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宏
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124
中外科學傳播對比研究
趙淑宏
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124
科學傳播作為一個新興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領域,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所開展的相關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主要對科學傳播的理解、科學傳播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問題的解析這幾個方面對比分析中外科學傳播研究。
科學傳播;對比;中國;外國
科學傳播是一個新興的理論結合實踐的學科領域,目前大家對它有不同的理解。需要對科學傳播有個清晰的界定,才能讓科學傳播工作有新的進展。為此我把中外科學傳播加以對比分析研究,使我們對科學傳播的概念、存在問題及其前景有一個整體把握,這將有利于我們開展具體的科學傳播工作。
科學傳播簡單理解就是科學大眾化的傳播。廣義上科學傳播活動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生活,但通常我們所指的是西方近代科學的傳播。
1.1 國外科學傳播歷程
自16世紀開始,近代科學在歐洲興起,科學家通過出版科普書籍,向社會大眾宣傳新科學。人們開始理解科學,使用科學并支持科學事業的發展。但隨著科研經費的一度攀升和科學應用的負面影響出現,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使用,全球性的環境污染、能源危機、核泄漏等問題,公眾對科學的支持和贊賞程度下降。學者和相關決策者們認為,隨著科學建制化的出現,公眾可能對科學的理解不夠充分,而不支持對科學的投入,于是英國皇家學會1985年發布了《公眾理解科學》報告,開啟了公眾理解科學的活動,目的是通過廣泛開展科學普及和傳播,提升公眾的科學素質,增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2000年英國上議院科學技術特別委員會發布了報告《科學與社會》,以此為標志開啟了“科學傳播”階段,強調科學家和公眾雙向互動,是更進一步的促進公眾理解科學,從而讓公眾信任科學。
總體來說,國外有較多的科學傳播活動,社會公眾與科學家有較多的交流機會,公眾也比較關注科學的進程。
1.2 國內科學傳播歷程
西方近代科學,對中國來說是舶來品。鴉片戰爭讓中國人看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先進性,中國人感受到的西方近代科學的力量。從此國人覺醒開始從軍事技術等學習西方的科技。這很容易讓我們把“科學”誤解為“技術”。近代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但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讓我們意識到必須學習西方的技術之本科學,以前早期洋務派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理念徹底改變,西方的科學理念開始被中國人引進接受,并逐漸替代傳統的中國文化,成為中國人所一致認可的意識形態,大家都認為應該發展科學。甚至過于信任科學,科學主義在中國盛行。
對科學的不同理解,使我們對科學傳播也有不同解釋。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北理工翟杰全教授提出的“科技傳播”和北京大學吳國盛教授提出的“科學傳播”。
總體來說,中國從西方技術學起,正好符合中國實用文化傳統,但中國若要新的突破,則要重視科學精神的培養,創新探索理論研究。
中外科學傳播過程中,對待科學持不同的態度,因此在科學傳播中也存在不同的問題。
2.1 國外的問題
簡單說,國外科學傳播的問題是信任問題。西方人崇尚真理,他們探尋普世真理,并在實踐中去檢驗其客觀性。如果有出入他們就會質疑所信任的科學??茖W家的科學研究經費是要取得大眾的信任理解才可以順利得到。但科學的試用有時是不受科學家掌控的,當科學被誤用產生負面影響,公眾就會質疑科學,甚至是不信任,導致科學研究開展不順。這是一個需要對話理解才能取得信任的長期過程。
2.2 國內的問題
國內目前公眾還是對科學深信不疑,國內科學傳播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問題一:對科學和技術的混同理解。中國是在列強侵略戰爭中接觸西方近代科學的,我們看到了堅船利炮的先進性,再加之我們的實用主義文化傳統,讓我們容易把“科學”誤解為“科技”,把“科技”誤解為“技術”,科學被當作工具與技術混用。
問題二:缺乏科學精神。正如萬小龍所言“在西方,是先有科學精神才產生了近代科學,然后才有近代技術和近代工業。如果說這個過程是由內向外的,那中國人的學習過程則是由外向內的,沒有真正樹立起科學精神。”[1]現在該是我們正視這個問題的時候了,我們的科技整體都有一定的提高但缺乏一種原創的科學精神,這將影響我國的創新發展。
問題三:科學主義盛行,缺乏反思??茖W主義強調科學的萬能,即用科學的方法思維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中國人是過分的信任科學,我們看到了科學的好處,但也要對存在的問題警覺起來。在傳播科學的同時我們要反思科學本身的局限,并注意到濫用、誤用科學給社會帶來的危害。我們要保持客觀理性的頭腦,不盲目夸大科學的作用,出現問題時也不急于反對科學。
2.3 共同的問題
科學傳播活動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就目前的情況看還是有些盲目性??茖W傳播總體上還缺乏系統的規劃。實踐參與人員通常是小范圍的開展活動。理論研究沒有舉世矚目的著作。
3.1 國外問題解析
對于國外存在的信任問題,需要科學傳播(science communication)交流,可能公眾懂了理解了科學家所做的科學研究和工作流程,就會改善他們理性的對待科學事件。與此同時科學家也會理解公眾的思維想法,使雙方達到某種恰到好處的信任。這是一個不斷交流理解的過程。
3.2 國內問題解析
中國人接觸西方近代科學的特定歷史背景和中國實用主義的傳統,容易讓中國人從技術的角度看待科學。所以在中國談科學傳播,首先要正確理解“科學”的含義。北大吳國盛教授認為科學有三種定義,由寬到嚴,分述如下:第一種,把科學定義成人類與自然界打交道的方式。第二種,把科學定義成由希臘思想發端的西方人對待存在的一種特殊的理論態度。第三種,把科學定義成“近代科學”,即在近代歐洲誕生的那樣一種看待自然、處理自然的知識形式和社會建制,這是人們最常用的一種科學定義。”[2]這種近代西方科學具有強力意志,是功利性的、力量型的、征服和控制型的科學。[3]
現在我國的綜合實力有所增強,科學主義在中國還是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但從西方已出現的如核武器的使用,環境污染擴大化等問題,我們要保持一種客觀理性的態度去反思科學,才能讓科學在服務人類的正確航程上。
3.3 共同問題解析
科學傳播是需要理論結合實踐的,目前偏向實踐更多些。總體工作仍需要一個整體的規劃,才能更好地讓科學造福人類。
前網絡時代,我們記錄積累大量的數據,那么我可否從已有的數據去預測科學傳播未來的發展方向呢。這需要擁有大數據的政府和技術成熟的公司共同合作,通過分析現有的數據我們也許可以發現一些新的有價值的信息幫助我們做好科學傳播。
在大數據時代來臨之際,我們反思科學傳播,分清問題認清形勢,尋找一個新的突破口發展科學傳播,可能會使科學傳播事業有個新的發展方向。
[1]萬小龍.科學本性與人文精神-科學技術中的人文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48.
[2]吳國盛.科學走向傳播[M].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17.
[3]吳國盛.科學走向傳播[M].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53.
G2
A
1674-6708(2015)143-00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