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澤鋒

氣候基礎知識是中學地理教材中的一個重點,由于全球各地地理環境差異極大,各地的氣候形成要素也復雜多樣。如何把高初中氣侯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筆者作了以下嘗試:
一、前后聯系對比
在高一地理必修教材“氣候的形成和變化”單元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復習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形成氣候的要素,這樣的銜接消化很有好處,學生較快地將高初中地理聯系起來填出了下表:
二、歸納剖析異同點
從所填表中可以看出,高初中地理教材對種種形成氣候要素的提法有些地方不盡相同,這對于一般的中學生來說易于混淆,所以引導學生對各要素相互關系進行對比分析,歸納總結出它們之間的共同性和差異性很有必要。首先從高中地理所提的太陽輻射與初中地理所講的緯度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太陽輻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源泉,是形成氣候最基本的因素,它的大小取決于太陽離度,而太陽高度大小隨緯度不同差異極大,即是說緯度不同決定著太陽輻射的大小不同,緯度即成了決定各地熱是不同的最基本因素。如此比較得知,太陽輻射和緯度都是形成各地氣候熱不同的決定因索,兩者只是提法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然后是高中地理的大氣環流與世界地理的氣壓帶和風帶。那么,為什么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中影響氣候的大氣環流又不同呢?回答是世界地理講過在全球范圍,其中太陽輻射在全球各緯度地帶加熱不均,造成高低緯度間的熱量差異是形成氣候的主導因素,進而就形成了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而中國是由于海陸位置面臨世界大的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陸——亞歐大陸,由于海陸熱力差異最大,從而形成了強大的東亞季風,取代了氣壓帶和風帶在東亞的分布。由此推論可知,高中地理中下墊面對氣候的影響是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海陸分布、洋流、地形起伏、森林、湖泊、冰-表面、棵地等氣候影響要素的概括抽象,反之則是它的具體化。
三、注重綜合、抓住主導、主次分明
靈活運用氣候形成的各種因索,還需要讓學生多作實際問題的分析。如我國東北冬季特別寒冷,學生分析出是因為它的緯度在我國最高,冬季獲得的太陽輻射特別少,又接近特別寒冷干燥的冬季風源地一“蒙古冷高壓”,受冬季風影響特別大,西部的大興安嶺的東坡陡西坡緩的地形加強了季風的來勢。故緯度地形、冬季巧等影響氣候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造成了東北冬季特別寒冷。西歐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別典型,是由于它的緯度在北緯40°-60°之間,在西風帶終年控制的范圍,西風來自大西洋面,并經過了沿岸的北大西洋暖流從而帶來豐沛的水汽,歐洲的山脈又多呈東西走向對西風阻礙作用小,再加上海岸線待別曲折,海灣深人陸地,所以海洋影響特別大,因而形成了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這樣就將影響氣候的各要素靈活地運用于解釋世界各地氣候的成因上。在綜合分析各地氣候成因的同時,還須注意一些形成氣候要素的主導作用。如我國橫斷山區“一區有四季,十里大不同”主要是地勢高造成的結果;海南島長夏無冬,大興安嶺冬長而嚴寒,主要是緯度差異;東非高原雖然位于赤道附近卻為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因素是地形的隆起而導致水熱變化的結果。這樣學生將歸納總結的氣候形成原理用于分析各地氣候成因,也就達到了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