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內蒙古烏蘭察布 012000
社會化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基礎
李軍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內蒙古烏蘭察布012000
摘要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是我國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公民素質的提升不僅會促進社會的發展,還能夠讓公民獲得更好的就業就業生存機會,提升生活品質。社會化科普工作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基礎,實踐中相關人員應當認清兩者之間的關系,采取有效地社會科普措施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本文將對社會化科普工作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社會化科普措施。
關鍵詞科普;科學素質;措施
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促進人與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是社會化科普活動的目的。現階段世界各國都將強化科普活動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多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實踐中相關人員應當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理清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和社會化科普活動的關系,通過開展科學有效地科普活動提升民眾的科學素質。
1.1公民能夠形成對科學技術的全面了解
公民通過科學普及能夠形成對科學技術的全面了解,進而為科學技術正常的社會運行和發展提供保障。作為一把雙刃劍,科學技術具有給人類帶來文明幸福和通過不恰當使用產生負面影響的雙重作用。人們對科技的恐慌和偏見很容易在受到其負面影響時產生,認為造成問題的罪魁禍首就是科學技術,沒有認清科學技術是一種受人類支配并服務于人的工具的本質,影響人的制度和人是決定科學技術能夠人類帶來正面還是負面影響的因素。如果不通過科學普及和教育消除人們對科學技術的誤解和偏見,公眾對科技的熱情就會被削弱,科學技術的發展就難以收到普通民眾的支持,更有甚至會抵制和反對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正常的社會運行和發展很難得到保障[1]。
1.2促進公民個體的全面發展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滲透著科學技術,社會整體正朝著信息化、知識化的方向發展,公民的具備的科學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來的發展,公民只有在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的前提下才能獲得全面發展。這種作用具體表現在:個人生存發展的前提條件是科學素質;科學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個人生活品質的提升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選擇;公民維護自身權利、參與社會事物的能力受到科學素質的影響。換一個角度來說,一個社會的發展必須要掃除文盲,然而現階段對文盲的定義已經成為不會應用計算機、不懂外語,所以國家要想獲得發展,必須通過科學普及促成人們對這些能力的培養,讓更多高素質的人才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通過權威調查發展,我國達到基本科學素養水平的公眾比例明顯低于西方發達國家和日本,雖然江蘇省達到基本科學素養水平的公眾比例最高,當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所以,通過科學普及提升民眾的科學素質,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是一項急需完成的任務。
1.3促進人們反對封建迷信,應對高科技犯罪
應對高科技犯罪、識別偽科學、反對封建迷信都能夠通過科學普及得到實現?,F階段,我國社會中普遍存在各種偽科學和封建迷信現象,某些地方甚至成為重災區,對社會造成的惡劣的影響。占卜算卦、信封邪教通過迷惑民眾獲取非法利益。而人們沒有基本的識別能力、缺乏基本的科學素質是產生這些現象的重要原因,為使那些不法分子趁虛而入。不法分子進行危害活動時,常常為那些違背科學常識的封建迷信和偽科學披上科學的外衣,科學素質不高的人往往難以辨別。針對這些問題,政府需要應當將科學精神、科學知識的普及教育作為重點,促進普通民眾抵抗力和識別力的提升。此外,隨著科技發展的深入,那些掌握尖端、前沿的科學技術人占總體的比例越來越小,此時如果有個別人利用這些高科技實施違法行為,普通民眾由于缺乏了解很難應對和防范這些行為,造成的危害后果可想而知。過去黑客攻擊就是一種高科技犯罪,但后來隨著科學技術的普及,掌握技術的人逐漸增加,使得黑客攻擊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對普通民眾科學普及高科技知識,對預防高科技犯罪具有重要意義[2]。
2.1通過強化素質教育促進科學普及活動開展
現階段開展素質教育、提升公民特別是未成年人科學素質的最重要的途徑是各級各類教育體系的教育活動。實踐中,主管部門和各級院校應當對教育觀念進行革新,全面改革教育的考核評價、方式方法、教育內容、指導思想。其中對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改革是重中之重,變革只注重知識傳授和獲取的教育模式為將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觀念、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的培養作為教育核心的教育模式。同時,應當對現代科學理念進行科學確立,對已有的科學普及資源渠道進行完善充實,對網絡和基礎設施進行完善,并建設科教場館、水族館、動物園、科技館、博物館等科學普及場所,利用科學日、科學周、科技節對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進行動員,為實現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而共同努力。活動娛樂化、隨意化、形式化、過分知識化是現階段科普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相關人員應當糾正這些措施傾向,使得科普內容協調于精神、思想、方法[3]。
2.2強化科普制度建設為提升全民素質提供支持
在進行科普制度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可以借鑒外國的有益經驗。像美國通過1991年的《國家素質法案》、1998年的《成人教育和家庭素質法案》、2001年的《素質家庭法案》,將公民素質活動納入到政府政策和法規的調整中。同時,一些國家還將科學素質行動的評估、協調、規劃安排給專門的組織實施機構進行,這些機構還制定并實施了激勵機制、測評機制。我國于2002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這標志著社會科普工作被納入到法律的調整范圍。隨后我國還頒布了相關的綱領性文件,文件對科普活動計劃和目標進行了相應的規定?,F階段,相關責任部門應當對有關政策和法規進行細化和完善,保證國家政策法規的有效貫徹和落實,為提高全民素質提供制度支持。
2.3利用傳媒平臺的科普作用推動科學素質的建設
當前人們生活受到傳媒的影響日益加深,政府部門開展素質科學建設應當有效利用傳媒平臺的科普作用,強化科學素質建設的影響。這些傳媒平臺在適時宣傳科普活動和相應內容的同時,能夠在長時段理推出獨立的專題品牌,進而不斷擴大科學素質建設的社會效應。因此科普工作者應當對電話熱線、廣播、影視、網絡、期刊、報紙進行充分利用,讓這些媒介有效推動公眾科學素質建設。
2.4通過打擊偽科學、迷信活動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當前社會公眾的試聽經常被那些披著科學外衣的迷信和偽科學混淆,使人民的身心健康和財產安全受到侵害,嚴重阻礙了公民科學素質的提高。在我國一些偏遠地區,因交通和科技的相對落后造成公民普遍素質不高,更易受到迷信、偽科學的迷惑?,F階段我國有相當比例的人對“風水”、“周公解夢”、“星相”、“求簽”、“相面”、“算卦”深信不疑。要實現對偽科學和各種迷信的有效批判、揭穿、抵制的目的,就應當讓公民明確科學的特征、本質,進而科學合理的解答一些現象。所以,科普工作者要有效宣傳、普及科學,讓公民真正了解科學,進而摒棄那些愚昧的迷信思想,最終促進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4]。
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無論是對社會發展還是公民自身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有關工作人員要有效利用社會化科普活動,為全民素質的提升打好基礎。此外還應當借鑒外國科普活動的有效經驗,對科普活動進行創新和變革,使社會科普活動能夠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任福君,翟杰全.我國科普的新發展和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課題[J].科普研究,2011(5):8-17.
[2]胡曉艷.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為抓手 大力開展城鄉科普工作[J].科協論壇,2010(7):7-8.
[3]郭建斌.加強科協在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中的服務功能[J].社團管理研究,2012(8):52-55.
[4]張學鋒.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探索與嘗試[J].學會,2015(4):61-64.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5)140-01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