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英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3-0088-01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選擇一個恰當的切入點引入教學,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誘發學生的閱讀期待,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文教學要善于利用文章切入點,引發學生質疑,使學生成為問題積極、主動的探索者。
一、題眼處質疑
課題是文章的題眼,而眼睛又是心靈的窗戶,有的題目本身“問題的含金量”就很高。教學中,如果引導學生從此處入手提問,既可以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可使學生更快地把握文章的主題。如教《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可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去發現問題:為何稱他們為“五壯士”,而不是“五戰士”?這樣,學生就從題目中發現問題,并去認真探究,很快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二、矛盾處質疑
有些文章的內容之間、內容與形式之間、語言之間常存在著某些矛盾現象。這些矛盾其實是作者刻意安排的,閱讀時,注意這些矛盾,并問“為什么”,能促進對文章的理解。教學中如能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矛盾進行質疑,可創設憤悱情境,從而訓練思維,以統一認識,求得正確而深入的理解。例如:教學《西門豹》一文時,我們可根據文章內容設問:“西門豹明知近年來漳河沒發大水是因為干旱的緣故,為何還要夸河伯真靈呢?”通過這樣的提問,可以形成一種有價值的課堂沖突,然后再通過引導學生討論交流,便可讓他們充分認識西門豹將計就計、正話反說的藝術,領略西門豹足智多謀的風采。
三、疑難處質疑
“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精心閱讀往往會有所發現,有所質疑。從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疑難點入手,會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有利于促進教學過程中的民主與互動。這樣師生互動交流的積極性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教學《草船借箭》一文,當學生在大體了解了歷史背景、事件結果之后,而對其結果出乎意料時,就可順勢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諸葛亮敢這么輕易地接受周瑜的任務呢?其奧妙到底是什么呢?這樣學生不僅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也受到深層次的思維訓練。
四、高潮處質疑
故事的高潮往往最打動人,最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抓住它讓學生質疑,就牢牢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如我在教學《老人與海鷗》一課時,先播放“海鷗送老人”這個部分中的感人畫面,并配樂朗讀課文相關句子,孩子們一下就被那感人的畫面、悲傷的音樂感染了。我順勢引導學生:為什么海鷗會有如此驚人的舉動?學生帶著問題,興趣盎然地回顧老人對海鷗的愛,理解了海鷗對老人的深情,感悟了文章主旨。
五、空白處質疑
由于作者的構思和運筆行文的需要,許多文本中往往省略了一些內容,形成語言文字的空白點。教學時,引導學生于空白處質疑,補充空白,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中彩那天》一文,在描寫我們一家圍坐在一起,講了許多有趣的事情,后用了“……”,顯然,這是作者留下的一處藝術空白。教師可引導學生扣此質疑:“作者為什么句末要用省略號?作者可能會講些什么?”這樣不僅使學生的言語能力得到訓練,而且使學生的思想情感得到陶冶,創新思維得到培養。
六、結尾處質疑
學生在學習完課文后,整合全篇課文內容,再聯系實際,又會產生新的疑問。學生此時質疑,是對課文內容的反思、深化。教師在上完課文后,要引導學生深挖課文內涵,可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學完后的體會,或讓學生演課本劇,或談故事如何編下去,或寫廣告詞、當小導游等。如學完《凡卡》后,有學生問:凡卡是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當他醒來之后會發生什么?他今后的命運又會如何呢?這些問題牽動了每個學生的心。順勢指導學生展開想象,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會活起來。
語文教學中切入的目的不光是為了尋求一種情趣原則,而是一種更佳的課堂效益。叩其一點質疑,散發開去,牽動對全文各部分的閱讀感悟,就能實現閱讀教學的優化。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