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恬,王笑璇
1.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長沙 410081 2.北京語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部新聞學院,北京 100083
中國電視新聞評論的發展研究
——新媒體環境下中國新聞評論節目的現狀及發展方向
張 恬1,王笑璇2
1.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長沙 410081 2.北京語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部新聞學院,北京 100083
電視新聞評論作為新聞評論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國已經有了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不過,最近兩年受到了新媒體的強大沖擊,呈現出整體衰退的趨勢。針對這一現象,筆者在新媒體環境下分析了電視評論節目的現狀,進而對其今后的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電視新聞評論;發展研究;新媒體環境
在當前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傳統媒體受到了強大的沖擊,電視這一傳統媒體也未能幸免于難。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克服困境,發揮優勢,汲取新力量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中國電視新聞評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筆者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央電視臺的評論節目的發展歷程為例。20世紀80年代之前是中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發展的史前時期,其主要形式是轉自報刊社評、言論的口播稿。1980年7月12日,中央電視臺才開播了中國電視史上首個具有新聞評論性質的欄目——《觀察與思考》。隨后,1993年5月,《東方時空》播出;1993年12月,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成立,此后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步入正式發展的階段。
1994年以后,我國電視評論節目進入了發展的經典時期?!督裹c訪談》、《實話實說》、《新聞調查》、《面對面》等欄目相繼出現。2003年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開播,電視評論節目進入混戰時期?!缎侣剷蛷d》、《央視論壇》、《國際觀察》、《社會記錄》、《新聞周刊》、《世界周刊》、《聲音》、《數字觀察》等欄目一邊開張,一邊倒閉。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經過2006年和2009年兩次改版,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基本定型,進入穩定發展時期。不過,最近兩年,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整體上開始衰退,很多老牌節目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弱,優秀節目的吸引力也大不如前。一些節目呈現疲憊狀態,進入“迷茫時期”,另一些節目則開始轉軌尋求新的評論節目形式。
信息技術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媒介生態格局。電腦、手機、網絡等新媒體的出現對電視等傳統媒體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下面將對電視新聞評論與新媒體進行對比。
2.1 代表話語權的不同
中國的電視新聞節目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代表和反應的是主流意識形態,承擔著宣傳主流意識形態、引導受眾思想的作用。作為發表意見性話語的評論節目更帶有宣傳的色彩。然而新媒體的出現,大大降低了人們進入各種話語體系所需要克服的階級、物質、性別、種族、地域等各種障礙,從而打破了話語壁壘,讓民眾能夠有更多的平臺和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甚至開始出現一系列“自媒體”團體,實現了受眾向傳播者的轉變。另一方面,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評論者們往往都屬于社會的精英階層,有各行業的專家、專業評論員、資深的媒體從業人員以及各階層的領導人士。雖然他們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和高素養能夠使評論更有權威性和專業性,但脫離大眾、精英式的話語也加大了節目和群眾的距離。然而,新媒體時代,不僅是精英,來自社會的草根階層也能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的觀點往往更能表達人民群眾的心聲,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2.2 評論內容以及時效性的不同
新媒體消除了時間空間的局限,人們隨時隨地可以借助網絡表達自己的話語,使得新媒體輿論能夠全天候覆蓋最廣闊的空間地域范圍。新媒體時代的微博,僅僅140個字符,可以添加數張圖片以及附帶音樂、視頻、網頁的連接地址,并且只需一秒就可以發送到網絡平臺,繼而在網絡社會中進行傳播。相比于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需要報題、審批、編排、錄制等一系列環節,并且由于相關政策的限制,部分熱點話題在審批通過后早已不再具備時效性,因此電視評論節目在時間上有一定的滯后性。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評論配合超鏈接技術可以為受眾提供大量的相關信息。然而,電視新聞評論由于受到節目時長、節目形式的各種限制,每一期所傳遞的信息量并不如網絡豐富。
我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當面對新媒體的沖擊,需要認真分析形勢,總結經驗,主動吸取新鮮能量重整待發。
3.1 揚長避短,充分挖掘自身優勢
3.1.1 利用電視視聽結合的優勢,全方位展現新聞畫面
電視對新聞現場的轉播可以對新聞事件進行更全面更深層次的橫向、縱向展示,沒有任何中間環節,使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充分調動視覺、聽覺的感官,主動參與到整個事件中,更加完整的了解事件發展的全過程。
視聽結合,是電視節目活躍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這就需要節目組提高視頻拍攝的技巧和手法,增加視頻畫面的清晰度、可看性,更好的吸引觀眾。
3.1.2 發揮其權威性、職業性的優勢,提高新聞評論的深度、獨特性
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相對于新媒體產物下的網絡、草根、自媒體等評論,擁有專業、高水平的評論團隊。加強傳播意見性信息,注重評論的深度與獨特性,做強評論觀點是電視新聞評論應該重點做到的。
明確節目的定位,根據節目定位設置議題。作為“高端型”的電視評論節目,可多選擇涉及國家時事、經濟發展、國際事件等內容的議題;反之,“本土化”的電視評論節目就應該更加貼近民生,關注人民生活的實事。這樣就能夠通過吸收特定的受眾來提高節目的影響力。
3.1.3 培養主持人、常駐評論員的影響力吸引受眾
培養主持人、記者、評論員的專業素養,努力提升主持人的品牌效應,通過“明星效應”來吸引更多的觀眾。出鏡者的言語、素養、個人魅力和見解深度及獨到性對節目都是有重大影響的。
3.2 正視缺點,主動利用新媒體的優勢
3.2.1 增加新聞事件的現場直播,提高新聞評論節目的時效性
新媒體由于其強大的網絡平臺,在時效性上對電視新聞評論產生強大的沖擊力。對此,電視臺應加強自身實力,提高對新聞現場的直播能力,努力追求電視時評,提高電視新聞評論的時效性。
3.2.2 融合網絡、微博等新媒體,增強節目的互動性
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可以在節目中增加網絡平臺觀眾的互動,增強節目的互動性。并且整合新媒體平臺的意見,拓寬評論空間。通過對新媒體中各種混雜意見的整合,能夠在輿論上起到決定性的引領作用。
3.2.3 與新媒體積極合作,做到互利共贏
可以在節目之外開通節目微博,經常性的更新評論內容,積極與網友進行互動。另一方面,主動采用網絡上優秀的評論內容,將新鮮血液吸收于自己的節目之中。
新媒體的不可抵擋的快速發展,對傳統媒體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電視新聞評論應該在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中總結經驗,緊跟時代潮流,切不可繼續沉浸在昨日輝煌中,應該努力在挑戰中發現機遇,走出一條創新的,有特色的持續發展的道路。
[1]張洪.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故事性敘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2]楊主格.中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話語轉變[D].遼寧大學,2012.
[3]馬少華.新聞評論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級教育出版社,2012.
G2
A
1674-6708(2015)143-01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