
3.2完善微博微信證據保全及刪帖責任的行使
現有的微博平臺技術規則下,實名制還未成為注冊使用的必經環節,核查網民的真實身份大都是通過IP地址分析跟蹤,而這種技術卻不能準確判斷侵權主體的真實性。而且,對于侵權主體的侵權證據收集也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
3.2.1據保全措施
證據保全措施作為權利人維護自身權利存在其必要的價值和意義。眾所周知,當權利人的版權受到侵害時通過舉證可以給自己維權帶來勝算的可能。如若不立即采取相應的保全措施,很容易在以后的訴訟舉證中承擔敗訴的風險。證據保全措施需要微博原創者在面對侵權人侵犯自己權利的情況下采取收集證據的措施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比如可通過手機電腦截屏、郵件申訴等方式來進行證據保全。
3.2.2帖責任的行使
微博微信平臺真正落實加大保護微博微信作品著作權的力度,很大程度上依賴微博用戶及微博服務提供商的具體刪帖行為。博主被告知侵犯他人著作權之后的主動刪帖,在這種情況下,博主應主動刪除侵權內容來消除影響,嚴重情況下還需要賠禮道歉賠償損失;還有一種是微博提供商所采取的刪帖措施,這是一種被動刪帖。因此,微博服務提供商在接到舉證人舉報或舉證的情況下,通過審查確有可疑內容出現可以暫時斷開被舉報人的平臺鏈接,這跟騰訊的空間用戶有相似之處;微博服務提供商在3~5個工作日內對被舉報用戶微博微信內容進行仔細審查之后再確定其是否存在侵權行為。
3.3實施自動清理“僵尸粉”和原作品后臺自動認證制度
3.3.1動清理“僵尸粉”使作者的版權保護于無形
在一些有影響力的微博號上存在一些所謂的“僵尸粉”,這些“僵尸粉”平時沒有任何狀態的更新,但對于博主來說它們卻是存在的一大安全隱患。它們通過將博主原創微博復制到自己的其他公共平臺上來攫取眼球或經濟利益,但是博主卻很難在粉絲中找到復制者的蹤跡。類似的情況還比如說微信公眾平臺上的一些好的文章,一些粉絲關注后通過復制等方法將其傳播到另外一些微信平臺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原作者的版權。因此,微博微信平臺自動清理“僵尸粉”的責任義不容辭。
3.3.2作品后臺自動認證制度杜絕了惡意侵權
微博微信平臺可以通過自動認證制度來保護原作者的合法權益。當作品作者在微博或微信上發表了相關作品時,微博微信后臺會根據關鍵詞等自動識別該作品是否為原創作品,如果是原創作品,可以在作品后加一些綠色對勾等作為標識。這樣復制者在復制作品后沒有這些標識,可以讓受眾較好地識別是否為原創作品;也可以從根本上禁止復制作品的出現,即微博微信后臺對于一些非原創作品進行后臺識別后自動告知復制者此作品已發表過,當然,這些措施的完善還需要相關技術手段的不斷跟進。
微博微信版權保護問題在以互聯網發展為背景的今天有著深刻的研究意義,我們相信,在大數據分析和制度措施的不斷完善和牽引下,微博微信的版權保護一定會尋得一個好的解決辦法,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吳雨輝.微博博文的版權保護問題研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32).
[2]鄒舉.微博版權沖突及其治理[J].國際新聞界,2012 (3):6-11.
[3]李青.微博作品著作權保護研究[D].南昌大學.
[4]尹章池,周穎.微博版權問題初探[J].東南傳播,2014 (9).
[5]朱鴻軍,丁斌.集體抗爭與數字化轉型:紙媒版權保護路徑[J].中國報業,2014(5).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5)140-0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