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再遲(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海南海口571127)
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心理健康效應
□崔再遲(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海南海口571127)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和數理統計等研究方法,從生理學、心理學角度探討了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闡述了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對改善和治療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體育鍛煉能夠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預防心理疾病,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
體育鍛煉大學生心理健康
隨著現代化進程加快,面對高效率、快節奏的學習生活和日益復雜的人際關系等,處于接觸社會臨界點的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增大,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文章主要探討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心理健康效應,分析適當的體育活動對幾種情緒的積極影響,讓更多大學生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通過體育鍛煉來調節自己的心理,維護和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尋求促進心理健康的途徑和方法。
2.1、研究對象
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學生,發放問卷600份,問卷進行整理分類,54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1%。
2.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調研。
通過計算機檢索和人工檢索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包括國內外體育和心理書籍及期刊20余種,為本論文的寫作和完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2)量表評定法及基本情況調查。
調查采用心理健康臨床癥狀自評量表(簡稱SCL-90),能準確表現出被測者的自覺癥狀等優點,反應被測者的病情及其變化,是當前心理門診中應用最多的一種自測量表。量表的效度系數在0.7-0.90之間,測試結果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3)數理統計法。
將有效調查問卷所得數據運用spss12.0for window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相關變量的T檢驗,得出統計學結果。
(4)分析比較法。
在文獻資料研究、量表評定等研究的基礎上,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比較,尋求一些規律性的認識與有益的啟示。
3.1、不同體育鍛煉狀況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
體育鍛煉有助于非認知因素的發展,可增強自信、培養樂觀開朗的個性,使人積極向上、充滿生機。在體育鍛煉中,可以采用自我宣泄、代償遷移等方法減輕或遷移不良情緒,緩解心理壓力。體育鍛煉還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體育鍛煉能豐富課余生活,增長知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在549名被調查者中,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為298人,占總人數的54.2%;不經常鍛煉的251人,占總人數的46%。將人在不同鍛煉狀態下的心理問卷統計后發現,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中有238人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占經常鍛煉人數的79.86%;有56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占經常鍛煉的人數的18.8%。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251人中有172人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占不經常鍛煉人數的68.52%;有79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占不經常參加鍛煉的總人數的31.5%。從表1的對比統計中可以得出結論,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要好于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由此可見,在日常生活中堅持體育鍛煉對人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而重要的調節作用。

表1 經常鍛煉與不經常鍛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統計表
3.2、經常鍛煉者與不經常鍛煉者的分析比較
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作用反映在不同的心理因子上。9項心理因子進行對比較分析,發現經常鍛煉者9項因子的癥狀明顯低于不經常鍛煉者,說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不經常鍛煉者。經t檢驗(P<0.05),除軀體化和恐怖因子外,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的其它7項心理因子與不經常參加鍛煉的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見表2)。

表2 經常鍛煉者與不經常鍛煉者SCL-90分值比較(M±SD)
4.1、體育鍛煉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體育鍛煉使人學會競爭,學會表現自己的才能與實力,還能發展人的身體運動協調能力,思維能力,磨練人的意志,使人變得堅強剛毅、開朗樂觀。在鍛煉中學會控制自己的需要和動機,學會延緩需要的滿足,從而使自己的個性更傾向于成熟。
4.2、體育鍛煉可調節情緒
通過體育鍛煉可使情緒得到調控。不良情緒是導致生理心理異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體育鍛煉能夠直接給人帶來愉快,并能降低不安,從而調控人的情緒,改善心理健康。
4.3、體育鍛煉能協調人際關系
體育鍛煉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不停的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們在運動中能忘卻煩惱和痛苦,擴大社會交往,提高社會適應能力。起到了協調人際關系的作用。研究表明,外向性格的人比內向性格的人對社會需要更強烈,這種需要主要通過體育活動得到滿足,由此可見,體育活動在增進人們的相互交往,克服孤獨感,培養心理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4.4、體育鍛煉能降低應激反應消除疲勞
自覺積極的參加體育鍛煉能加速疲勞的消除,若運動情緒消極,會很快產生疲勞,若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就能減少疲勞,且通過體育鍛煉能提高諸如最大攝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從而減少疲勞的出現。
體育鍛煉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調整情緒,同時也能影響健全人格的形成,減輕或消除心理疾病。在體育鍛煉中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保持中等或稍大的運動負荷量為宜,從而達到在健身的同時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
[1]季瀏,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1.
[2]晏寧,劉薊生,毛榮建,毛志雄,李英.身體活動與身體鍛煉的情緒效應及其機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2,71.
[3]劉彥.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研究綜述[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6,1.
[4]晏寧,毛榮建,毛志雄.身體活動與身體鍛煉的情緒效應[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1,26.
[5]黃志劍.鍛煉類型和競技類型體育活動的心境效益對于良好身心狀態和健康的作用[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9,4.
[6]汪向東.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