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兵
(中共梧州市委黨校,廣西梧州543002)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梧州特色產業園區建設路徑研究
梁兵
(中共梧州市委黨校,廣西梧州543002)
以新型城鎮化引領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科學地發展,是我國進入工業化中期以來,從實際出發所做出的關鍵性、全局性戰略舉措。然而城鎮化建設離不開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只有通過產業集群的聚集效應才能促進產業化與城鎮化的同步發展。文章以梧州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為出發點,探討如何結合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要求,推進梧州特色產業園區的建設。
梧州;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城鎮化
目前新型城鎮化正引領我國當前“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1]。然而在城鎮化建設中最根本的、最離不開的是依托地方產業經濟的建設與推進,只有通過產業集群的聚集效應才能長效地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同步協調發展。
特色產業園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按照“工業園區化、園區特色化、特色專業化”的戰略部署,通過對特色經濟產業的引入與扶持所建立的經濟產業聚集區。經過多年的發展,截至2014年梧州已建成13個產業園區,簡稱“五園八區”。
“五園”是指梧州市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園區、梧州市陶瓷產業園區、梧州市工業園區、梧州市再生不銹鋼制品產業園區、梧州市工業園區港口工業區;“八區”是指梧州東部產業轉移園區萬秀工業區、梧州東部產業轉移園區蝶山工業區、梧州東部產業轉移園區長洲工業區、蒼梧工業園區、岑溪市工業集中區、藤縣工業集中區、蒙山工業集中區、梧州社學工業新城。
(一)依托特色產業招商,打造“一帶兩翼”經濟發展格局
特色產業的合理布局,不僅能減少同行之間的惡性競爭,促進各行業資源優勢互補,而且能有效地推進地域經濟社會全面協調良性地發展。目前,梧州全力推進特色園區經濟,重點發展三大特色產業:再生資源、再生不銹鋼、電子信息。這三大產業依托園區集群優勢,預計將成為3個年產值達千億元的產業。此外,依據《梧州市十二五規劃綱要》的戰略部署,梧州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合理配置資源,推動“一帶兩翼”率先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十二五”期間梧州將重點開發以西江兩岸各20公里范圍為“主要經濟發展帶”,其中以岑溪市為“南翼”,以蒼梧縣的石橋鎮、蒙山縣的蒙山鎮和西河鎮等為“北翼”的“一帶兩翼”區域(見圖1)。在梧州各縣(市、區)打造以陶瓷、制藥、食品、林產林化、鈦白制品、建材、化工等特色產業,其中計劃打造陶瓷、制藥、食品3個超兩百億元產業;林產林化、鈦白制品、建材、化工4個百億元產業。

圖1 “一帶兩翼”示意圖
(二)推進特色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宜業的工業新城
梧州市按照“整合重點空間、優化特色空間、拓展區域空間、打造經濟發展平臺”的基本思路,近十多年來在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逐年加大對特色產業園區基礎建設的投入。一是逐步加大對規
劃為重點開發產業園區的供水供電、煤氣管道等能源基礎設施和人居生活配套設施建設。各產業園已初步建立了比較完備、成熟的生產生活配套設施,修建了公租房和廉租房,配備了初級學校、醫院、運動場、餐飲、酒店、超市、農貿市場等生活設施。二是以縣(市、區)重點特色產業為依托大力興修道路交通,建設工業物流集中園,引導農產品加工、流通、儲運企業聚集,增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三是對產業園區生態功能區的建設,加強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同步跟進。嚴格制定園區綠化用地所占比例,加強對工業園區規劃區域內森林濕地的保護與治理。同時,加強對工業生產的“三廢”物質進行排放前環保處理,建立了梧州工業企業生產環評指標體系。
(三)通過多渠道加大對人力人才資源的引入,促進特色產業園區人口城鎮化
城鎮化的本質是人的城鎮化,梧州產業園區通過招工、建房等多種形式積極推進本地農民向市民身份的轉變,同時大力引入本地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參與到園區發展與建設中來。一方面,通過招工的形式幫助失地農民就地安置就業。另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吸收本地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到梧州特色產業園區就業。此外,各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也正在制定針對優秀產業工人及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優厚福利政策,以加大產業園區對各類人才的吸引力和留住人才的誠意。
(四)針對低丘緩坡荒灘改造,確保閑置土地的開發利用
發展產業經濟和推進城鎮建設都離不開土地的有效供給。目前,梧州市已被列為低丘緩坡荒灘等未利用地開發利用試點城市,為加強低丘緩坡荒灘等未利用地開發利用試點工作,拓展發展用地空間,緩解土地供需矛盾,梧州市人民政府在2012年出臺了《梧州市低丘緩坡荒灘等未利用地開發利用試點實施方案》。該《方案》指出,試點工作分為2012-2014年近期、2015-2016年遠期兩個階段,規劃建設開發低丘緩坡土地重點區塊17個,總規模5999.42公頃。比較充足的土地指標供應,有力地促進了梧州以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帶動城鎮化的發展。
“產業園區化”和“園區城鎮化”是近年以來梧州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所設立的戰略目標。前者是指以梧州特色產業發展來帶動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后者則指以工業園區建設來助推梧州的城鎮化發展。然而由于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結構轉型期,在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梧州在特色產業園區發展和建設方面仍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園區產業鏈條尚未形成,集聚效能難以凸顯
城鎮化要推進離不開園區經濟產業的內在發展,而一個產業園區發揮規模優勢效應的關鍵是其是否具備一條完整的經濟產業鏈。從產業結構來看,園區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分工。然而,梧州各工業園區(集中區)的產業鏈還處在發展起步階段,仍非常不完善,鏈條中缺乏關鍵企業,企業之間的關聯度也比較低。以三個千億元特色產業為例,進口再生資源園區的再生銅產業鏈發展相對平衡,上中下游均有相關企業和項目,但是整體仍處在項目建設階段;再生鋁產業僅有下游制品企業。再生不銹鋼園區的企業目前集中在上游重熔冶煉和組加工環節,雖然擁有金海不銹鋼等龍頭企業,但是尚未與中下游不銹鋼制品業企業形成較強關聯度,中下游企業和項目嚴重不足;處在再生不銹鋼產業鏈的上游再生不銹鋼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之間的配套尚有待完善。而對于梧州工業園區的電子信息產業雖已有大量新項目,但新項目之間以及新項目和現有企業之間缺乏關聯性。園區產業鏈上的缺陷將會長期地制約各企業資源互補發展形成合力,不利于企業競爭力及規模的發展壯大,限制了
城鎮化的發展。
(二)市場融資渠道不暢,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
以產業園區規劃建設和企業發展帶動城鎮化的進程是一項長期的投入,都離不開充足資金的保障。如何確保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實現與企業未來戰略的發展,融資渠道不暢成了梧州市各工業園區(集中區)普遍遇到的難題。一方面,從特色產業園區建設來看,財政資金十分有限。由于近年來梧州市一年建設一個產業園區,財政投入出現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資金短缺嚴重影響了征地拆遷及“三通一平”等工作的開展;導致道路、排水、環保、供電等基礎設施難以順利開展,給入園企業的生產經營和項目建設帶來了不便,致使園區商業、醫療、教育等生活配套設施不能按照計劃開工建設。另一方面,一些特色產業園區的融資公司已被銀監局列入政府融資平臺,難以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園區企業整體實力較差,難以獲得有效的融資擔保。
(三)園企招工引才較困難,周邊村鎮積聚人氣不足
由于梧州處在廣西東部的內陸地區,相對于珠三角屬于欠發達地區,企業數量和類別相對較少,可選擇性范圍不大,園區配套設施差,就業崗位大多薪酬低、工作時間長。部分企業招工門檻偏高,對應聘者的年齡、文化程度、性別、技能規定較多,而本地的年輕勞動力又有“離鄉貴”的心理。因此,在同等工資待遇及條件下,務工人員多選擇在珠三角等發達地區就業,造成本地勞動力流失嚴重,導致園區企業招工困難。目前企業的用工缺口是員工總數的1/5左右。另外,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資源的限制,梧州市對高層次人才缺乏吸引力。本地僅有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而且沒有研究生教育,自身人才培養能力較差,造成高層次研發型人才匱乏。產業園區人氣的不足,將會導致農村人口向中、小城鎮聚集的進程減緩。
(四)土地指標難以利用,園區建設用地得不到滿足
特色產業園區作為城鎮化重點開發區域,其發展建設離不開國家政策和周邊村鎮、群眾的支持。盡管梧州被列為低丘緩坡荒灘土地綜合開發利用試點城市后,土地指標不足問題基本解決,但是由于原有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出臺時間已久,已經不符合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導致園區出現有用地指標但是用地不符合土規政策,仍然難以使用的新問題。這不利于園區的快速發展,提供不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無法為周邊村鎮城鎮化進程集聚內生動力,也不利于產業園區建設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相互結合。
當前梧州在打造特色產業園區經濟所面臨的一些挑戰,也正是現階段中國地方產業園區經濟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應結合新型城鎮化的要求,必須將“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理念貫穿于其中。
(一)加強市場機制建設與創新,全方位助推特色園區經濟
1.要加快園區產業鏈培育,激活企業整體競爭力
產業園區化是梧州城鎮化建設的起步,要實現園區產業化則必須圍繞龍頭企業和核心項目,實行產業鏈條招商。要加快核心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各園區與所轄地政府要積極為再生不銹鋼、再生資源加工和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資質企業的引進和投產提供政策性支持,建立起全市重大經濟投資項目的專事專辦制度與機制,優先保障核心項目的竣工投產。
2.要完善產業園區融資平臺,為園區城鎮化建設籌集資金
政府有關部門要積極放寬投資準入,建立和完善產業園區開發建設投融資公司,推進其向實體公
司轉變。同時要積極構建多層次的融資服務體系,如大力支持園區成立行業協會,實現相互貸款聯保,解決部分企業資金周轉短缺之急。
3.要做大園區主導企業規模,創新經營運作模式,積極利用投融資公司通過各種渠道為園區建設籌措資金
例如條件比較成熟的梧州工業園區、再生不銹鋼產業園區可以采用BT模式(建設—移交)與BOT模式(建設—經營—轉讓)[2]相結合,通過園區管委會與企業、園區管委會與村鎮兩委、企業與村鎮兩委在交通、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聯建的方式來開展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園區片區朝城鎮化邁進的步伐。
(二)大力推進以園區為中心的城鎮建設,為工業新城注入“活力”
1.加快調整土地規劃,保障園區生產、生活發展用地
梧州工業新城的打造離不開充足土地的供應。加快對閑置土地的整治規劃是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新型城鎮化的內在要素。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低丘緩坡荒灘土地綜合開發利用的機遇,應盡快組織市發改委、國土、住建、規劃等部門,調整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解決園區發展的用地問題。另一方面,要加強閑置土地清理,推進盤活土地進程。對已簽約但不開工建設的項目的相關土地,或占地過大的土地依法收回。完善已出讓的每宗土地的相關手續,建立土地檔案,清理出來的土地依照現行招拍出讓,盤活土地存量。
2.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園區城鎮化承載與服務能力
構建完善的園區基礎設施體系是經濟生產與生活居住的必要前提。一方面,要加快園區供水供電、道路通訊、消防綠化等設施建設,配合工業企業的進駐推進污水處理、土(石)方平整、生活區開發、天然氣門站等配套設施項目的跟進,以及加大產業園區公租房、醫療、商業等服務網點建設,推進園區生產、生活配套設施的一體化。另一方面,要積極主動與園區周邊村鎮聯系,采取多種方式共同集資構建各類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3.完善人力資源體系建設,為園區與周邊村鎮發展聚集“人氣”
在現代工業背景下,真正成熟的產業園區要聚集人氣,不單要靠經濟利益留住人,還要靠注重發展來留住人,也就是要將產業園區的人力資源發展也納入到園區的建設投入中來。政府職能部門要積極牽頭建立以梧州市人力資源市場為中心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利用現有的遠程教育平臺和現代網絡技術構建無形人力資源市場,為特色產業招募緊缺的專業技術人才。加強對當地剩余勞動力和失地農民進行免費技術就業培訓,確定勞動技術量標準,盡量給予其相對等的沿海發達地區的工資水平待遇,激發其工作積極性。此外,要改善園區工作與生活環境,優化企業發展的內外環境,創造有利于務工人員成長的平臺,支持企業引進高端研發型人才,并給予政策性優厚待遇。
(三)堅持以循環經濟為導向,走園區城鎮化生態文明之路
1.大力引進特色循環經濟企業,促進生態產業發展
一方面,要明確園區產業定位,堅持產業招商。按照打造國家級的“圈區管理”試點園區和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以及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的目標,按照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和原則,以循環再生產業為主導,主攻電子信息、新材料、再生銅、再生鋁、再生不銹鋼、再生塑料產業集群發展,構建回收、拆解、加工、深加工、交易一體化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另一方面,要督促企業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對于再生不銹鋼、再生資源加工等高能耗的產業,由各園區管委會加強對其進行管理,督促生產企業依據科學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減少對煤、石油、電等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提高用水重復利用率。
2.建立污染防治體系,確保園區企業清潔生產
各產業園區污染防治要從源頭抓起,發展工業不應以犧牲梧州現有的良好生態環境為代價,防止重走西方發達國家在城鎮化過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是政府職能部門要組建專門的企業生產環評督查組,加強對各產業園區企業排放的“三廢”物質(廢水、廢氣、廢渣)的環境隱患風險進行集中排查,并結合排查對現有工業產業園區進行大力整頓規范。二是環保部門要建立“高耗能高污染關停企業名錄”,按照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并運用市場規律關停現有高耗高污染企業,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產業。三是全面推進清潔生產,提高對廢舊物的利用率。各產業園區要制定區內排污企業清潔生產審核計劃,聯合環保部門分期分批實施區內企業清潔生產進行審核,同時加強對廢舊材料的重新利用,對部分可回收利用的不銹鋼、廢棄銅鐵等材料進行再加工,用來替代壽命短的建筑和裝備材料。
3.加強生態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打造美麗生態政區
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積擴張,而是要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李克強總理曾指出,環境保護也要從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潔生產—生態產業—生態基礎設施—生態政區”五同步的生態文明建設轉型。對此,一方面,梧州要加大力度對完整生態基礎設施進行修建與投入,實現產業園區及周邊村鎮環境的凈化、綠化、美化。并結合當前開展的“美麗梧州,生態鄉村”的要求,將生態要素納入到產業園區化和園區城鎮化中,努力為各新興產業園區的生產、園區及周邊城鎮的人居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態系統服務。比如紅嶺新區的玫瑰湖濕地公園、龍圩區的蒼海新城在生態規劃上就做得比較好,聚集了眾多人氣,帶動了周邊的商業、住宅建筑、交通物流業等方面的發展。
另一方面,要以園區綠化為主要載體,打造美麗和諧的生態政區。環境活力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經濟富強是生態政區建設的前提,社會文明是生態政區建設的靈魂,而生態健康是生態政區建設的目標。梧州要加大對產業園區的綠化資金投入,堅持園區道路鋪設到哪里綠化就要到哪里。同時要求企業對已建成的廠房進行綠化美化,落實企業責任制,將梧州產業園區的建設與新型城鎮化的要求緊密結合,為梧州打造綠色生態新型城鎮化政區而努力。
[1]厲以寧.中國道路與新城鎮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新玉言.新型城鎮化:模式分析與實踐路徑[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for the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Zone ofW uzhou in the New Context of W uzhou’s Urbanization
Liang Bing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omm ittee ofW uzhou,W uzhou 543002,China)
To lead the comprehensive,coordinating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bymeans of new-typed urbanization is a vital and overall strategy of our country which ismade out according to realistic situation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themid-term of industrialization.However,urbanization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ecause it is practicable to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nly by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aggregation effect of industrial group.This paper,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zone ofWuzhou,makes a research into how to boost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zone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new-typed urbanization.
Wuzhou;Characteristic industry;Construction of the zone;Urbanization
F299.23
A
1673-8535(2015)04-0007-06
梁兵(1966-),女,中共梧州市委黨校講師,文史法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區域經濟。
(責任編輯:高堅)
201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