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芳

【案例背景】
富陽市備課組長培訓活動在我們學校舉行,我被安排上一堂文言文的匯報課,于是我選擇了本學期八上第六單元中《湖心亭看雪》這篇課文。這是張岱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景物描寫語言很精練,畫面很唯美,張岱獨特的情感世界也是為人們所樂道的。作為文言文,字詞的落實還是不能省略的關鍵,另外帶領學生賞景析情更是在教學環節設計中值得探索的問題。于是,經過幾次試上幾次修改,我做了這樣的一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生自讀課文,自行疏通文句。
2.通過品讀和詞語替換,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通過拓展聯系已學課文,了解古代文人雅士獨特的情操。
【重點難點】
作者獨特內心世界的把握和寫本文時的情感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PPT: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白居易)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
師:這些詩句都是贊美哪里的風景?(西湖)
師:那又是贊美西湖什么季節的美麗景色呢?(春季,夏季)
師:我們常人一般都會在風和日麗,春暖花開的美好季節里去游覽西湖,試想有誰會在寒冬臘月,在大雪茫茫冰封萬里之際,在夜黑風高萬籟俱寂之時,獨自跑去游覽西湖呢?那么歷史上就有這么一個叫張岱的文人,讓我們跟隨他的文字《湖心亭看雪》,一起去探索一下他那獨特的內心世界。板書課題、作者。
(設計意圖: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探索張岱獨特內心世界的欲望。)
二、檢查預習
1.學生自讀課文,出示朗讀要求:
PPT: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出語氣感情。
2.請一個學生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學生讀錯的音教師板書,讓學生來探討怎么讀,再明確以意來定聲,讀不清楚的停頓處,讓學生來探討怎么讀,明確以意來定句讀。
3.全班齊讀。
4.請學生花3分鐘時間結合注釋和工具書各自疏通全文,把不會翻譯的地方做個記號,提出質疑。
PPT:結合注釋和工具書各自疏通全文,疑難處做好記號,提出質疑。
5.學生質疑,師生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然后總結翻譯的方法。
PPT:
方法:回顧已學知識,學會遷移;聯系上下文,推斷出大概意思。
(設計意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舉例:人鳥聲俱絕?!度龒{》
絕:
絕巘多生怪柏:極高的。
沿溯阻絕:斷。
哀轉久絕:消失。
俱:全,都。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洞鹬x中書書》
是日更定矣。
是:這。是謂大同?!洞蟮乐幸病?/p>
焉得更有此人。
焉:哪里。燕雀焉知鴻鵠之志!
余強飲三大白。
強:盡力。強顏歡笑。
客此。
客:客居在他鄉。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及下船。
及:等到、到了。及郡下?!短一ㄔ从洝?/p>
三、讀課文,理解并探究內容,賞景析情
(一)這是怎樣的景
師:有人說,沒有見過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讀了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夠了。那么張岱為我們描繪了怎樣一幅奇景呢?
1.學生思考,找出課文中寫景的句子。
PPT: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齊讀寫景句子,請一個學生翻譯。
湖上影子只有—— 一點湖心亭的影子,我的一葉小舟,兩三個舟中人罷了。
3.這樣的景給人怎樣的感受?
學生談,教師板書:寒冷,寂靜,純凈等。
4.替換賞析寫景的妙處。
明確:“一痕”“一點”“一芥”“兩三?!保褂每鋸埖男揶o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
師:那這樣改好不好: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粒、余舟一芥、湖心亭一點與長堤一痕而已。
明確:在整體描寫部分,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順序。在局部描寫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遠到近的順序。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賞析景物描寫,通過替換法,激發學生思維。)
(二)這是怎樣的人
1.作者在這樣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的夜晚去游覽西湖,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人?
設想一下這種天氣下你一般會干嘛?
學生思考、交流、回答:
癡迷山水,清高,孤傲,脫俗。
2.張岱自稱獨往湖心亭看雪,這里“獨往”中的獨是什么意思?單獨,獨自。
師:可從全文看,真只有作者一個人坐船前往嗎?作者此說是否矛盾?如何理解“獨”字?
學生探討發言。
師:這里的“獨”不是生活上身體上的孤獨,而是一種心理的孤獨,心態的孤獨。這種孤獨心態大多是由文人堅守節操志向而不肯同流合污造成的。
PPT:孤獨心態大多是由文人堅守節操志向而不肯同流合污造成的。
師:舟子不能理解張岱的內心,不能跟他同悲喜,張岱也根本沒把舟子放在眼里,似乎把舟子視若空氣一般,所以即使舟子陪同,也說是“獨往”啊,這種心態是作者孤傲、清高的情緒的流露。
3.結合文章內容,你能用一個詞語概括作者的行為特點嗎?
癡,如何理解這個癡字?
超凡脫俗的情趣;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師:正是有這樣一個癡人張岱,才會有湖心亭賞雪的癡舉,他的眼里才會有那么獨特的雪景。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的引導和情境的設置,走進作者的獨特內心世界,從而理解作者的癡人癡行。)
(三)這是怎樣的情
1.張岱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心情是如何的?請參看課下注釋1,你讀出什么信息了嗎?學生談談。
2.出示作者資料,體會作者的情感世界。
PPT:《陶庵夢憶序》“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入山,——作自挽詩,每欲引決,因《石匱書》未成,尚視息人世?!u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
3.張岱在書中抒發了對明朝故國的懷念,抒發了亡國之痛,他的文字中總有淡淡的憂傷!在本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張岱追憶明朝的這種情感?
提示:這需要大家具備一點歷史知識,明朝的都城在哪里?南京,古時稱金陵,崇禎是明代崇禎皇帝的年號。
金陵人 崇禎
師:讓我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走進癡人張岱的內心世界。
(設計意圖:通過背景資料的鏈接,讓學生感悟作者特定的心境,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四、拓展延伸
文中如張岱一樣癡的還有誰?你從哪里看出來?在本冊書第五六單元的課文中,如張岱一般的癡人又有幾何?
PPT周敦頤: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蘇軾: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陶弘景: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PPT《紅樓夢》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設計意圖:通過有效拓展,讓學生學會整合已學知識,理解古代文人獨特的情操。)
五、作業
比較本文與《江雪》在景物描寫手法和所表達情感上的異同。
【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教學反思】
有“挫折”才會有進步
這堂公開課的教學在磨課中經歷了好一番“挫折”。在前兩個班試上下來都沒有發生問題,第三次試上時,同樣的一份教學設計,我竟然遇到了學生尖銳卻實實在在的“刁難”。
原來的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這么一系列問題,“張岱為什么在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的時候去游覽西湖?他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設想你在這個天氣會做什么?”
當時我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當時作者憂傷的心情。
可是試上時總是有不順的地方,學生無法理解作者因為郁悶而去游覽西湖的解釋。
我接下去的問題是,“張岱為何而憂傷?結合注釋1,你看出什么信息?”
我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把握張岱因為明朝滅亡而憂傷的
心理。
可是有學生馬上提出質疑,按照課下注釋,張岱在游覽西湖時,是崇禎五年,當時明朝并沒滅亡,何來亡國之痛呢?
學生的質疑,讓我自己也無從回答,在課堂上我大汗淋漓,不能自圓其說,不知如何正視這些“孜孜不倦”的疑惑的眼神。
下課后我查閱了資料,崇禎五年,雖然明朝政治混亂,內憂外患,但是由此來解釋張岱雪中游湖的行為似乎也不夠完滿。再查閱張岱其人,清高孤傲,遺世獨立,不拘一格的風采很是獨特。
于是我對教案進行了一些調整。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在這樣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的氛圍里,張岱還去游覽西湖,你覺得張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試想你在這個天氣會做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自身的行為反照張岱其人的好山水,閑情雅致,與眾不同。)
2.張岱自稱“獨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獨”字何解?當時明明有舟子陪同,為什么還說“獨往”?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張岱其人的清高、孤傲、遺世獨立。)
3.你知道張岱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怎樣的心情嗎?結合注釋1,你能看出什么信息?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注釋“明亡后不仕”“明末清初”等信息看出張岱的內心,如果學生還讀不出信息,我再出示有關《陶庵夢憶序》中的文字,讓學生深入張岱那對故國深切的懷念的內心,再通過朗讀來感受其感情。)
這次教學設計的有效調整,如果沒有學生的質疑追問就沒有后面進一步的自我修正與提高,教師一個人的智慧總是有限的,這也體現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可見好的課堂效果,師生是隨時可以就課文而探討,爭論,最后一起解決問題的,而不是教師單純的教和灌輸,學生被動地學和接受,沒有經歷課堂教學的“挫折”,就不會有自我反省和進步,沒有學生活躍爭辯的思維參與的課堂,是一堂沒有生命力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