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建平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問能喚起學生注意,啟迪學生思維。但是,問題不同,問法不同,效果就大不一樣,所以要“精心設問”。我認為課堂提問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啟發性
這是課堂提問的“核心”。問題富有啟發性,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學習商品這個概念時,我就設計了下列一系列連環提問:
1.我們呼吸的大自然中的空氣是商品嗎?
2.農民生產的用于自己食用的糧食是商品嗎?
3.有人把大自然中新鮮的空氣制成“空氣罐頭”,然后拿到市場上賣給需要的人,那么,這些“空氣罐頭”是商品嗎?
三個連環提問,層層遞進,層層深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這樣,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這一概念,學生在問答中便深刻理解了。
二、定向性
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要為學生的思維定向。總結近幾年的高考非選擇題,尤其是問答題,具有取材新穎、設問角度多、學生參與意識強、能力素質要求高的特點。但不管怎樣,一般跑不出三類問題,那就是“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為有效地提高得分率,我們必須強化平常的訓練,平時課堂上就有意識提高學生在這方面的定向思維能力,問得多了,練得多了,熟能生巧,學生的答題水平肯定會有很大的提高。請看下面的例題:
某年某品牌空調宣傳打得很響,價位也較低,但平均返修率達49%。究其原因,一是內部管理不善,二是偷工減料。其他一些品牌空調也相繼降價,甚至有人打出500元的低價空調。
運用有關知識回答:
1.作為消費者,你如何看待空調低價而返修率高的現象?
2.應當如何認識空調降價行為?
3.你認為企業怎樣才能吸引用戶?
三個問題,第一問是考查“是什么”;第二問是考查“為什么”;第三問是考查“怎么辦”。這就是一道典型的符合我們上面所論述的觀點的材料分析題,這一類題型在高考中時常出現,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三、應變性
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有錯誤是正常的事,教師處理這種情況時容易產生兩個錯誤傾向:一是簡單地否定學生的答案,二是過早地把正確的答案告訴學生。前者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后者則代替了學生的思維,兩者都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很多有經驗的老師在這方面都有很深的體會,這方面的教學事例更是舉不勝舉。
記得有一次我提問學生“貨幣”的含義,學生的回答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而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他把“固定地”三個字掉了。我沒有批評他,而是接著又提問了一個問題:
“那么,請你繼續考慮,在歷史上,牲畜、貝殼、布匹等也充當過一般等價物,可它們是貨幣嗎?”
“不是,只有金銀才是貨幣。”
我接著問:“這又是為什么呢?”
學生思考和猶豫了一會兒,說:“老師,我想起來了,因為貴金屬金銀具有體積小、價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損、便于保存和攜帶等特點,于是才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了一般等價物。”“所以,‘固定地三個字漏掉行嗎?”學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四、系統性
所謂系統性,是指各個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各個問題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是按什么邏輯關系組織起來的。在上面三條內容中我們列舉的事例,其實都同時具備系統性的特點,大家不妨回頭一看。
五、概括性
問題要有一定的容量,要有綜合性,給思維留有余地。要求學生自學成分多一些的教材,問題的容量更要大一些。這一點比較好理解,在此我就不列舉事例說明了。
總之,課堂提問有技巧,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注意了這個問題,時間久了,就會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水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