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斌 吳梅芳/文
地方政府的政策導向對區域自主創新的促進作用
■吳 斌 吳梅芳/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出臺了諸多政策法規,有力地促進了企業的創新,激發了個人的創造力。在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地提出“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的戰略決策后,地方政府如何進一步在財稅金融政策、高新技術產業化、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對企業和個人進行支持,從而加強對區域自主創新,成為了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自主創新活動是一個包括技術研發及其產業化的完整鏈條,財稅政策對于企業的技術創新鏈,應根據不同階段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給予分類支持。在研發階段,重點是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投入和實踐;在產業化階段,重點是鼓勵企業技術成果進入市場,鼓勵企業技術創新活動與產業發展結合。政府應著力引導社會資源向風險投資、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傾斜,大力提高企業的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一)完善政府科技投入機制
要緊緊圍繞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科研體制改革步伐。重點是建立符合國家戰略的科技決策機制、引導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機制、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以及公共科技資源全社會共享機制。要探索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風險投資制度、技術入股和技術期權制度。通過對創新技術的評估、作價、折股,推進“技術資本化”,給技術人員裝上激勵機制的“馬達”。把鼓勵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點放在研究與開發階段。完善財政科技投入資金的量化考核機制,加快修訂財政科技經費管理條例,加強對科技經費的分配、管理和監督。定期對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進行外部評估,實行科技政務公開制度,增加透明度和公開性,擴大新聞媒體和公眾對科技經費使用的監督。擴大社會科技中介機構參與項目評審和監督的范圍,建立科技人員信用體系,提高財政科技經費的使用效率。
(二)完善稅收激勵政策
第一,推進增值稅盡快由“生產型”轉向“消費型”。應在高新技術企業率先試點,以減少對高新技術產品的重復征稅,使其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設備更新改造。此外,還應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增值稅的優惠力度。第二,盡快實行“兩稅合一”。要合并內外資所得稅,實行內外統一的優惠政策。要鼓勵企業加大對研究開發的投資力度,對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只要其投入比有所增長,就可按照加扣50%的規定抵扣;企業引進博士后研究的費用,可視同研發支出。加快高新技術企業折舊速度。允許企業按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開發風險基金,以彌補科研開發可能造成的損失。對企業購買無形資產的特許權使用費支出,應允許在稅前列支等。如果創新投資者把創新風險投資收益再用于創新投資,這部分收益應可以享受再投資退稅優惠。第三,對個人的技術轉讓、技術專利使用費等減征個人所得稅;對科研人員從事研發活動取得的各種獎金、津貼免征個人所得稅;鼓勵科研人員持股,對科技人員因技術入股而獲得的股息免征個人所得稅,以鼓勵技術創新。第四,逐步取消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所得稅優惠方式要從直接減免為主轉向直接減免和間接減免綜合運用,更多地采用稅基式減免,制定扶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特殊優惠政策。
國家把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重點,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地方政府的相關政策在這當中能起到關鍵的承接作用。
(一)優化高新技術產業化環境
繼續加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產業化基地建設。制定有利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并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政策。構建技術交流與技術交易信息平臺,對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基地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開展的技術開發與服務活動給予政策扶持。
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中關村科技園區是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政策的一個集中體現,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關村科技園區為國民經濟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園區承擔的國家“863項目”占全國的25%,“973項目”占全國的36%。在國家的重大戰略工程及國家安全領域,一批中關村企業發揮了重大作用。如科興公司研制的“非典”滅活疫苗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研制達到與發達國家同步水平。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出了六大類、2000多個品種的“中國芯”。研制出11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在神舟五號和六號載人飛船項目上,中關村企業以自己的產品和技術向全球展示了提供高端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配套能力。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推動下,國內又涌現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如以軟件人才培訓和軟件開發為主的大連軟件園區,以電子工業為主導的四川綿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這些高科技園區把產、學、研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加速了最新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過程,并且在傳播先進技術、培養專門人才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是地方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
(二)支持面向行業的關鍵、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
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產業競爭前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重點加大電子信息、生物、制造業信息化、新材料、環保、節能等關鍵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
傳統產業是相對于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等新興工業而言的,主要包括鋼鐵、煤炭、電力、建筑、汽車、紡織、輕工、造船等工業。以浙江省麗水市為例,麗水的傳統產業主要有化工、鞋業、服裝等輕工業,麗水的傳統經濟模式存在著產業結構偏“輕”、技術含量偏“低”等弊端,其競爭優勢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著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在麗水傳統企業升級上,麗水市委市政府積極為企業與高校搭建交流平臺,幫助企業向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邁進。比如該市新興的機器人制造產業就是政府主導、民營企業參與的一個“亮點”,該市也成為了繼唐山、昆山之后我國第三個國家級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基地。

(一)產、學、研形成合力,實施技術標準戰略
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要求,以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為目標,產生一批對經濟、社會和科技等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發明創造。組織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聯合攻關,并在專利申請、標準制定、國際貿易和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將形成技術標準作為國家科技計劃的重要目標。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等要加強對重要技術標準制定的指導協調,并優先采用。推動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建設,促使標準制定與科研、開發、設計、制造相結合,保證標準的先進性和效能性。引導產、學、研各方面共同推進國家重要技術標準的研究、制定及優先采用。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推動我國技術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加強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建設。
(二)完善知識產權制度,保護知識產權
保護知識產權,維護權利人利益,不僅是我國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自主創新的需要,也是樹立國際信用、開展國際合作的需要。要進一步完善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營造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治環境,促進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和國家知識產權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依法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各種行為。同時,要建立對企業并購、技術交易等重大經濟活動知識產權特別審查機制,避免自主知識產權流失。防止濫用知識產權而對正常的市場競爭機制造成不正當的限制,阻礙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將知識產權管理納入科技管理全過程,充分利用知識產權制度提高我國科技創新水平。強化科技人員和科技管理人員的知識產權意識,推動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視和加強知識產權管理。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從業資格制度和社會信用制度。
日本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日本政府實施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政策,尤其是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方面、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日本引進技術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引進技術的過程中,重視對引進技術的研究。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引進技術后,要花一半的經費從事研究。例如,1965年日本購買專利技術費為300億日元。以行業為例,如鋼鐵行業,1957-1961年用于研究的費用平均為引進費用的2-3倍;60年代中期,機械行業研究經費中用于引進的僅為16.9%,而用于改進引進技術的占68.1%。這些技術經改進可比原來效率提高30%。二是在引進和推廣外國先進技術的過程中,建立和發展了自己的科研力量。1955年,日本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共有6萬人,到1975年,科研人員增加到39.6萬人,在20年間增長了7倍以上,日本的科研隊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強大力量。
我國企業重引進、輕消化吸收的弊端始終未能克服。有數據顯示,我國29個制造業部門消化吸收投資強0.72%,和技術引進投資強度相比約為1:9.5,也就是說,投資9.5元于技術引進,只投資1元于消化吸收。消化吸收薄弱是我國技術引進存在的嚴重問題。我國從80年代初就關注技術引進后的消化吸收問題。但時至今日,效果并不理想。
日本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重視消化吸收才能真正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在技術能力上增強國際競爭力,而增強消化吸收能力則必須重視消化吸收投入。我國應選擇一批大企業由國家重點扶持,使其重視消化吸收投入,或由國家在消化吸收上給予投資。對量大面廣的其他大中企業則在政策上給予政策引導,支持企業成為掌握和開發新技術的主體。不過,此對策的有效性取決于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即企業必須是技術創新主體。如果企業不存在增強自己技術創新能力的強烈愿望,企業與政策的積極性不一致,那么即便政府積極進取,大力培育,企業仍會敷衍應付,大大降低對策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麗水市中醫藥研究所經濟信息研究室,麗水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