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耀暉
進入中學以后,他們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獨立性增強,社會化程度提高,眼光也開始投向變化中的社會,因而產生了許多理想與現實格格不入的問題和矛盾。要使家長的思想教育、德育擺脫被動的局面,從而更積極、更主動、更有效地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必須研究新形勢下青少年的思想狀況,并以此為依據制訂正確、有效的教育對策。筆者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需要合理與滿足的矛盾;(2)索取奉獻與給予的矛盾;(3)能力獨立與依賴的矛盾。
一、需要合理與滿足的矛盾
根據馬斯洛等理論家的觀點,在諸多需要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層次結構里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人們希望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工作,使自己的潛力、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成為自我期望的人物。中學生渴求藝術享受,審美情趣提高,感到年輕的朋友在一起侃天說地比什么都快樂,也從中感受到生活的充實與美好。青春期的中學生自尊自重,更需要他人的好評,他們有豐富多彩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同時他們也追求一定的物質需要,如在少數中學生中出現穿用名牌、吃要高檔次的現象,他們不顧自身經濟條件,一味與人攀比,以達到自我實現的需要。凡此種種需要,如果超出合理的范圍,或者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極易導致意志薄弱、貪圖享樂的中學生產生不勞而獲等不良想法,使自己喪失了人格與尊嚴。這就必須讓學生弄清需要與合理及滿足的關系。
需要的滿足,受兩個方面的制約。首先受家庭物質水平的限制。家庭生活條件富裕的個人要求就可能滿足得多些。反之,個人要求的滿足則就少些。錢,是一把雙刃劍,對于未成年學生來說,用得好,利于家長和學生的溝通及學校對學生的教育;用不好,則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危害。據了解,有相當一部分中學生,盡管家里條件允許,父母有能力給他們提供更多的物質滿足,但他們明確表示不需要。這種自小就培養起來的不貪圖享受的好品質,在他們一生中都起著好作用。其次,看需要是否合理。有的家庭經濟條件不錯,但如果需要是為了追求享受、炫耀富有,這種需求就是不合理的。如有的學生以學習需要為名,要求家長為其購置檔次較高的學習機,作為家長和教師,要對現代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要明確:艱苦樸素是好傳統,是傳家寶。同時,也要以身示范,不可一味地只是批評,要從多個方面影響學生。
二、索取奉獻與給予的矛盾
人有索取的一面,然而更多的應該是奉獻和給予。可少數中學生奉獻和給予的意識卻是淡薄的。還有就是有的中學生,只知道伸手向家長要,心里覺得這是應該的,一旦個人物質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對家長產生不滿。作為教師和家長應當以身示范、學會引導,而不是置之不理。
我校一名學生在母親生病住院期間,不僅沒有去看望母親,還抱怨說回家后沒人給自己做飯吃。班主任得知后,利用周末組織班委前去探望。她不得已才去了醫院。事后了解得知,該生是班里成績很好的學生,她認為父母給予她很多愛,之所以不去醫院看母親,是為報答父母之愛需要時間努力學習。筆者曾在辦公室看到“幸福是什么”為題的班級作文,作文中大多數學生寫父母給自己買新衣服買喜歡的零食感到幸福,回家不做家務不給自己洗衣服或能吃到喜歡的飯菜感到幸福。也有少數學生寫道:“幫助他人感到幸福。”事后筆者和語文老師交流時,老師十分感慨,說在講評作文時首先在黑板上寫下了如下的兩句話:“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而不在于索取。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應該懂得奉獻比索取更幸福的道理。”并列舉諾貝爾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諾貝爾獎永遠地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以及現實生活中的雷鋒、孔繁森等無私奉獻的典型,他們的行為得到了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在奉獻中體現出了他們的崇高價值,應該成為學生的榜樣。
生活和學習中家長、教師應當是奉獻的楷模、給予的榜樣。對學生可要求先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例如,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周末幫父母整理房間等,從中獲得“給予”的快樂。要讓學生學會尊重別人,學會關心別人,學會幫助他人,讓學生能夠充分體驗到給予帶來的快慰。
三、能力獨立與依賴的矛盾
當代中學生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想要自由、無論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讓父母管。然而父母卻總覺得孩子生活經驗少,處理事情不圓滿,因此,很多事情父母寧愿強加意見也不愿孩子獨立思考,讓孩子依賴于家庭,缺乏獨立性,影響學生社會化的進程。也是導致父母與孩子雙方產生矛盾,出現沖突的因素。
中學生雖然渴望獨立,但他們的知識和社會閱歷等,對他們的獨立性和獨立能力卻有著限制,他們思維的獨立性與不成熟性,又具有較大程度上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極易導致他們做事看物偏執、偏激。他們情緒容易沖動,且不善于控制,往往會因小事而與父母發生爭執和沖突。心理學家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這就要求父母,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應該首先從自身找原因,從改變自身做起,而不僅僅是指責、打擊、諷刺和挖苦,為孩子更好地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另外父母需要注意,只有了解孩子心里的真實想法,才能對癥施藥地將家庭教育工作做出實效。
作為父母,不可包辦代替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除在生活和學習方面給予指導外,留給學生自我生活、自我發展的空間,逐步養成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總之,當代中學生是新生社會的產物,極易和家長產生不可避免的矛盾,作為家長,要想解決沖突,學會正確處理以上三種關系才是解決矛盾的基礎。
參考文獻:
黃河清.家庭教育成敗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