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璞
吉林電視臺,吉林長春 130033
新媒體是隨著網絡等新技術盛行之下逐漸出現的一個概念,不同的行業,關于新媒體的定義也不盡相同。因此,到目前為此,還沒有一個確定的關于新媒體的定義。所謂“新”,往往是相對于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的。而且隨著時代與技術的變革,“新媒體”的范疇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
新媒體相對于不同的行業,有很多獨特的個性,本文主要與傳統的電視媒體相比較,來分析新媒體的特點。
新媒體內容涵蓋面廣,表現形式也日趨多元化。網絡論壇、微信朋友圈、QQ等,在新媒體的語境下都可以成為活躍的公共空間,傳播海量信息。這里,既可以討論關乎民生的國事,又可以發布新鮮的娛樂八卦;既有涉及百姓衣食住行的生活資訊,又有網絡熱議的熱點問題。因此,新媒體平臺越來越成為新聞信息的集散地。互聯網的開放性和自由性使得空間和時間都不再是問題,新媒體信息越來越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與新媒體相比較,傳統媒體的傳播途徑相對單一,而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則更加豐富多樣,任何網絡或手機使用者都可以通過各自的平臺進行交流,平臺中的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傳媒的主體。新媒體已經打破了編輯記者等傳統媒體的職業界限,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傳播者,自媒體時代已經到來。盡管由此也帶來一些弊端,比如,傳播內容無法得到精準的操控等,但大眾化的特點,讓新媒體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
新媒體的大眾化特點也衍生出了它的另一個特點:互動性。新媒體在傳播過程中,受眾可以和信息源隨時互動,比如,受眾通過新媒體閱讀新聞,同時,也可以通過新多媒體將閱讀的新聞發布出去,或是發表自己獨特的觀點,這是傳統媒體無法實現的。以春晚為例。作為春節紅包活動的創始者,微信通過與央視春晚的首次攜手,從晚上8點開始,用戶“搖一搖”手機可以搶到由各企業贊助商提供的超過5億元的現金紅包。騰訊公布的數據顯示,春晚播出期間,微信“搖一搖”互動總量達到110億次,峰值為每分鐘8.1億次。觀眾與電視的互動手段是通過手機,通過“互動”賦予傳播的絕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概念,而是從傳播理念到產業模式的全面提升和變革,是傳媒發展戰略中的資本砝碼。大眾媒體時代正逐漸讓位于個人和參與性媒體時代,這將改變媒體行業和整個社會。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影響力不斷增強,對傳統媒體的沖擊也越來越大。有專家預測,未來的幾年內計算機和電視可能已經整合,技術轉變下,媒體已進入一個反客為主的新時代。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新媒體也不例外。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以其匿名性與快速傳播性,極易成為謠言的“助推器”和“放大鏡”。暢通的言論通道與開放型輿論環境給人們交流思想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一些蔓延于網絡的“情緒型輿論”,有時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很大,從而加劇了群眾的盲從與沖動,也使網絡沖突與網絡暴力現象日益突出。2013年4月的一則假新聞:“長春老人發病倒地,178人跨過,僅一女子停下守護。” 經過各網站和微博的大量轉載后,178比1的反差,引起了全國網民的激烈討論,其中一些媒體竟然給出了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評價。經過相關部門的調查給出的結論是,媒體轉載的視頻有刪減,并非這次事件的整個過程的記錄,提供幫助的也并非這一女子。事件的還原也再度讓媒體的公信力受損。新媒體時代,有人披上了善良的外衣,打著弘揚正義,揭露真相的幌子,發布虛假信息引發的后果也會更加嚴重。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互聯網成為人們發布和獲取信息的重要管道之一,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編導,每天也在從網絡上接受著海量信息,這就需要電視編導提高自身的素質,以應對新媒體時代的新挑戰。
信息時代是一個各種信息充斥著人們生活的時代,其中必然會有一些質量低下、惡俗不堪的信息散布于網絡。這就需要電視編導提高自身的甄別能力,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價值導向。在信息的篩選、整合、編輯時,不僅要求電視編導具備專業的新聞素養,還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道德水準是電視編導必須遵循的傳播規律。電視編導應擔負起文化傳播和道德傳播的責任,必須有清醒的角色認知和職業道德認知,通過職業教育不斷提高政治和業務素質、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內涵,維護新聞傳播的社會秩序,自覺用良好的職業操守和職業規范來梳理新聞、甄別真偽,更好地對網絡信息進行把關。
另外,新媒體的大眾化和互動性,也使得一些具有交互性的信息真偽難辨、混淆視聽,作為電視編導,更應該準確客觀、全面地把新聞事實呈現給受眾,當好把關人。
創新是媒體立于不敗之地的一大法寶。新媒體時代,是一個多元創新的時代。這就要求電視編導更應該加強節目策劃,提高創新能力。在新媒體環境下,電視編導應該改變之前的對信息的簡單收集和整合,從多角度多方位挖掘新聞價值,在眾多相同的觀點中闡述自己的態度。新媒體的出現讓人們接受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如果不加強策劃,制作出“與眾不同”的節目,很難吸引受眾的注意。因此,電視編導必須具備在大眾化的基礎上增加獨特性、創新性的能力。
專業技能在任何時期對于一個從業人員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20世紀90年代末以前,計算機和網絡尚未普及,信息化水平還沒有現在那么高。追求內容的精致和高質量是這個時期媒體的主旋律,傳統的編輯在日常的工作中,主要是用其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和在編輯行業中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文字的加工,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入地對文字進行編輯。傳統的編輯更強調對文字敏感。有能夠熟練地駕馭語言的能力。而在新媒體時代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信息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信息的類型多種多樣,讀者獲得信息的途徑也越來越多,如何能及時快速的更新信息?新媒體不同于傳統媒體,它是以計算機為終端的基于互聯網傳播平臺而發布信息的媒體。在這種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計算機成為了編輯不可或缺的工具,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知識已經成為電視編導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之一。傳統電視編導手中的紅筆已經被計算機這種新的編輯工具取代。未來,新媒體的發展還會引入大量新技術、新手段,這就要求電視編導增加知識儲備,提高專業技能,才能輕松駕馭全新的編輯工作。
機遇與挑戰并存,新媒體的興盛,使得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電視編導必須迎接時代的挑戰,完成自身的角色轉變,進行自我能力的提升,以適應時代的變化對電視編導工作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