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佳薇,嚴琴
(1.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2.中航工業航空服務保障(天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300301)
嬰幼兒“玩語言”及其對成人英語口語習得的啟示
嚴佳薇1,嚴琴2
(1.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2.中航工業航空服務保障(天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300301)
嬰幼兒第一語言習得過程一直是語言學家和語言教學工作者感興趣的研究課題,是發現語言習得規律的重要途徑。文章在探討語言學習兩種基本觀點的基礎上,通過對4個同齡嬰幼兒母語習得“玩語言”現象的觀察,總結出了成人英語口語習得的5點啟示,提出了成人英語口語習得的“玩英語”概念。
母語習得;“玩語言”;二語習得;“玩英語”
中國人生活在漢語語言文化環境里,漢語口語習得一般不會存在太大問題,但在英語口語習得上就存在很多困難,沒有說英語的語言環境,沒有交流對象,口語習得存在母語負遷移現象。很多人一開始就不能正確發音,也無法開口,更談不上將讀寫能力轉化成聽說能力,雖然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口語習得效果卻不盡理想,學到最后還是處于啞巴英語狀態。二語習得有什么規律可循?如何習得第二語言?二語習得研究者從語言學、心理學和文化學等角度進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各種理論,如Krashen的5大假設理論[1]、Merrilswain的輸出假設理論[2]以及交互式理論等。事實上,二語習得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影響二語習得的因素也很多,至今無人能弄清楚它的全部機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第一語言及其習得過程對二語習得的影響很大,往往決定二語習得的最終程度。本文將從討論兩種基本的語言學習觀點出發,嘗試通過近距離觀察嬰幼兒母語習得的“玩語言”過程,探尋嬰幼兒母語習得規律,探討嬰幼兒“玩語言”對成人英語口語習得的啟示。
如何學習和掌握一門語言,一直以來學術界就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關鍵期假說理論,由Penfield&Roberts[3]和神經語言學家Eric Lenneberg[4]在《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一書中提出。這種理論認為,語言習得始于嬰幼兒時期,由先天遺傳因素決定,是受發音器官和大腦等神經機能制約的自然成熟過程,與大腦的側化過程有關。大腦側化從兩歲左右開始,至青春期(14歲)時結束。在這一時期,只要受到合適的外界條件激活,潛在的與語言相關的生理機能就可轉變為實際運用能力,因而語言習得最為有效,過了這一關鍵期,人類獲得語言的能力則大大降低[5]。最近某臺熱播的節目《爸爸去哪兒》,曹格5歲的兒子Joe和3歲的女兒grace年紀雖小,卻能流利地運用漢英兩種語言,一些人認為這與關鍵期假說理論有關,兩個孩子正處于語言學習的關鍵期,能較為容易地習得兩種語言。事實上,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他們都同時接收了兩種語言的輸入與輸出,等量接收漢語和英語對他們的語言習得產生了最直接的影響?,F在國內英語學習呈低齡化趨勢,很多幼兒園甚至打出雙語教學來吸引家長的眼球,語言學習關鍵期假說理論的影響力在國內可見一斑。
相對于關鍵期假說理論,波蘭著名學者Bialystok[6]則提出了相反的觀點。她否定了語言學習中存在關鍵期假說理論這一說法:“毫無疑問,年紀小的人學習語言存在優勢,學習成功的可能性大,但是,僅就這一點還不足以表明語言學習有一個敏感時期?!彼J為,“如果成年學習者能像孩子一樣,有同樣的時間,同樣的環境去學習語言,有類似兒童學習語言的動力,那么成年人也能像兒童一樣成為成功的語言學習者?!爆F實生活中,能支持Bialystok理論的案例比比皆是,大家比較熟知的前奧運冠軍李小鵬、鄧亞萍,他們都是成年后從零基礎開始學習英語,經過幾年的學習,他們的英語水平尤其是口語水平完全達到了和native speaker交流無障礙的程度,鄧亞萍還完成了在劍橋的博士論文及答辯,她的口語水平毫不遜色于native speaker。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擴大與加深,許多出國求學的莘莘學子在這種理論的鼓舞下,不僅學得一口流利的英語,而且學有所成。
筆者用兩年半時間觀察了嬰幼兒學習母語的自然過程,分別對出生于2012年1月3日(A)、2012年1月6日(B)、2012年1月13日(C)、2012年1月17日(D)的4個男童第一語言口語習得過程進行了跟蹤觀察,為研究嬰幼兒母語習得“玩語言”現象提供了第一手的觀察數據。
4個男嬰在9個月左右的時候均開始出現了有目的的發聲,比如“muma”等類似呼喚媽媽的聲音,之后不久,A能叫“媽媽”,B能叫“爸爸”、“媽媽”,C不能明確叫出任何人,D則能叫“爸爸”。到了2013年6月的時候,A可以運用母語表達自己的多數想法,B僅僅會一些疊詞,比如“鞋鞋”“糖糖”之類,沒法說出完整的句子,C除了能叫“爸爸”“媽媽”外,想要表達任何東西都用手指,沒有過多的言語,D可以說“媽媽吃”“我要”等簡單表達自己意愿的句子。到了2014年7月的時候,A和D可以獨立無障礙地聊天,自如地表達他們的思想,達到能向成人復述自己聽到的故事以及見到的場景等。A的水平略高,D和A的差異不太大。B會說簡單且單一的語句如“媽媽的鞋”“寶寶的衣服”,不會用語言描述具體事情。C會指要這個那個,大多數時候處于安靜狀態,用肢體語言去達到目的。
同一語言環境下,嬰幼兒接收的語言輸入基本上沒有太大區別,什么原因導致了孩子在語言輸出上的明顯差異?4個嬰兒出生以后一直處在家庭的語言環境中,雖然沒有能力去參與,但是用耳朵不斷接收著外界的語言刺激,當母語的聽力積累到一定程度,隨著口腔肌肉逐漸發育成熟,他們開始了學說話。仔細觀察他們學說話的過程,發現他們在語言輸入(Input)、語言輸出(Output)、反饋(Feedback)過程[7]上出現了明顯的差異:A和D喜歡“玩語言”、而B和C要相對安靜一些。
所謂的“玩語言”就是指嬰幼兒常常不厭其煩地說出懂的或不懂的、有意義或無意義的話語,把說話當作一種自娛的游戲,是一種正常的自言自語現象[8]。原來,媽媽講的故事,A和D一般聽得比較認真,待自己有獨立的時間后,他們會拿著喜歡的車或其他玩具,把玩具虛擬成為聽眾,開始轉述媽媽的故事,也會給玩具講自己在電視或者廣播上學到的廣告語言、兒歌。他們的母親觀察到這一點后,給了他們很大的肯定與鼓勵,并每天有意給他們一定的時間獨自和玩具一起度過。比如說時下熱門廣告詞“天然果肉,就喝宏寶萊生榨”和“玻璃瓶,小流行”,A通過電視,記住了這一廣告,某一天看見餐桌上有玻璃瓶飲料后,很自然地蹦出了一句“玻璃瓶,小流行”。D去超市看到奧利奧后,馬上會說:“姚明,你知道怎么吃奧利奧嗎?當然知道,先扭一扭,舔一舔,再泡一泡”;相比之下,B和C更愿意黏著媽媽,“玩語言”現象比較少,很少有這樣的語言輸出,在表達上就和同齡的A和D有一些差距。
進一步觀察還驚奇地發現,4個嬰幼兒“玩語
言”常常表現為自言自語行為,伴隨他們的成長過程,大量的自言自語現象幾乎占到了他們幼兒期語言的60%以上,“玩語言”成了他們語言習得的一個重要途徑,這和一些研究者觀察到的現象一致。如皮亞杰在研究兒童自我中心言語時,發現自言自語占兒童全部語言的一半;Berk發現自言自語占兒童全部語言的60%;Kohlbery[9]發現4歲—6歲兒童自言自語占40%-70%;維果斯基對兒童自言自語也給予了極大的肯定,他指出,自言自語不僅僅是兒童活動的一種伴隨物,還是尋求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工具[10]。自言自語是兒童(這里指3歲前的嬰幼兒)語言輸出的一個大出口,它幫助嬰幼兒練習、重復、創造和改進語言能力。
至此可以認為,嬰幼兒成長過程中存在大量的“玩語言”現象,“玩語言”的多少直接決定著他們的語言能力。在嬰幼兒剛開始學說話階段,“玩”與不“玩”語言,表面上看對孩子語言的輸出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是一年以后就出現了明顯的分化,語言能力較強的A和D,每天都在不自覺地進行“玩”語言練習,完全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在語言輸出過程中,A和D除了和媽媽及周圍其他人有互動外,在獨處時還喜歡拿著玩具模擬實物對話,進行“玩”語言訓練,孩子樂得其中,當然與他們媽媽的鼓勵與支持分不開,每天特意讓孩子有獨自玩耍的時間,增加了孩子跟玩具“玩語言”的樂趣與信心。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A和D的語言能力在他們30個月的時候突顯了優勢。
經過兩年半的嬰幼兒第一語言習得近距離觀察,發現嬰幼兒第一語言習得過程存在大量的“玩語言”現象,這種“玩語言”過程對嬰幼兒第一語言習得至關重要,同樣對成人英語口語習得也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這里提出成人口語習得的“玩英語”概念,希望能夠對大中學生和成人英語口語習得有所幫助。所謂“玩英語”,就是在英語口語習得時模仿嬰幼兒“玩語言”,開口說英語的一個過程,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環境和機會,營造一種口語學習情景,開口說英語。以下就是從嬰幼兒“玩語言”現象中總結出的“玩英語”的5點啟示。
首先,口語習得的情景體驗。語言學習是一個訓練的過程,表達的過程,刺激語言中樞的過程。善于利用二語口語習得的各種互動因素,創設一種開口說英語的語言環境,抓住互動式學習機會,有條件時和外國人或英語口語很好的人練習口語,無條件時自己和虛擬情景進行對話,如向一棵樹傾訴自己的心聲,開口描述一幅風景畫等,像嬰幼兒一樣抓住一切機會和對象,不停地玩語言。
其次,口語習得的無我境界。語言學習是一個自覺自發的過程,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一個思想情感自然流露的過程。嬰幼兒就是在不知不覺中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要求,大中學生和成人更應克服情感障礙,敢于開口,不怕出丑。只要是學英語口語的人都會產生偏誤,應積極體驗從嘗試、糾偏到領悟的口語習得完整過程,抱著“玩英語”的態度,投入到口語訓練中。
第三,口語習得的漸進性。語言學習是一個不斷輸入和輸出的過程,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只有輸入沒有輸出無法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從上述嬰幼兒開口說話,到能夠說簡單詞句,再到完整的句子的“玩語言”過程可以看出,英語口語習得必然要經歷一個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可以從玩日常生活英語口語開始,先易后難,先簡單后復雜,在能夠應付日常生活情景對話的基礎上,慢慢轉向復雜的工作、學習、商務等話題訓練,最終任何話題都不會有障礙。
第四,口語習得的重復性。語言學習是一個不斷反饋及反復運用的過程。嬰幼兒的語言是在無意識或不自覺中得到記憶并反復運用。我們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種重復的狀態,每天的生活就有許多再現的場景,如吃飯、睡覺、趕車、購物等,可以重復利用這些場景進行“玩英語”情景對話,尤其在獨處時可自言自語地說英語,久而久之,各種情
景下的語言能力自然會不斷提升。
最后,口語習得的持續性。語言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玩英語”需要時間積累和沉淀,積少成多,集腋成裘,想一夜間快速地學會口語幾乎沒有可能。大中學生和成年人既可以利用比較集中的時間訓練口語,也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業余或零碎的時間,比如洗澡做家務及休息等,堅持對所學的東西進行反復地學習、運用和練習,口頭輸出多了,自然就會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
本文通過對語言學習的兩種基本觀點討論,以及對4個幼兒語言習得“玩語言”過程的近距離觀察,指出“玩語言”不僅對嬰幼兒母語習得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成人英語口語習得具有重要啟發意義,同時引申出了成人英語口語習得的“玩英語”概念,總結了嬰幼兒“玩語言”對成人英語口語習得的5點啟示。概括來說,大中學生和成人英語口語學習雖然過了語言學習的關鍵期,也不能夠完全營造像嬰幼兒一樣的語言學習環境和氛圍,還需要克服二語習得過程中母語負遷移帶來的不利因素,但受嬰幼兒母語習得“玩語言”過程的鼓舞,只要善于隨時隨地利用自然情景,積極模仿嬰幼兒“玩語言”過程,開口說英語,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1]Wang Jin.Dynamic Development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J].語文學刊:高教:外文版,2006(12):143-146.
[2]李萍.語言輸出假設研究二十年:回顧與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7):60-64.
[3]Penfield&Roberts.Speech and Brain Mechanisms[M].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9.
[4]Lenneberg,E.H.Biological foundationsof language[M].New York:JohnWiley,1967.
[5]劉伯茹.關鍵期理論與第二語言學習的時機和方式[J],臺州學院學報,2004(4):55-58.
[6]Bialysok,E.The structure ofage:in search ofbarriers to SLA [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7(2).
[7]樂眉云.應用語言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8]李宇明.論語言運用與語言獲得[J].語言文字應用,2000(3): 70-80.
[9]Kohlbery.Private Speech:Four studies and a Review of Theories[J].ChildDevelopment,1968,39(3):691.
[10]趙旭曼.兒童自言自語現象的研究綜述[J].教育導刊,2011(2):37-40.
G642.4
A
1673-8535(2015)04-0109-04
嚴佳薇(1994-),女,湖北武漢人,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2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嚴琴(1981-),女,湖北仙桃人,中航工業航空服務保障(天津)股份有限公司職員,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責任編輯:高堅)
2015-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