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 本研究主要調查了初中生共情與人際關系之間的聯系,探討了以共情為培訓內容的團體輔導所產生的積極作用。研究以浙江省某中學某班級32名初中生為被試,采用實驗組控制組前后測設計,實驗組和控制組各8男8女16名學生,對實驗組學生進行以共情為培訓內容的團體輔導。
關鍵詞 共情人際關系 初中生 團體輔導
中圖分類號:G65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3-0011-02
一、共情的含義
共情(empathy),又譯作移情,感情移入、同理心等等。美國心理學家Titchener(1909)最早將共情(empathy)一詞翻譯過來,將共情定義為:“感覺到自己進入了對象的內部,是一種將客體人性化的過程。”
共情使個體保持自主,但同時感覺與他人有聯結。共情是良好人際關系不可或缺的紐帶。除了學習之外,初中生活最重要的主題便是與人交往,而共情能力對改善初中生人際關系十分重要。
二、共情研究的設計與過程
本實驗采用實驗組和控制組前后測設計,再對調查問卷所取得的兩次數據進行檢驗和分析,得出結論。
前測:從浙江省某中學某初三班級中隨機選取32名學生,然后隨機分配各16名學生到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和控制組被試均是8男8女。對實驗組合控制組學生采用的調查問卷是Davis(1980)編制的《人際反應指數(中文版)》和吳超編制的《中學生人際關系問卷》。
團體輔導:對實驗組初中生進行以共情培訓為內容的團體輔導。團體輔導時間為8周,每周1.5學時。控制組學生不進行任何輔導。
后測:團體輔導結束后進行即時后測,用《人際反應指數(中文版)》和《中學生人際關系問卷》再次對實驗組學生和控制組學生進行測試。
三、共情研究設計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對實驗組、控制組共情能力和人際關系的前后測得分差值作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現,實驗組的共情能力及人際關系前后測得分差值均顯著高于控制組的前后測得分差值,說明團體輔導顯著提高了實驗組被試的共情能力及人際關系。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通過為期八次的初中生共情團體輔導,結果表明,實驗組初中生的共情能力、人際關系都得到了明顯的提高,統計結果達到顯著。這表明,通過共情團體輔導不僅能直接提高初中生的共情能力,同時也會間接地改善初中生的人際關系。
四、共情培訓方式
目前的共情培訓多以團體形式進行,在教育領域中則多以班級為單位實施。在共情培訓中經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認知訓練:本次研究首先讓學生搜集盡可能多的情緒詞,然后以游戲的方式要求組員盡可能多地說出一些情緒詞匯并說出相對的詞組,讓學生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情緒詞匯的含義。此外,還采用了廣告、視頻片段作為分析的素材,組織學生通過觀看、評論等方式來加深情緒情感的理解,還加入了快樂傳真等游戲,讓學生觀察其他人的非言語信息,來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和情緒情感狀態。
(2)情感訓練:情緒追憶法訓練期間,要求被試嘗試者回憶過去的生活中自己感受最深的情緒體驗,將事情發生的時間、發展的全過程以及自己的感受都說出來。兩個同學為一組,第一個說的時候,第二個同學用心傾聽,第一個同學說完后兩人討論分享,之后交換角色,再進行一次。然后讓實驗組其情感換位法是讓被試進入到主試提供的社會情感情境中,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他人的感受,最后進行討論與分享。
(3)行為訓練:首先通過游戲讓學生們認識到積極傾聽的重要性,然后在體驗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傾聽的習慣,現場練習積極傾聽和積極反饋,并且掌握一些共情的技巧并進行演練。在積極反饋的過程中,學會使用一些有用的句式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情感和意圖方面的理解和尊重。角色扮演中要求扮演者融入情境中的角色,按照這個角色本身的性格和行為習慣行事,可以讓扮演者更好地了解角色本身的想法和情感。然后全體組員對角色的想法、立場和情緒情感進行討論,并對角色扮演活動進行簡單評價。
五、共情培訓的現狀與未來展望
有研究表明針對提高初中生共情能力與人際關系的團體輔導應用研究很少。當前初中生的人際情況復雜,從初一到初三,有人際關系不斷惡化的趨勢,而通過提高共情能力來改善人際關系也是一條高效可行的途徑。青春期的學生對情緒表達與識別十分敏感、情感體驗強烈,這是共情能力的基礎,是開展以共情為培訓內容的團體輔導的有利條件。但是他們的共情技巧不是很成熟,這是需要以共情為培訓內容的團體輔導進行改善的地方。因此,設計出有針對性的以共情為培訓內容的團體輔導方案,并檢驗其在改善人際關系上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教育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陳珝.通過共情訓練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
[2]王賽東.初中生共情能力的培養[D].浙江師范大學,2012.
[3]吳超.中學生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性[D].西南大學,2008.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