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良
西南財經大學信息與教育技術中心,四川成都 611130
高校校園媒體現狀及發展研究
——以成渝地區高校為例
王成良
西南財經大學信息與教育技術中心,四川成都 611130
本文通過對成渝地區高校校園媒體的調查,歸納了目前高校媒體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從創新管理理念、加強校資源整合、重視媒體品牌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校園媒體發展的思路和建議。以希能對成渝地區高校校園媒體的管理者、負責人和相關研究者的工作有所裨益,對校園媒體的下一步發展有所幫助。
校園媒體;校園文化;資源整合
高校校園媒體是社會媒介組織的一個分支,是高等院校與社會進行聯系和溝通的一個平臺,因為存在于校園當中,因此它與普通社會媒介之間存在諸多不同之處,之所以校園媒體能夠長期存在于高校內部,被廣大師生所接受,這源于高校媒體的內在本質,其宣傳的核心在于高校內部文化,體現著公益性和普遍性。
總的來看高校校園媒體的基本概念就是校園廣播、校園報刊、網站、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傳播校園基本信息的媒介。郭慶光在其《傳播學教程》一書中指出“媒介大致有兩種含義:第一,它指信息傳遞的載體、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術手段;第二,它指從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傳播的組織。”①本文所論述的校園媒體著重第一個層面,也就是說在高校內以師生為受眾,以教職工和學生作為參與者而制作的信息載體,我們稱之為為校園媒體。
1.1 高校校園媒體類型
高校校園媒體的類型與社會媒體的類型相似,都具有多元化這個基本特點。根據其自身的屬性和特點,呈現出不同的具體種類。主要分為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等傳統媒體,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以及戶外媒體,公告欄、宣傳欄、海報等輔助性媒體。
1.2 高校校園媒體的特征
高校校園媒體具有社會媒體的一些特點,也是運用大眾傳播工具傳播具體信息,這些傳播工具包括了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等等。校園媒體傳播的空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更多是校園內部進行傳播,而傳播的對象也多固定為校園內部人員,傳播內容則多以新聞、教學信息為主。同時校園媒體與其他媒體在教學目的方面也存在不同之處。校園媒體并不以產業化經營為目的,作為學校政治素質教育的主要平臺,是高等教育的一種延伸和創新。
1.3 高校校園媒體功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校園媒體的功能和作用也在不斷發展,從最初的新聞傳播、素質教育到當下所能發揮出的文化傳播作用,可以說校園媒體的功能處于一個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過程中。具體功能有輿論引導功能、信息傳遞功能、文化傳播功能、教育功能和活躍校園氛圍功能。
成渝地區是指成都、重慶兩座城市周邊及之間的地區,是中國西部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西部最重要的經濟中心。該地區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人口8724萬,分別占中國西南地區的35%和6.6%。②當前已成為發展非常成熟的重要經濟帶。該地區高等院校超過50所。基于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校園媒體的運作模式是學校黨委領導,宣傳部、學工部、團委等部門具體管理,以在校學生團隊為主要工作人員進行運作,所以本文選取高等院校校媒主要負責人作為調查對象,以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
無論是傳統的校報、校園廣播、校園電視、還是新媒體,都在不同程度和范圍上影響著師生的觀念和行為。通過調查,當前成渝地區的高校校園媒體存在以下問題。
2.1 管理主體呈現多元化
從管理體制上看,雖然大部分高校的校媒由宣傳部門主管,但由于校園媒體種類繁雜以及學校機構設置等原因,客觀上造成了媒體組織的分散。大部分學校的校媒是相互獨立的,報紙、電臺、電視臺和校園網等有相對獨立的工作團隊和運作系統,缺乏有效管理。
2.2 運營模式的固化
當前,高等院校的財政投入是校園媒體的運營的主要資金來源。財政撥款給了高校媒體發揮主要功能提供了保障,但相對于運營模式和經營方式靈活多樣的社會媒體,高校媒體在運營的體制上需要進一步拓寬思路,解放思想。充足的資金對校園媒體的發展有極大地影響。
2.3 發展水平不一
在發展水平上,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傳播渠道的拓寬,高校紙媒正面臨嚴峻的挑戰。校報在新聞宣傳方面的優勢在網絡時代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校園視聽媒體面臨發展瓶頸。校園廣播傳播內容雖然廣泛,涵蓋校內校外新聞事件及文體信息等,但其輿論引導、信息傳遞等主要媒體功能逐漸弱化,主要功能逐漸過渡為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
2.4 傳播內容同質化
在媒體內容上,校園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是傳播的內容。高校媒體的大部分受眾為在校學生群體。所以,校園生活是高校媒體的著力點。但是存在媒體內容的同質化現象,對于同一新聞,不同的校園媒體都進行雷同的報道,讓人感到乏味,也是浪費資源。
2.5 人員培訓和資金投入力度不足
目前,培訓方式大多選擇專題講座,主講人多是所在媒體指導老師和高年級成員,培訓的力度和專業化程度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提升。從校園媒體當前最需要的資源的調查結果看,資金投入需要進一步加強。
基于以上對于成渝地區高校校園媒體所存在問題的歸納分析,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今后校媒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3.1 創新管理觀念,完善管理機制
高校校園媒體是一個特殊的組織,它依托本學校的文化平臺,擁有大量的、有思想受過高等教育的受眾人群,所以報道應該目當前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力的命題,傳播事實與真理,將校園媒體做成有深度、有思想、有檔次、有品位的媒體。以學術批判為己任,以文化引領為目標,努力彰顯思想與智慧的溫度與深度,“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③,構建精神家園,重塑媒體形象。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發展。進一步加大對校園媒體的投入力度,加強系統管理,從學校層面完善校園媒體管理機制。這樣,有利于發揮整體傳播優勢。
在這方面,西南財經大學校報有較為豐富的經驗,他們注重輿論引導,搶占思想陣地,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結合國家重要政策、社會熱點問題、重大事件等方面,積極融入社會,在傳播大師文化、涵養人文情懷、弘揚校史文化等方面著力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在2010年首屆高校校報評估工作中西南財大校報榮獲“全國高校優秀校報”稱號,而校園文化建設成果《弘揚校園主旋律,傳遞青春正能量——記西南財大報記者團》也獲得2013年四川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果一等獎。
3.2 加強資源整合
傳播資源的整合。包括傳播媒介的整合、媒體內容的整合以及傳播受眾的整合。各校園媒體只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資源共享,發揮各種傳播媒介的協同效應,并取長補短,才能更好的實現自身發展。
人力資源的整合。校內媒體的傳播宣傳作用是通過媒體工作人員的工作來實現的,要實現校內媒體資源的整合,就需要對校園媒體的人力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為提高校園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打造培養高素質的新聞工作隊伍。
校內教學科研資源的整合。校園媒體應打破傳統,以“學術”為先,依托校園權威的、嚴謹的學術資源來豐富校園媒體的內含,以“名教授、名學者、名專業”打造校園媒體高端文化形象。
3.3 提高校園媒體專業化程度
與師資隊伍結合建立工作指導制度。可以通過新聞專業教師到高校媒體工作的方式進行指導,根據課程設置和教學目標,合理制定出新聞相關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方案,有計劃分批次地安排學生到校園媒體實習,參與到實際工作中,使學生從中得到很好的鍛煉。
加強對校園媒體從業學生的管理和培訓。在學生工作隊伍的管理上,完善招新、懲罰等規章制度,首先嚴把入口關;其次,在實習階段加大培訓力度,采用指導老師、新聞專業老師和校外社會媒體優秀從業人員等對學生工作隊伍以校內培訓、校外參觀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培訓;第三,在日常工作中嚴格要求,改變目前校園媒體管理者對學生大多以批評方式進行懲罰的情況,真正達到鍛煉學生、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如《職場起跑線》編輯部成員寫的通訊稿中如果出現3處錯別字,編委會便對該成員作開除處理。
加強校內外媒體合作。除了校內媒體間的合作,也可以和校外媒體以合作舉辦活動、參與實習等方式進行合作。而成渝地區高校校園媒體之間可以通過重慶高校傳媒聯盟、四川高校傳媒聯盟等組織進行交流和信息共享,實現共同發展。依托這樣的平臺校園媒體可以在更大范圍內交流合作,實現區域突破,促進校媒發展。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自成立以來,已成功舉辦了“與世界對話”系列活動等品牌活動,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注冊大學生記者選拔”等活動。為校園媒體從業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平臺。成渝地區高校校園媒體中金義誠、李晨等多名學生入選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廣州2010年亞運會大學生記者,參與賽事的報道。
3.4 重視媒體品牌建設,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當前高校學科基本上可以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許多高校發展成為為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高校媒體要充分利用本學校的優勢學科資源,生產出一批優秀的財經、文化、法制、科技等特色節目,同事結合社會熱點和重大事件,及時策劃相關主題活動,與學校的教學科研聯動,著力打造一批品牌欄目,提高校園媒體的影響力,使校園媒體更好的服務于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進一步推動校園文化建設。以西南財大校園電視站為例,《學術講壇》欄目和畢業專題欄目《西財歲月》已經逐步形成品牌,《學術講壇》欄目以攝制社會名流和企業家的講座為主要內容,受到師生好評。而畢業專欄《西財歲月》則是以畢業生大學生活為主線,從入學報道到軍訓、學習生活等各方面入手策劃編導的一檔專題節目,通過挖掘校園電視幾年來攝制的資源,結合畢業生代表對大學生活的回憶,還原畢業生的大學生活,在每年的畢業季推出,已連續制作八期,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5 優化以在校學生為主體的媒體實踐平臺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核心功能,高校校園媒體給在校學生提供了一個實踐鍛煉的堅實平臺。高校校園媒體的管理者應該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尤其是擁有新聞院系的高校,可以通過加強合作、給予學生相應的學分、提供更多校外實踐機會等方式優化以在校學生為主體的媒體實踐平臺,構建“校園媒體—實踐基地”的一體化模式。將校園媒體的各部門開放為相關專業的實訓基地,并將各部門的各項工作任務分解為學生的作業,借助各學科的專業人才協助完成校園媒體的工作,也能很好的鍛煉學生,學生在實踐中提煉的問題又會促使他們繼續加強學習,因而形成校園媒體的發展、實習學生專業知識的強化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之間的良性循環。
注釋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47.
②《百度百科——成渝地區》[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c7Hsbdsom-AgcG4hW4ledEwEqSZVMVmMP5Jo0A_z9Al8LLFIEFGYUTD4ZOk4l1y
③江藝平.主編寄語: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N].南方周末,1999-1-1(9).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張嘯,邱天.校園媒體現狀思考及資源整合分析研究[J].學理論,2011(9).
[3]王瑾.校園新聞及其媒體特征[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4]欒玉波.中國高校校園媒體現狀與發展研究[D].浙江大學,2011.
[5]2010中國高校媒體發展報告[R].中國高校傳媒聯盟,2011.
[6]江藝平.主編寄語: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N].南方周末,1999-1-1.
A
1674-6708(2015)143-0158-02
王成良,碩士,實驗師,工作單位為西南財經大學信息與教育技術中心,研究方向:電視攝像、媒體經營管理、教育技術