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鑫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山東青島 266580
新媒體時代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對研究
李樹鑫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山東青島 266580
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使得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出現了“形成快、內容雜、傳播廣、監督難”等特點,導致傳統的高校輿情應對模式面臨了新的要求和挑戰。高校應根據新媒體時代輿情傳播特點,探索有效的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對措施。
新媒體;高校;網絡輿情
網絡輿情影響范圍較廣,如果處理不當,極易誘發學生的不滿情緒,使學生產生過激行為,危及校園穩定。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1 社會認知水平有限
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喜歡關注新生事物或者熱點問題,熱衷提出個人看法,希望獲取他人的廣泛認可,從而尋求心理上的成就感。高校學生彼此聯系緊密、溝通密切,擁有共同的興趣以及追求,彼此存在著眾多的一致的話題,但由于缺乏認知,極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高校與社會之間的距離使得學生對社會的認知有一定偏差,特別是社會的一些不良現象破壞了學生心中美好的愿景,情緒控制尚不成熟的他們,內心產生的不滿憤怒,極易使其產生過激反應,從新媒體渠道宣泄情緒,使得網絡輿情的擴散和傳播大大加快,加劇事態的嚴重性,使網絡輿情上升到危機層面。
1.2 高校網絡道德危機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爆炸化傳播帶來多元價值體系的沖擊,使得部分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大大滑坡,網絡的隱匿性使大學生在網絡世界中擁有多重虛擬身份,部分學生對自己在虛擬世界里的言行要求有所降低,以及對網絡責任認識不清,意識不到相關言行所產生的嚴重后果,導致一些大學生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更有甚者故意進行網絡輿情傳播,以獲取他人的關注,彌補自身心靈的空虛,更有甚者毫無顧忌的在互聯網上散播謠言,激化矛盾,從中找到快感,網絡道德面臨嚴重危機,使得社會或學校發生的一些事件經過層層傳播不斷發酵,最終離真相越來越遠,變得無法控制,進而演變成高校的網絡輿情危機。
1.3 高校網絡輿情管理不善
新媒體時代,高校關注的工作重點往往是不斷拓展建設新媒體陣地,提高學校知名度和影響力,但網絡輿情對學生思想和行為規范的影響一直未能得到足夠的認識,高校缺乏相應的管理機制和規章制度,沒有專門的組織和團隊進行監管,缺少資金技術等條件支持,學校在面臨網絡輿情危機之時,各個部門之間缺少協同機制,沒有規范的預案和干預機制,無法形成科學高效的決策,容易錯過輿情危機處理的最佳寶貴時機,容易造成事態惡化。
由于小兒消化系統尚處于發育階段、抵抗力弱容易感染病毒、腸胃菌群未建立極易引發腹瀉,小兒腹瀉的主要癥狀為嘔吐、大便次數增多等,可能會導致患兒脫水,引發生命危險[4]。雖然臨床治療小兒腹瀉的方法很多,但嬰幼兒時期的特點是:認知水平低,無法表達自我,配合能力差等,影響其臨床療效[5]。對患兒采用有效護理干預,為盡快緩解患兒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顯得尤為重要。在本研究中,主要對80例患兒采用不同的護理方式進行觀察。
1.4 高校網絡平臺監管不力
新媒體時代,信息以網絡為載體構建起一個開放的網絡平臺,信息來源復雜、多樣,作為信息接受終端的大學生,無法直接了解所獲信息的真實性,網絡輿情傳播的快速化使得很多來源不可靠、不屬實的信息爆發式傳遞,很多大學生對傳播過程中已經被添枝加葉的信息二次包裝,甚至為了一時之快或者獲得點擊率無中生有,憑空猜測,在無法進行責任認定的情況下,高校監管又不到位,催生網絡輿情肆意爆發。
2.1 健全思政教育引導機制
高校網絡輿情工作的出發點是引導大學生合理健康成長,避免形成網絡輿情危機,因此在突發事件形成之前,高校相關部門及其管理者應充分掌握輿情問題產生的原理,合理運用新媒體宣傳手段,協調各種資源,主動開展線上網絡活動,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引導大學生理性上網,從而掌握網絡輿情主動權。
同時,由于新媒體爆發式的傳遞特點,留給高校處理網絡輿情的時間和空間非常有限,為了防止突發事件的惡性擴散,高校應第一時間通過新媒體平臺公布突發事件真相,避免謠言產生,掌握輿論主動權,此外,應及時向新媒體“意見領袖”、網絡大V等,主動傳達最新信息,讓主流輿論占據信息主陣地,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學生認清事件真相,理性思考,從而避免爆發輿情危機。
2.2 建立網絡輿情預警機制
高校應建立網絡輿情預警機制,將網絡輿情危機扼殺在萌芽狀態。首先,應充分認識網絡輿情,熟知網絡輿情一般規律,強化對網絡輿情的分析和研判能力。其次,應結合學校網絡情況,制定網絡輿情危機管理制度,組織學生學習網絡相關法律法規,約束學生的不當言行。第三,重視網絡輿情監控相關技術的運用,構建網絡輿情相關預案,高校應當自主研發或是購進擁有相應技術的網絡輿情監控技術及軟件等,按照某個問題或是熱點于某段時間當中的總瀏覽量、轉跟帖量等來評定輿情情況,同時重點注意部分言論,彌補由人工監督管理帶來的漏洞,構建持久高效的應對預案,防患于未然,防止網絡輿情的產生及其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2.3 完善網絡輿情監管機制
減少高校網絡輿情危機,重要的一點是要強化對輿情的監督管理,及時掌握輿情狀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最為合適有效的應對方案。
首先,健全網絡輿情的組織架構,打造專門的管理隊伍。高等院校應該設置專門的輿情管理機構,打造專業化管理團隊,團隊成員應熟悉國家及學校的法規政策,具備良好的網絡語言表達溝通能力,深入網絡,在學生當中形成一定影響力,對社會熱點及學校相關問題及時跟進,在網絡輿情發生時能給予正確引導,緩解輿情。
其次,提高網絡輿情技術水平,建立管理信息系統。高校應構建寬口徑信息收集渠道,在事件發生時,能全面準確的掌握信息,避免在輿情危機處理過程中產生誤解,降低學校的公信力;加強不良信息的監控和管理,通過有效的信息交互機制,學生同高校之間能夠及時交流、信息對稱,進而預防謠言出現并大量傳播,提高輿情管理效率。
2.4 健全網絡輿情研判機制
突發事件的產生,部分原因是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快速傳遞性導致某個很小的事情會在很短的時間當中快速被演變為重大輿情,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學校忽視學生的訴求,沒有及時應對,錯失處理良機。
日常工作中,高校應通過新媒體平臺廣泛收集最新的社會和校園網絡熱點信息,把握輿論的風向標,并進行挖掘、分析和研判,匯總近階段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或敏感話題,及時捕捉住大學生思想的異常動態。運用科學的技術措施整合相關信息,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分析輿情信息特點,估計事態的發展趨勢,有效預測和預防高校突發事件的發生。
2.5 健全網絡輿情危機處理機制
在危機處理的過程中,應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科學的決策系統。應將網絡輿情處理所涉及到的種種因素進行整理分類,制定不同的應急處理方案。通常的處理步驟為:啟動應急預案,輿情處理部門綜合決策、統一指揮,輿情控制中動員、調動社會學校等資源和力量,部署輿情阻斷的種種可能措施,及善后監管與恢復。
突發網絡輿情得到妥善處理之后,還需高度關注相關恢復措施的運用,進行時候評價總結與信息反饋,研究輿情產生、演變、處理等流程的各個環節,歸納輿情處理工作的相關經驗,整理出高校突發事件預警備案,提出在管理、組織機構、運作程序和技術方面的改進意見。另外,就突發輿情中出現的有關問題制定相應的處理辦法,解決導致輿情產生的隱患,預防問題再度出現。高校還可以使用新媒體平臺公布突發輿情相關處理情況,引導學生就有關問題真相進行清晰的認識,使用正面宣傳降低突發輿情造成的負面作用。
總而言之,新媒體時代高校在應對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等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并存在相應的問題,這就要求高校在應對網絡輿情的過程中,必須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導制度,建設一整套的預警、監管、研判、處理機制。高校網絡輿情監督管理制度的構建與健全勢在必行,任重而道遠。
[1]陶宇煒,熊長江,王娟琳.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監測管理體系的構建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12):111-113.
[2]陳樹春,王大鵬.高校網絡輿論引導與和諧校園建設[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8(2):35.
[3]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段婉立,王力塵.互聯網輿情引導策略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6):67-69.
Study on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mergency Response in New Media Tim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ime,Internet public opin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mergency have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ofrapid forming,complex contents,multiple transmission and difficult supervision,which called of new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of traditional mode of reply to university public opinion. Therefor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xplore new effectiv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emergency respons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mission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n New media time.
New media,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etwork public opinion
G2
A
1674-6708(2015)143-0090-02
李樹鑫,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