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秋西南大學,重慶 400715
新媒體語境下網民自主意識的提高以及輿論把控手段簡析——以2015年5月3日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為例
姚金秋
西南大學,重慶400715
摘要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新媒體已經成為網民傳播信息,表達意見的重要平臺。區別于傳統媒體時代,受眾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新媒體時代,新媒體平臺給網民提供了充足的言論表達權,網民在接受信息的時候,可以自主發表意見,表達看法。隨著網民自主意識的崛起,要求信息傳播者盡可能不偏不倚的傳播信息,以正確引導和把控輿論,避免網絡暴力事件的產生。
關鍵詞新媒體事件;自主意識;輿論把控;網絡暴力
2015年5月3日,網上一段視頻瘋傳:一名成都男司機將一女司機逼停后當街毆打,35秒內男子多次踢中女司機臉部,導致女司機右肩骨折、腦震蕩,身上多處淤青。這就是引起全國轟動的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視頻發布后,涉事男司機不僅因涉嫌尋釁滋事被成都警方刑事拘捕,受到了萬千網民的“集體圍毆”。
令人沒想到的是,事情在48小時內發生了驚天逆轉,隨著涉事男司機行車記錄儀拍攝的視頻在網上公開之后,更多網民進一步了解到了事情的具體細節,開始將矛頭轉向女司機,隨即發生了眾多網民集體譴責女司機,人肉女司機個人信息,公布女司機開房記錄等一系列網絡暴力事件。
新媒體事件是指事件的曝光、發展都與普通網友的群眾書寫離不開,均是由網友提供的報料信息,形成樸素的“公民新聞”,繼而帶入公眾視野和大眾媒體進行跟進和討論。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起因是由于網絡視頻被曝光,從而帶入大眾視野,引發大眾討論,隨后傳統媒體跟進報道,新的視頻曝光,引發新一輪的討論熱潮,從而導致后面一系列事件的產生。整個過程中,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提供了討論場地,成千上萬的網民是事件發展的主導力量,據此可以推斷這是一起典型的新媒體事件。在面對事件時,網民迫切想要發表言論,表達看法,同時也能從中發現基本事實信息對于網民判斷事件,發表意見,這是網民自主意識提高的表現。
1.1自主意識
所謂的自主意識即是指作為社會共同體成員的公民對社會公共事務持有的信念、承諾與心理傾向,包括社會主體意識、社會參與意識、社會權責意識。而在網絡環境下談到的網民自主意識是指作為網絡使用者的網民在面對網絡事件時,所持有的信念、承諾和心理傾向,包括網絡主體意識,網絡參與意識和網絡權責意識。
1.2新媒體平臺提高網民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
在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主導的傳統媒體時代,受眾經常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處境十分尷尬,受眾與傳統媒體之間缺乏及時的雙向交流途徑。傳統媒介在面對龐大的受眾表達需求時,常常顯得有心無力。一方面要受制于媒體立場的影響,另一方面還要受制于版面、時間等的限制,因此即使是開辦過讀者來信,讀者聲音的傳統媒體,也不為受眾普遍接受。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從理念和實際上使得這種情況徹底改變。新媒體普遍強調以受眾體驗為中心,而且更為突出消息傳播中的互動過程。直至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誕生,受眾從單純的信息接受者身份,轉變為信息制造者和傳播者身份,網民的自主意識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1.3新媒體平臺缺乏對網民權責意識的有效規范
網民的自主意識包括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和權責意識,雖然新媒體對網民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都有極大的貢獻,但是由于缺乏對權責意識的明晰,網絡暴力事件層出不窮。
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即暴露了這方面的問題,網民在此過程中充當了“侵權者”的角色。先是女司機的個人信息包括身份證照片被傳到網上;緊接著又曝光了女司機的交通違章記錄,到最后甚至連女司機的開房記錄,女兒往車窗外亂扔東西等事件都一律曝光。在網民們樂此不疲的對女司機進行“人肉搜索”的過程中,女司機家人表示要反對輿論暴力,堅決維護自己家人的權利,這種警示并未終止網友的侵權行為,反而使其變本加厲。最終,網民的侵權行為也沒有受到任何處罰,除非女司機對這些成千上萬的網民逐一提起訴訟。
自由在任何地方都是相對的,不論是現實生活中還是網絡中。網民有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利,但同時也應當承擔相應責任。網民應當理性對待此類事件,而不是一味以“道德譴責”為最高判斷標準,強制進行侵權行為。在面對此類輿論發酵的時候,相關各方應該履行自己的職責,采取相應措施。
2.1完善相關網絡立法,抑制網絡暴力的發生
網絡暴力概念大致有三種內涵:1)網絡暴力是網絡輿論暴力;2)網絡暴力是一種網絡侵權行為;3)網絡暴力是一種網絡失范行為。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體現了上述三個方面的網絡暴力行為,眾多網民先是對女司機進行“人肉搜索”公布其私人信息,再以隱匿身份充當審判者的角色,以曝光女司機私人信息為樂趣,而當事女司機不可能對龐大的侵權集體進行逐個控訴,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遭到網絡暴力對待,成為事實上的受害者。針對類似網絡暴力事件,立法機構應加強網絡相關立法,避免公眾侵犯當事人合法權利行為的發生。
2.2新媒體平臺應該加強對輿論信息的審查和把控,切斷侵權信息源
新媒體時代,手機等移動媒介在人們生活中的日益滲透與網民自發參與,推動著社會輿論不斷向前發展。新媒體輿論呈現出迥異于傳統輿論的一些特征:輿論主體的匿名性與參與渠道的廣泛性、傳播空間的無界性與意見匯聚的實時性、議題生成的自發性與輿論發展的不確定性、價值觀念的多元性與價值取向的批判性、意見表達的失范性與群體行為的極化性。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中大部分的輿論信息都是通過新媒體平臺發布,網民廣泛參與輿論形成過程并且以多元的價值取向與批判觀念對女司機的行為進行極端化的評價,然而這部分帶有明顯侵權行為的信息卻堂而皇之的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引發了更大的輿論浪潮。一些新媒體平臺作為商業組織有盈利的沖動,喜歡制造熱點和爆點,但是一個良好有序的輿論市場,對新媒體本身也是一種促進,新媒體加強自身輿論信息的審查和把控,對于建立這樣一個良好有序的網絡輿論市場極具幫助。
2.3傳統媒體應主動承擔起正向引導輿論的作用
在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媒體的一種滯后性,從最起初的報道凸顯女司機的無辜可憐到最后為男司機翻案,導致輿論逡巡不定,傳統媒體的報道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作為值得信賴的傳統媒體,第一時間應該緊握事件的主線,仔細調查事情的來弄去脈,用客觀理性的報道回饋觀眾,才能正確的引導輿論。而不是吊觀眾胃口,段落式呈現以博取銷量。
參考文獻
[1]邱林川,陳韜文.新媒體事件研究[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陳代波.關于網絡暴力概念的辨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3(6).
[3]人民網.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的機遇和挑戰[EB/OL]. [2012-3-27]http://media.people.com.cn/GB/192301/192359 /192370/17512168.html.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5)140-0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