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昊 石景泉
一、在課程教學中始終貫穿實踐能力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實施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新課改要求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通過教師正確的引導,使得學生掌握高中數學學習的基本思想,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現代化創新性學生。另外,課堂教學關于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局限于上課僅有的40分鐘,而應該延續到課下教師活動當中,充分利用學生各種可能運用學習的時間去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一方面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自主探索、思考及推理、總結的過程,另一方面教師要進行不斷地引導學生,使之走向正確的數學理論道路。
例如,關于高中數學函數概念問題講解時,為了實現有效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案例進行演示,對這部分數學知識點的講解進行實踐化教學,引導學生探索案例的解題技巧,總結歸納解題思路,從而使得學生掌握有關知識內容的思路,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技巧,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二、在課堂教學中強化培養數學思想
數學思想的培養是高中數學教師始終堅持教學的宗旨性任務之一。不同的學生因為數學基本素養的不同,以及智力發展的不同,使得數學思維能力就有所不同,對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也千差萬別。但是,教師對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潛意識形成的數形結合、函數與方程、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是現階段高中升學考試中最為考查數學學習能力的重要內容。為了迎合高考戰略的需求,各大高校也不斷加強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重點對學生對數形結合的運用、方程函數的聯系、討論策略、統一與轉化等高考側重考的部分內容。要將培養學生數學思想的教學任務貫穿于教學始終,應用于每一章、每一節中。這樣使得在平時教學中就注重對學生數學思想方面的鍛煉,不斷提升高中生具備解題技巧、數學基本素養的能力。
例如,在2014年四川理科卷中如題設m∈R,過定點A的動直線x+my=0和過定點B的動直線mx-y-m+3=0交于點P(x,y),則PA·PB的最大值是 ,此題考查的知識點很明顯,很多學生一看到題就想到利用兩點間的距離公式來解決,如果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一題多解、多題一解的能力,不難想到此題可從不等式問題和面積的最值問題入手輕松解決此題。
綜上所述,以上內容針對如何提升高中數學過程實現有效教學提出了兩點建議,希望給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教學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